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了兩篇近期發表的禽流感論文,一篇是中疾控國家流感中心王大燕團隊發在美國CDC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的,講人感染H5N6的流行病學、遺傳和臨床特征;另外一篇是浙江大學李蘭娟團隊發在Nature旗下Scientific Reports的,講H7N9幸存者的預后。
只說幾個數字:
H5N6的重癥率為93.8%,病死率為55.4%;
H7N9的病死率為37.1%,幸存者出院6個月后的肺部影像學,肺間質變化和纖維化仍然存在,一部分幸存者在2年后仍然有長期肺功能障礙和心理障礙。
(而季節性流感的病死率通常<1%。禽流感通常不易發生人際傳播,主要是與家禽、野鳥密切接觸人群的偶發感染,但人一旦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往往病情嚴重)
引用這些想說明幾點:
流感亞型眾多,不同亞型的傳染性和嚴重性存在巨大差異,這也是我為什么一直不用「大號流感」這個名字的原因,在H5N6、H7N9的病死率面前新冠才是「小號流感」。
所謂的「后遺癥」也不是新冠病毒感染特有的,包括流感在內的許多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都可能有長期癥狀存在,只是以往大多數人并不關注而已。長期癥狀在一定程度上與感染時的嚴重性呈正相關。
因此如果你真的擔心「后遺癥」,第一是盡可能降低感染風險,第二是盡可能降低感染后發展成重癥的風險,NPI措施(戴口罩、勤洗手)和疫苗接種是最主要的預防方法,另外就是在感染發生后早期進行抗病毒治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