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陶模文化是宋代文化的組成部分。作為宋代民俗文化載體之一的陶模,是宋代民俗信仰、風俗人情的見證,也是宋人用來啟迪兒童看物識事、認知社會并兼有進行德范教化、文化傳播的圖示版功能的‘百科全書’。
——摘自《宋代陶模》,魏躍進著
磨喝樂,
宋代陶模是佛教神‘磨喝樂’東漸后,
與中土民俗文化相融合并逐漸演化而成的民俗器物。
藝術是形象思維的表現,學術研究與理論是抽象思維的表現。通常,讓一個優秀的畫家放下畫筆去抽象一下,講說一番理論,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可是魏躍進做到了,既是畫家又當學者。……書中的藝術審視,自是本門功夫,更可貴的是歷史考察和理論思考。舉凡宋代陶模的藝術特征和審美意味、宋代陶模的藝術造型、宋代陶模的設計和制作等,屬于藝術領域;宋代陶模的文化內涵、宋代陶模在文化傳播中的價值、宋代陶模造型蘊含的民俗文化色彩等,則上升到了文化高度;而宋代陶模磨喝樂的演變、宋代陶模的時代特色和地域性等探討,又深入到了歷史范疇,從而使本書成為宋代陶模研究最全面深入的學術以及藝術專著,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程民生語,摘自《宋代陶模》序
相撲手
質紅陶,陶模,長4.5cm寬3.5cm厚1.5cm,宋代,河南鄭州出土
圖中相撲手頭束發髻,上身赤裸,身束腰帶,胯間繃護襠帶,腳蹬短靴,四肢皆刺有蟒蛇,后背刺有怪獸,腹部刺有類似八卦圖的紋身。據考,宋代常用刺青的行為以示志向,刺青已成為軍人或勇武之士的風尚。該相撲手昂首怒吼,右臂向前握拳做擊打動作,左臂彎曲握拳做出擊準備,右腿前伸邁步做進攻動作,左腿后曲保持平衡。相撲手造型強悍生動,一招一式都呈現“壯士裸袒相搏而角勝負”之勢。據史料記載,兩宋時期,相撲運動在京都上下極為盛行,上至宮廷,下到瓦舍勾欄等平民游樂場所,均可常見相撲比賽,相撲運動已成為宋代節日游藝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大盛事。此陶模造型就直接取材于該民俗事象。(摘自《宋代陶模》)
《東京夢華錄》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孟元老在書中描繪了大宋東京汴梁城繁華的風情圖畫,處處彰顯了宋式的魅力。在七夕節,京城內外店鋪“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買家既有皇帝和富貴人家,也有普通老百姓。就像現代人對輕黏土和盲盒的熱愛一樣,宋人對這個泥娃娃的癡迷,可謂是舉國若狂!在這股風氣感染之下,宋朝皇帝甚至把七夕的磨喝樂納入皇家祭祀。一個泥娃娃,如何這般有魅力呢?
在傳統節日“七夕節”即將來臨之際,請關注由開封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開封大學主辦,開封市圖書館、大觀博物館承辦的線上、線下展覽“一部圖示版的百科全書——宋代陶模”,帶您深入了解這種泥制“手辦”獨特的文化魅力。
【時間】
7月8日——7月31日
【地點】
開封市圖書館新館9樓展廳
【主辦單位】
開封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開封大學
【承辦單位】
開封市圖書館
大觀博物館
【協辦單位】
開封市政協書畫院
開封市美術館
開封市美術家協會
宋代陶模研究所
河南省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
更多宋代陶模背后故事 點擊圖片跳轉可得
跨|界
關|注|美|好|分|享|價|值
文 學|電 影|音樂|藝術|文本
踐 行 時 代 人 文 使 命
策展|小說|劇本|版權|項目|推廣
出版|詩歌|散文|評論|IP
聯系管理員|YOUGUANART
因藝術相知,處江湖兩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