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溢山海,夢筑中國
——以《山海情》為例探討主旋律文化對民族自豪感、歸屬感的承載作用
疏天然
現實題材電視劇《山海情》自開播起,其收視率和觀眾口碑均穩健增長,其出色的藝術性編劇構思完美地貼合了大眾生活情境,有網友表示自己也代入了角色,體驗做了一把“精神農民”;微博網友也說:“我都想鉆到屏幕里幫村民賣蘑菇”,“如果主旋律電視劇都是這么好看,我宣布我愛看主旋律。”這反映出優秀的文創作品所蘊含的藝術感染力是極強的。在當今地球村時代,文化輸出正是一種軟實力競爭,如美國創造出的超級英雄讓人們默認只有美國“英雄”才能拯救世界的設定。實際上中國的扶貧歷程何嘗不是為世界提供了榜樣,哪怕一個像閩寧鎮小地區脫貧也是被賦予了濃濃的民族團結情感與經驗借鑒意義,以一斑而窺全豹,以局部而窺整體,整個扶貧項目的實施即是一項浩蕩的惠民工程,為減少世界貧困人口做出了卓越貢獻,其人文關懷精神也變相“拯救”了世界——這里最大的“敵人”反派便是貧窮。《山海情》把握了主旋律文化的可塑性及其承載民族自豪感、歸屬感的作用,沒有灌輸口號或將人物進行某些模范化處理,而是進行實地考察,切入“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思想理念,將主旋律加工為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加強主旋律文化傳播優勢,從而促成強有力的文化輸出。
以下本文將從人物塑造、劇情架構、思想內涵三方面來分析它是如何把握市場、承載民族自信的。
(1)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共性與個性相融合
一片地區生活的人總是在生活特性以及整體氣質、風格上呈現出部分相似性,該劇創造人物參考真實人物模型,并根據劇情需要合理改造,塑造出的角色既具備中西部人堅強、務實、淳樸的共性,又保留了自身獨特的性格特色。例如凌教授,研究菌草幾天不洗頭,拒絕任何表彰或上臺發言弘揚榮譽的場合;村民李大有具有農民的狡猾小自私特性,移民新區通電困難他喜歡在其中煽風點火,蘑菇滯銷,他更是偏激地燒毀菇棚,但他同時深諳農村風土人情,而且具有中國農民天生的良心感。他種出的枸杞成色不鮮艷銷量不高,他雖然知道熏硫磺能使枸杞變紅,但知道硫磺有毒便堅持道:“枸杞可以不紅,人心不能黑,不能熏硫磺”。主角馬得福為人沉穩踏實,正直清明,從移民安置到解決供水供電問題、號召種植作物再到協助整村搬遷,一直盡心盡力為人民辦事,在村民遭遇賣菇危機時麻縣長卻執意要開現場會供領導驗收參觀,他也經歷了道德考驗:究竟是維護上級“面子”保住自己的職稱還是道出實情幫助村民求助去賣滯銷蘑菇,他通知布置現場會時村民質疑他想附和官場,但他堅守原則,大膽協調,在現場會匯報了實情。由此可見,馬得福心中始終裝著人民,始終從人民大眾的利益出發。馬得福有很多機會可以走“高速公路”,在外面闖蕩,但他心系故鄉,想為鄉親們做貢獻,獨自過“獨木橋”,架設起連接著故鄉與脫貧致富的橋梁。
區別于部分主旋律文藝作品過分夸大道德而隱匿缺陷、個性的“神化”正面角色的做法——這種方式的確可以強烈地渲染浪漫主義英雄色彩,但由于其塑造模式的單調性和由標準化產生的疏離感,讓受眾沒有充分產生對角色親近之感。《山海情》在這方面打磨得很成功,不光是主角,村民、領導、教授等角色也都活靈活現,觀眾每追隨一位人物的生活軌跡線索,都能挖掘到他們的閃光點,他們活成各自的主角,又或者說,導演把他們打造為各自的主角。每個人物形象都因其自身缺點而顯得特別真實生動,但是他們在脫貧致富中又體現出共同為人民群眾著想的崇高品質。這正是人物個性與共性的有機結合。
