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普及一個常識吧——帶手環測體溫,是很難篩出Omicron感染者的。
今天有朋友在轉發手環那事兒,其實我并不關心這個手環有沒有定位功能,也不關心手環好還是腳環好,我只說一些醫學層面的東西。
一
首先一個非常基礎的問題就是——人的正常體溫是多少?
昨天晚上正好有朋友問我,自測腋溫37.4℃,算發燒嗎?
這里咱們不展開解釋體溫的調節機制是什么,就說說正常體溫。測量體溫有多個部位可以選擇:
-腋溫的正常值:36~37℃
-口溫的正常值:36.3~37.2℃
-肛溫的正常值:36.5~37.7℃
(人衛診斷學第8版)
另外還有測量耳溫和額溫的。
但是大家注意,在醫學上是沒有測量手腕這種方法的。
原因很簡單,越遠離人體核心部位,體溫的測量誤差就越大,無法評估是正常體溫還是發熱。這一點不取決于你的測量儀器是先進還是落后,雖然這兩年有一些研究在對比額溫和腕溫非接觸測量的差異,但我尚未見到將腕溫列入發熱標準的診療指南。
(另外有一點之前有強調過很多次,目前多項研究認為電子體溫計測量腋溫,和水銀體溫計的差異很小,為了規避水銀體溫計破碎導致的汞暴露和破例碎片損傷風險,越來越多的醫院兒科已經漸漸淘汰水銀體溫計了,改用電子體溫計。)
二
所以測量手腕溫度本身就是一個不準的方法。
更何況,即便不考慮腕溫的誤差,在廣泛接種疫苗和Omicron變異體的影響下,通過發熱去排查新冠感染者也是效率非常低的。
根據之前發表在Lancet的一項研究,只有不到40%的Omicron感染者有發熱問題;根據中國臺灣今年2月份發表的一項統計,在12歲以上青少年和成人Omicorn感染這種只有21%出現發熱;在China CDC Weekly發布的上海無不穩定病情非重癥患者(目前所有COVID-19患者的主體)研究中,發熱比例更是低至4%。
無論哪一項統計,都表明Omicron出現發熱癥狀的比例并不高。
三
所以,誤差較大的體溫測量方式+疫苗的廣泛接種+癥狀相對較輕的Omicron,都讓用手環測溫篩查新冠感染者這種方式變得非常低效,何況是在有高頻核酸檢測的情況下。
這里甚至沒有考慮具體產品在測量體溫的準確性如何,我在幾個網站上都查不到北京這種手環的銷售情況,無法買一個進行對照試驗,但我以前見過幾次測溫槍給手腕我測出<34℃的情況。
盡快叫停某些居委會這種不必要的防疫策略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