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1979年8月,中共中央批轉中宣部、公安部等八部委報告——《提請全黨重視解決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重視,也開啟了中國青少年犯罪學術研究序幕。1981年由團中央間接領導,中國社科院直接領導的青少年研究所成立。我有幸成為青少年研究所青少年犯罪研究室的第一批研究人員。斗轉星移,轉眼四十多年過去,幾代研究學人的學術成果豐碩,但大家一直有一個未了的心愿,就是建立一個于教學、科研、實驗、職業培訓于一體的未成年人矯正基地,科研人員、教育工作者、司法實務人員在這里經過長期的研究、實驗、探索,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未成年人犯罪預防與矯正之路。
今天,中國首家未成年人矯正(盤錦)實驗基地的啟動儀式隆重舉行,犯罪學人幾代人的期望,在全國著名公益人、律師付廣榮、付媽媽等愛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即將鳴笛起航。在此特表衷心的祝賀!
應該說起航不易,走出一條具有出中國特色的問題少年矯正之路更難!這絕對是一個系統工程,甚至需要幾代人的持之以恒的艱辛探索和總結升華。
聽付媽媽講規劃,這個實驗基地矯正對象是附條件不起訴的未成年人和問題少年。根據《刑訴法》第283條規定,附條件不起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考驗期為六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在這么短的考驗期內,基地不可能像全日制中學那樣幫助問題少年補習各種文化課,矯正教育的重點應側重于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是素質教育,基地的素質教育不是說教和灌輸。2000多年前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提出音樂和體育對于人心靈升華的巨大功能。基地應聘最好的音樂老師和體育老師,在寓教于樂中提升孩子們人品和尊嚴。
第二是心理矯正,挫折—攻擊是許多問題少年情緒失常,甚至是反社會人格形成的重要原因。這種挫折可能來自幼年時家暴、貧困,可能來自于校園霸凌、也可能來自學業不佳等,我們必須通過科學的手段了解他們挫折的原因,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矯正。
第三是道德教育,道德的基本要素是“惻隱之心”,憐憫出自于人類愛的本能,要讓基地的孩子們飼養小動物,與小動物們交朋友,讓他們懂得惻隱,懂得尊重他人、尊重生命!
第四是法治教育,法是底線的道德,懂法才能守法,才能不犯法,才能運用法律保護自己。
第五是技能教育,問題少年中會有百分之一的人“浪子回頭金不換”,成為了不起的人物,但絕大多數依然是普通人,多數人將是未來的體力勞動者,或稱藍領階層,要讓他們掌握一技之長,這是他們成為普通的正常人的基石。
第六、如果我們基地還有能力的話,我建議應幫助孩子重建他們的家庭和社區支持系統,犯罪學研究表明:問題少年大多數的家庭和社區支持系統存在較嚴重的問題,幫助他們修復支持系統,能讓他們走出基地后能走得更遠,這是一項事半功倍的工作。
總之,問題少年的矯正事業任重而道遠,但是這項事業功德無可限量!
(作者簡介:張荊,亞洲著名犯罪學專家、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主講嘉賓,中國首家未成年人矯正實驗基地研究院院長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