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問如何看待楊占秋教授的那段話。
他說的不完全對。
對的地方是,「這個病毒(Omicron)感染以后,病人大多數表現為無癥狀的感染,它的致病能力明顯的降低了」。
之前說過很多次,一種病毒在人體身上表現出來的致病力受內在和外在因素的雙重影響。Omicron與一些肺上皮細胞的融合能力減弱,這是它致病力下降的重要因素。
但是Omicron致病力減弱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有大量的人已經被之前的變異體感染過或者接種過疫苗,體內已經有了保護力,可以降低感染后重癥的風險。所以即便毒株完全不變,隨著時間推移,人群中由于感染帶來的整體免疫力提高,病毒的致病力也會逐漸下降(當然這是理想情況下,病毒不可能不進化)。
楊教授說得有些絕對的地方是,「……僅僅是在咽喉部、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類似于感冒這樣的癥狀,不會引起肺炎這樣一種炎癥的癥狀。」。
上面提到,Omicron與肺上皮的融合能力是減弱而非沒有,在真實世界中我們仍然會觀察到一小部分感染者發展為肺炎。對于大部分年輕、身體健康且接種過疫苗的人群來說,感染Omicron后以無癥狀和輕癥為主,只有非常低的比例會發展為重癥;但是中國香港和臺灣的真實世界數據均表明,在老年人尤其是80歲以上人群當中,如果沒有接種疫苗,感染后仍然有較高比例會發展為重癥甚至死亡。
后面兩幅圖是新加坡和香港的年齡/疫苗分層統計圖,顯示出了相同的趨勢。
現在的問題之一是,以往是一個VOC代替另外一個VOC(比如Delta代替Alpha),現在是Omicron的新變異體代替舊變異體,并且許多國家都是數個Omicron的新變異體同時流行,很難預測幾個月后哪個會成為主要變異體。
短期之內,想不到有什么更好的對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