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王陽明會說,不想看書的時候,就去看書?怎么才能做到隨心所欲?先看下原文:
“日間工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陸澄的提問通常是與日常生活中的實用功夫相關,所以王陽明告訴他說平日里致良知時,如果感覺雜念紛紛擾擾,則可以靜坐。
之所以煩躁不安,可能是因為私欲太重,念頭總是不斷涌現,分不清念頭到底是良知所發,還是私欲所發。
急于想致良知,但是又分不清是不是良知所發,所以覺得煩躁,那么就靜坐,讓念頭慢慢伏下來,先不管是不是良知所發,干脆先通過覺知將所有念頭全部斬斷。讓自己先靜下來,王陽明后面也說過這是初學者最好的方式。
王陽明:初學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欲一邊。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久之,俟其心意稍定。
另外王陽明又說到:“如果不想看書,則可以試試去看書,這也是對癥下藥”。為什么不想看書的時候,卻是看書的最好時候?也許你會有疑惑,致良知就是依照良知的指引去行事,也就是依照本心行事,現在本心告訴我不想看書,為何還讓我去看書?
這就是致良知的關鍵所在,“不想看書”不是良知發出來的,而是想偷懶的私欲發出來的,既然是私欲就要革除,那這個時候不正是看書的最佳時候嗎?所以王陽明說這個時候正是因病而藥,對癥下藥的時候。
所以在致良知時,一定要分清念頭到底是良知所發,還是私欲所發,如果錯把私欲當本心,還認為自己在致良知,在依本心行事,感覺自己是何等的瀟灑自在。
要知道孔子到了七十歲才是“從心所欲,不逾矩”,關鍵在后面有一個不逾矩。而我們很多時候只有前面的從心所欲,殊不知缺少了后面的不逾矩,從心所欲,從的都是自己的私欲啊!
“與朋友相交,彼此謙讓,就會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損。”是一樣的道理,謙讓的關鍵在于利他,沒有私欲,這樣就會受益。
這是在告訴我們,在與朋友交往的時候,一定要時刻審察自己的內心,有沒有出現一己之私的念頭,比如故意討好朋友以求從他那里得到利益,其實別人都能夠感受得到你的起心動念。
與朋友相交要用真心換真心,革除私欲,自然能夠相處融洽。處朋友如此,談客戶亦是如此,真誠的對待客戶,才能贏得信任與合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