(2) 情誼聯結,共赴山海:書寫著的人為奇跡
《山海情》的情節構思安排可謂緊湊巧妙,節奏不拖沓,劇集跨度從1991年記錄至2016年有26年之久,23集便如數講清,可見其凝練的敘事能抓住要點。多條線索并行不亂,主線自然圍繞劇名“山海情”開展,“山”指寧夏,“海”指福建,山海情誼聯結,在國家對口扶貧政策下催生的系列幫扶行動,觀眾隨主角得福這一基層干部的視角見證西海固的發展;副線有得寶的成長與弟兄和解、水花與得福感情線轉變、白老師的教學生涯等,每條線都很精彩,同時副線還有時會豐富、帶動發展主線,詮釋了幾乎所有情感:親情、友情、愛情、師生情、鄰里情、“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新式現代情感。
得寶和小伙伴想坐火車逃出大山擺脫一日三餐洋芋的狀況,水花姐的無知老爹收點微薄彩禮就讓女兒出嫁,她為了逃婚也上了火車,這是兩線交匯。得寶小時候逃跑未果為后面他尋找兄弟再次外出闖堂埋下伏筆,編劇以此設計他的成長軌跡:得寶打工遇礦難選擇回歸家鄉,憑借其聰慧靈活的思維,帶頭造棚學習種菇,取得第一桶金;他收起桀驁不馴的鋒芒,潛心努力,又創立了建筑公司,在工程上有所收獲;然而他支持哥哥得福工作為拓寬金灘村街道工程墊資卻沒收到第一批補貼工程款從而與哥哥產生嫌隙,在了解到哥哥留給自己一個指標中標了都被停職調查,他理解了哥哥的大公無私以及難處,兄弟情更深厚了。得寶年少出逃這條副線的一部分也成了老支書呼吁吊莊移民工程的素材:“幾個娃娃逃出大山想活命,又給抓回來了,我們咋就不如幾個娃娃膽正?”,回歸了重要主線。水花姐和得福青梅竹馬,兩人互生曖昧情愫,逃婚之日得福卻沒有條件給予水花承諾,兩人就這么錯過。水花牽掛老爹安危,下了火車回村赴婚,開啟了自己未曾選擇的道路,丈夫永富意外致殘,她走七天七夜拖車主動移民,得福多方面給予她明里暗里的照顧,兩人有著心照不宣的默契,始終保持著禮節,釋然并各自祝福彼此。這些編排讓觀眾看到樂觀堅強的力量、新時代女性的姿態,同時又有著對“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新型現代情感的走向產生思考。
白老師在三尺講臺鞠躬盡瘁,為傳播知識極盡奉獻,不惜犧牲禮節攔下勞務輸出公交,阻止未滿歲數就被父母催去打工的女孩。他進行系列家訪希望孩子們能多汲取一點知識,爭取他們能完成小學課程和義務教育,當上校長后,白老師賣掉扶貧物資電腦來讓孩子們參與合唱比賽,被撤職后依然是人們心目中令人尊敬的白校長。他的事跡引申出了教育更深遠的意義——豐富人的心靈。此外,蘑菇滯銷時,凌教授冒著打架受傷風險也要和那些低價收菇的人相抗衡,主動補差價收菇,一心想著村民利益,臨走還不希望村民知道,怕麻煩他們,但各位村民還是團結地通過各種方式打探到了,紛紛送上自己家最好的土特產,讓人感受到了深切的溫暖、熱情淳樸的民族節氣。還有雷厲風行的楊縣長、幫扶勞務輸出的干部吳月娟、聰穎好強終與得寶相守的白麥苗等等人物,各位人物情誼聯結起來,共同奔赴寧夏福建的美好未來,這項工程就是書寫著的人為奇跡。主線與副線的緊密結合,各種人物錯綜復雜的交匯,復雜卻不紛亂,豐富而各具特色,這是《山海情》劇情架構的成功之處。
