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管生活在哪里,需要根據當地的有利條件,合理規劃,才能獲得較高效益。日前,攝影師一行到皖西南山區采風,走進一個村莊,村民們說,他們沒有一塊田地了,不過,近些年,收入在不斷增長。
沒有田地,怎樣才能獲得較高的收入?我們一行人詢問了村民們為啥沒有了田地。據村民介紹,村民們家家戶戶本來是有不少田地的,以前,也是種植稻谷、蔬菜等作物,后來,田地“沒有了”,不過,并不是征收了,而是全部租給了別人,家里便沒有田地。
生活在農村,自家沒有田地,吃啥?村民便在房前屋后空余的地方開發出小小的“花園”、“菜園”,動了不少腦筋,至于吃的糧食,只能購買,那么,有什么樣的引力讓村民愿意將自家的田地全部出租呢?村民表示,將田地租給別人,是他們心甘情愿的。
山村自然資源豐富,氣候適宜,前些年,有人到山村流轉土地,種植瓜蔞,產生了不錯的效益,近幾年,又有人到山村流轉土地種植水稻、蔬菜,而且是成片田地進行流轉,剛開始,村民們也不太情愿,考慮到田地都租出去了,自己吃啥?不過,后來想明白了。
原因很簡單,每年的租金,并非是固定的,而是采取用農作物的數量衡量的方式,譬如,一畝田的租金是四百斤水稻的價格,水稻價格上漲,租金跟著上漲,租金一年一付,當然,村民們的收入不只是這些,更多的收入在其他方面。
土地流轉的是外地人,而種植作物需要人手,租賃者沒有人手,只得請村民們幫忙種植和管理,當然,這也是流轉土地前談好的條件。不少村民常年不出村,在本村就有活干,且能獲得不錯的收入,甚至可以說,旱澇保收。
另外,隨著社會發展,工價的上漲,村民們的工資也跟著上漲。就這樣,村民們在家就能獲得兩項收入,一是租金,另外則是干活的工錢,并且,租金和工錢都在逐年或隔年增長。“看到這樣,怎么會不情愿這樣操作呢!”村民這樣說。
一位大媽在地里干活,她表示,將田地流轉出去,獲得了雙份收入的確不錯,不過,她看重的還是另外一個方面,那就是租賃者的租賃期限,租的時間長,意味著村民們在家就有“穩定”的工作。
炎熱的夏天,村民們頭頂烈日,大家仍然不叫累,有村民還稱,干活比以前單純了,以前,自家有田地時,種植的農作物種類較多,今天干這種活,明天干那種活,想干不想干都得干,如今,天天的活兒基本一樣,還有其他村民在一起,熱鬧著呢。
至于水田方面,種植的水稻仍然采取傳統模式管理,除草保持人工踩草的方式,種植者覺得,在山區,這樣種植出來的水稻質量更好,正是看重這一點,他們才能山里來流轉土地的,不過,這種方式也多出不少人工干活,給村民們增加了收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