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匠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對于歐洲人來說,中世紀是一個至黑至暗的時期——陰晦野蠻,殘酷專制,到處都充滿了戰爭、瘟疫與饑荒。
中世紀 黑死病
但就是這樣一個混亂不堪的年代,卻誕生了許多具有極高藝術造詣、充滿怪誕色彩的藝術作品,孕育了照亮歐洲文明的曙光。
油畫,《根特祭祀畫》(內頁),1415-1432年,凡·埃克兄弟,現藏根特·辛特·巴夫大教堂,荷蘭
今天,J先生就帶你穿越時空,一起去探尋那個眾說紛紜、褒貶不一的暗黑年代中,珍寶的閃光。
羅馬式王冠
黑暗陰晦的中世紀
“中世紀”一詞,是15世紀后期意大利人文主義者比昂多最先使用的。
通常是指五世紀下半葉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5世紀文藝復興登場期間的時代,即公元400年——1450年。
圖源網絡
這一時期的歐洲,由于缺乏強有力的政權統治,戰亂頻繁,經濟衰退,社會動蕩不安。
隨著政府的漸漸沒落,教會勢力逐漸壯大,最后,發展成為了整個社會的精神支柱。他們制定出一整套完整而又嚴格的等級制度,并用圣經教義給人們洗腦,控制人們的思想,禁錮人們的生活。
教會壟斷下的教育
到了中世紀晚期,除了戰爭,饑荒與瘟疫更是如影隨形。
自1347年開始,一場名叫“黑死病”的鼠疫開始席卷整個歐洲,這場瘟疫殺死了30%——60%的歐洲人口,超過2500萬歐洲人死亡,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黑死病蔓延
但不可思議的是,就是這樣一個黑暗陰晦、受教會所束縛的歷史時期,哲學、繪畫、建筑、雕刻、珠寶等各個領域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也為后來的文藝復興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積淀。
歐洲中世紀宗教題材的彩繪花窗
其中,樣式精美、宗教色彩濃厚的珠寶獨樹一幟,不僅彰顯出佩戴者的身份地位與宗教信仰,更成為了一種具有價值、便于攜帶的財富,深受貴族的喜愛。
圖源網絡
宗教色彩濃厚
宗教色彩濃厚,是中世紀珠寶最顯著的特點之一。
倫巴第鐵冠(Iron Crown of Lombardy) 中世紀早期
這一時期,由于受到教會的思想控制,當時的珠寶匠人設計了一系列頌揚與美化教會的珠寶作品。
The Cross of Mathilde
十字架、圣人像等宗教色彩濃厚的元素,成為了這一時期珠寶匠人們的設計主題。
“普魯登斯”女神科美西 約1550年——1560年
中世紀時還流行一種極富時代特色的珠寶藝術品——寶石書。
在當時,基督教手抄本被認為是與神明溝通的唯一渠道,承載著最神圣的使命。人們常用金銀、以及各種稀有寶石裝點其封面,它也因此成為了一種集審美與工藝于一身的藝術珍品。
《維也納加冕福音》
階級的象征
中世紀的歐洲,珠寶的裝飾性較弱,階級性較強,珠寶成為了凸顯佩戴者社會地位、宗教信仰、個人修養的重要物件之一。
黃金腰帶扣 約公元7世紀早期
這一時期,平民百姓常佩戴由銅、鐵等廉價金屬制作的首飾;
而皇室、貴族等上層社會人士,無論男女老少,常常身穿天鵝絨或皮毛制作的衣服,搭配黃金、白銀和各色寶石鑲嵌而成的昂貴珠寶。
在貴族的眼中,這些珍寶不僅僅能夠起到裝飾和凸顯自己身份地位的作用,更可以打通與上帝相連接的道路。珠寶成為了圣城耶路撒冷的象征。
14世紀 查理五世權杖上查理曼大帝的雕像
層層包裹中的珠寶
中世紀時期,一則由于缺乏足夠的室內供暖,二則由于宗教思想影響,人們衣著極為保守。人們穿著很多層衣服,把自己裹在披風和斗篷下包得嚴嚴實實,連頭部也用頭巾包裹了起來。
銀色腰帶 1330——1350年
這一時期最流行的首飾,是款式多樣的胸針、具有功能性的腰帶、斗篷扣等。
