講到中國傳統建筑,有一個饒有興味的問題,一直為近現代眾多中外建筑史學家所關注。那就是:全世界其他建筑體系的屋面幾乎都是凸起鼓頂或平直坡面,唯獨中國傳統建筑的屋面是屋檐微翹、屋面向內凹曲的,并形成飛檐翹角的獨特形制。
深圳市南山區的大沖社區鄭氏宗祠
在中國歷史上,這種凹曲屋面,從流行到成為重要建筑物的標準樣式,大概是從南北朝晚期甚至是隋朝統一之后才開始的。屋角起翹的做法,可能早在東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為什么我們的先人會選擇這樣一種屋面樣式呢?
過去,西方學者提出了很多種猜測:有人認為是模仿西北游牧民族的帳篷或草棚,甚至有人說是模仿喜馬拉雅山杉樹下垂的樹枝形狀,可謂眾說紛紜。日本建筑史專家伊東忠太認為,中國人覺得直線不如曲線美,所以才選用凹曲屋面。這種說法,也同樣不能讓人信服。
深圳市南山區赤灣天后古廟
越出墻體的屋檐和微翹的屋角,
不只讓建筑更加美觀,還起到保護屋身的作用
實際上,這種屋檐和屋角向上微微翹起的做法,不僅是為了外觀的美觀,更重要的是符合實際生活的需要。
早期的中國建筑,屋身都是夯土筑就,后來才出現了磚墻和木制門窗等形制。由于長年累月的日曬雨淋,這些土墻、磚墻以及木制門窗很容易遭到腐蝕和損壞。
為了減少雨水對木柱、墻身的侵蝕,更好地保護屋身,降低屋身各部件的損壞速度,延長其使用壽命,古代的工匠們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那就是加大屋頂的出檐面積,使之伸出屋身之外。于是,便出現了古人所謂“飛檐翼角”的形制,靈動活潑,極具觀賞性和藝術性。同時,屋檐和屋角的起翹,也使得外面的光線能夠最大限度地照進屋內,增強采光效果。不僅如此,隨著屋頂出檐面積的加大,屋檐下方就需要設有支撐的部件,于是,斗拱結構便應運而生了。由此可見,中國傳統建筑精妙的藝術設計,往往是與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聯系緊密。
深圳市南山區現存完好的29座宗祠廟宇建筑,其飛檐翹角的屋面形制,在深圳這座現代化的城市中,顯得格外引人注目。比如位于粵海街道大沖社區的大王古廟和鄭氏宗祠,四周是高聳的現代化寫字樓,讓人一眼便能看出中國傳統建筑與現代西方建筑在藝術風格上大異其趣。
赤灣天后古廟的鐘樓
屋角微翹,與屋面形成一定的弧度
大沖社區大王古廟
深圳市南山區大沖社區大王古廟里主祭兩位中西“大王”,其背后的故事也趣味橫生。
據廟內碑記可知,大王古廟始建于明代,為五開間兩進深格局。古廟規模宏大,包括山門、左右廂房、拜亭、左右廊、左右側殿和大殿,是目前深圳市內最大的大王古廟。
廟內主祭的這位“大王”,是南海之神祝融。在南海立廟祭祀海神祝融,早在隋朝就已經開始了,當時的南海神廟,就建在廣州黃埔廟頭村,至今香火不絕。
隋唐以后,海上貿易空前繁榮,廣州更是成為這條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當年,朝廷為此還專門在廣州設立市舶司,掌管稅收及貿易,大大充實了國庫。所以,也難怪唐玄宗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賜封南海祝融為“廣利王”的皇帝。唐代大文豪韓愈曾寫過一篇《南海神廣利王廟碑》,從中可以看到南海神信仰在唐代是多么流行。
古人云:“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到了宋代,朝廷不僅加封南海神為“洪圣廣利王”,南海神的夫人、兒子和四個下屬也同樣得到了加封。
朱元璋當了大明皇帝之后,將此前歷代對祝融的封號全部廢棄,于洪武三年(1370年),封稱祝融為“南海之神”。南海神的名號,就是從此時開始。
在南海神的眾多封號中,流行最廣的當屬“洪圣王”。在珠三角及香港地區,都建有不少洪圣王廟,廟內供奉的正是這位南海神。
有意思的是,在主祀之神“護鄉感應大王”南海神祝融神像右側,有一尊神像,名為“顯應達奚司空”。這位達奚司空,身著中國官服,正襟危坐,雙目圓睜,面黑如漆,再加上那一圈胡須,顯然不是中國人的面孔。
原來,“達奚”本為北魏時期的一個姓氏。歷史上,與南海有關系的復姓達奚之人,只有唐代的達奚弘通一人。達奚弘通曾任唐代大理寺司直一職,專門掌管邢獄之事。
達奚弘通在職期間,曾出使海外,考察了中國南海之南三十六個國家的風土人情。歸國后,達奚弘通寫了一本名為《海南諸藩行記》的著作,記述了他在海外的所見所聞。后人便以他為原型,幻化出海上保護神達奚司空這一形象。
自宋至明,達奚司空的形象,也從最初的半起半坐之形,一變而為明代戲曲大家湯顯祖所說“面手黑如漆”“左手翳西日”,舉手遙望的“番鬼望波羅”的形象。
過去,廣東人稱外國人為“番鬼”。相傳,唐朝時,古波羅國有一位使者來華朝貢,返程時路過廣州南海神廟,將隨身帶來的波羅樹種子種在廟內。這位使者因貪戀秒鐘美景而誤了船,遂站立江邊,左手覆于額前作望海狀,希望遠走的船只能夠回來接他回國。只可惜沒能如愿,最終立 在海邊。
他被認為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友好使者,所以后人為其塑像并立于神廟之內。因為他來自波羅國,又種了兩棵波羅樹,故廣州人俗稱其塑像為“番鬼望波羅”。
南海神廟也因此又有“波羅廟”一名,每年都會舉行隆重的波羅誕祭典。不過深圳大沖社區大王古廟里的達奚司空,雙手平放于腿上,并沒有作舉手遙望之態。
飛檐翹角是中國古建筑民族風格的重要表現之一,一道道完美曲線,盡顯自然之美。層層疊疊的飛檐更是營造出壯觀的氣勢和中國古建筑特有的飛動輕快的韻味。
值得一提的是,關于檐角翹起的高低與長短會影響整個屋頂的美觀,正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由此不得不佩服古代匠人們超高的審美能力,將飛檐翹角拿捏得恰到好處。
關于中華古建筑之美,我們走讀全國多個城市,每處的古建筑都被我們一一記錄下來,編撰成書,歡迎選購品讀。足不出戶,飽覽中華古建筑之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