(三)此心安處是吾鄉:傳承與歸屬的探討
《山海情》獨具一格的人文底蘊體現在比較明顯的地方就是本土特色食物、方言表達、服飾居所,每一點都深有考究。首先是吃食,洋芋(土豆)是當地主食。張主任和得福慶祝工作有新進展的飯局出現灘羊,羊肉也隨著經濟建設區開發的希望變得更加美味;羊往往用在比較盛大的場合,凌教授臨行得寶特意用一整只羊來招待自己的師傅。食物從飽腹主體變為一種精神寄托,具體還體現在面條對人的慰藉:麥苗去福建打工歸來水花姐煮了一碗面,得寶闖蕩未果歸來想吃媽媽做的面,得福工作忙發高燒醒來第一眼瞧見的便是一碗熱乎乎的面,大家都被一份根植舌根的記憶而治愈。所謂的傳統文化正是體現在這種有獨特風味的食物、方言、服飾等民俗風物中,它們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從一個人的衣食住行和方言土語中,可以辨別出一個人的鄉土文化與精神歸屬。
中國安土重遷的傳統既包含對先祖崇敬的思想,又有對故鄉的眷戀之感。但這樣的傳統在實施整村搬遷時造成巨大阻礙,由此不免引發起對傳承與歸屬的探討。馬得福號召整村遷移,老一輩村民卻掛念自家土地、房屋、先人的墳地,不希望故土被改造為生態保護基地,不理解的人甚至罵得福“糟蹋先人”,得福后來在家恨恨地抱怨一句:“刁民!”,其父馬喊水大怒:“再從嘴里蹦出刁民兩字就滾出家!”冷靜后老爹帶馬得福來到馬家先人墳頭,講起涌泉村歷史:馬家先人流亡,別村人攆他們,往深山去只有仁義的李家收留了他們,中華民族向來重恩義情結,水花后來也表示出了搬遷深重內涵:不是為了拋棄故鄉,李家給馬家提供生存條件,馬家現在帶李家去更好的地方,算是報答。這引發了我的思考:究竟應該傳承什么,擯棄什么:應該傳承的是祖輩一無所有打拼的勇氣、知恩圖報的美德、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生命精神、樂觀堅強的人生態度,應該擯棄的是守舊一方坐享其成的固執。所謂“扶貧先扶志”,帶上由家鄉食物牽連起的歸宿重建信心,鄉是由人聚起創造,亦可被推向適應新時代的嶄新模式,只要情誼留存,便能做到“此心安處是吾鄉”,找到新的歸屬。情誼溢漫于山海,夢想筑造在中國。我們今天提出要弘揚傳統文化,要激發民族精神,要促進國家振興,就必須立足于時代著眼于未來,要傳承中華民族精神中與時代與未來相適應相合拍的精華,也要擯棄與時代與未來不合拍不適應的糟粕,這樣才能真正發揚傳統,才能激活傳統,才能賦予傳統以新的生命。棄舊開新,推陳出新,創造屬于中華民族的新時代。
《山海情》的爆火絕非偶然,類比河南衛視晚會“出圈”走火,可見年輕觀眾并非對我國文化不感興趣,要發揮優秀文藝作品本身的魅力,加強主旋律文化對民族自豪感、歸屬感的承載效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正是有著近年的經濟水平提升,才能讓劇中村民吃飽穿暖,向追求生活品質邁進;才能讓藝術家有心思鉆研拍攝構思這部扶貧電視劇,傳播更高質量的文化;才能讓觀眾安心地欣賞、品鑒劇集,接受更優秀文化的熏陶。由此投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高級意義,《山海情》不失為一場優秀電視劇展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