德國女性所用的搭扣 5世紀早期
在這一時期的貴族身上,還常常能夠看到鑲嵌各色彩寶、款式奢華的禮服、手套、鞋子等,他們以此來凸顯家族的財力。
中世紀鑲嵌大量珍寶的手套
有著不同功效的寶石
中世紀的歐洲,珠寶通常是由金、銀、銅等金屬制作而成,然后在金屬上鑲嵌各色寶石,制作成不同的飾品。
其中,藍寶石、紅寶石、石榴石、紫水晶等寶石,在中世紀時期十分流行。
這里就要多說一句,珠寶的珍貴性取決于其稀有性。雖然紫水晶在現在已經是平價珠寶,那是由于19世紀人們在南美探索到大量礦藏,紫水晶儲量暴增才身價大跌。在中世紀,稀有的紫水晶可是不折不扣的皇家與教廷御用,受到上流階層熱捧。
捷克 十字架
當時的人們認為,寶石是神明的化身,有超自然之力,是天然辟邪之物。
比如:祖母綠具備凈化惡靈、治療中風和鞏固記憶之能;藍寶石可以驅除嫉妒、看穿騙局與巫術;綠松石可以保佑人不被毒害,防止墜馬。
巴伐利亞Kunigunde皇后王冠,10世紀
溫潤柔和的珍珠,也是這一時期流行的珠寶之一。
中世紀的珍珠,主要來自于波斯灣和馬納爾灣,極為珍稀罕見,只有皇室貴族才有資格擁有。可惜由于時日過久,保存不易,僅有極少量中世紀的珍珠首飾能穿過時間洪流,流傳至今,讓后人窺見盛時風光的一鱗半爪。
布蘭奇公主珍珠冠 1370——1380年
加工工藝有了長足進步
當時,寶石切割技術尚不發達,黃金是珠寶中的主角。為了在方寸之間將珠寶做的奢華貴氣,讓黃金變得繁復而充滿質感,鍍金、掐絲、琺瑯等金工工藝在這一時期得到了長足發展。
猶太結婚戒指 1300——1348年間
匠人們運用精湛繁復的金工與復雜的鑲嵌技巧,將色彩多樣的寶石與黃金、白銀等貴重金屬有機組合在一起。
其中,琺瑯工藝由于制作成本相對較低,在中世紀珠寶中十分常見。
荷蘭中世紀珠寶
這一時期常用的琺瑯工藝主要分為內填琺瑯、透底琺瑯和圓雕琺瑯三種。
其中,圓雕琺瑯在14世紀末得以完善,這種工藝可以使珠寶的視覺效果更為立體豐富。
湯利圓蝶形黃金琺瑯胸針 約975——1025年
除了琺瑯工藝外,寶石浮雕與凹雕工藝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適合展示宗教形象和故事,也被極力推崇。
“沙夫豪森”瑪瑙浮雕胸針
粗放的寶石切割
中世紀中期以前,由于切割工藝與器材的限制,寶石僅被簡單拋光后,就被鑲嵌在了金屬底座上,這給珠寶匠人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直到14世紀末,切割工藝才有所改進。
戒指胸針 1340年——1349年
縱觀中世紀,素面或簡單切割的祖母綠、紅藍寶、石榴石等各色彩寶是珠寶匠人最常用的素材。
中世紀猶太戒指
在現代極受歡迎的鉆石,因其硬度較高,可是這一時期最難加工的寶石之一。
14世紀 意大利鉆石金戒指 圖源:大英博物館
只能將鉆石八面體原石用鉆石粉進行打磨,原汁原味地鑲到金屬上——這樣的琢型被稱為尖琢型。
從后世流傳的畫稿能看出,這種琢型并沒有讓鉆石發揮出它高色散強火彩的優勢,所以在畫稿中,鉆石看起來黑乎乎的,毫不起眼。
尖琢型鉆石與紅寶石吊墜 圖源:巴伐利亞公爵夫人的珠寶書
J先生說:
相比于之前介紹的宮廷感十足的巴洛克風格,纖細優美的洛可可風格、日趨華麗的文藝復興風格,這種宗教氣息濃厚、階級色彩鮮明的中世紀珠寶顯得粗放而簡陋。
但它作為歐洲歷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僅見證了歐洲長達1000多年的歷史,更為后世的文藝復興提供了深厚的藝術積淀。
這段歷史雖然黑暗、陰晦,但美于泥沼中依然堅持綻放,人們對于美的追求與向往從未停止。
注:本文圖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刪除~
推薦閱讀:
埃及艷后的魅力法寶,一般人駕馭不了的超超超豪華“Chok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