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號消息 記者項俊平 武漢報道 許多人只知道福壽螺是一道夏令菜,卻不知道它是一個外來入侵物種。近日,在武漢一些公園、濕地、湖泊發現福壽螺的身影,甚至部分田間也發現了福壽螺。
為有效治理福壽螺這一外來入侵物種,遏制其發展蔓延勢頭,7月22日上午,受武漢市農業農村局、經開區農業農村局、武漢農學會和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的邀請,省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專家組成員、湖北大學二級教授李兆華來到經開區農業農村局,為參加科普活動的聽眾帶來了一場主題為《外來物種入侵與福壽螺綜合防控》的科普講座。
據介紹,福壽螺不僅危險農田生產,造成水稻等農作物減產,而且對本地的生態環境破壞極大,在入侵地環境中,與本地物種競爭導致本地淡水生物減少,甚至絕跡,嚴重影響水生物多樣性。同時食用福壽螺如果烹飪方法不當,生食或未熟透食用,可能成為疾病和寄生蟲的載體,會對人類健康產生威脅,如其攜帶的廣州管圓線蟲能引起致命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腦膜炎,攜帶的吸蟲能導致皮膚過敏。
李兆華教授向大家介紹了外來物種及其入侵的概念、入侵的危害、目前我國外來物種入侵情況、入侵的途徑等。在福壽螺防控技術方面,對福壽螺的特點、原產地、危害、如何入侵我國以及湖北地區福壽螺來源、福壽螺綜合防治技術等方面進行了詳細全面的講解。
李兆華教授介紹道,福壽螺綜合防治有多種途徑,其中,農業防治主要有水旱輪作、冬季滅螺、漫灌滅卵等方法;物理防治包括人工捕殺和攔截;生物防治主要是養鴨食螺等;化學防治通過施用 6%四聚乙醛顆粒劑進行滅螺。
夏季正是福壽螺繁殖的季節。作為外來入侵物種,福壽螺繁殖速度非常快,一塊粉紅卵塊10天左右就會長出數量較多的福壽螺。
李兆華教授建議實行“防除并舉、綜合防控、分區分類治理”的防控策略,針對不同發生區域和重點暴發季節,因地、因時制宜,分類管理,科學防控,采取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福壽螺對水稻危害,同時避免對環境造成較大的污染。
李兆華教授向大家詳細解讀了福壽螺防控口訣,即“田口攔網子,田邊插板子,田中放鴨子,田里撒餅子”。
講座結束后,李兆華教授還與現場聽眾進行了互動交流,針對大家的問題現場進行答疑解惑。大家紛紛表示此次科普講座非常有意義,對福壽螺綜合防控技術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讓從事該項工作的人員開闊了思路,掌握了新技術、新方法。
市農業農村局科教與種業處二級調研員王啟發出席活動并講話。他指出,下一步,在福壽螺防治工作中,要做到思想認識再提高,防控責任再壓實,防控方法更科學,保障措施更有力。
據介紹,截至2020年,我國已確認入侵農林生態系統的有638種,全國31個省(區、市)均有外來生物入侵發生并帶來危害,幾乎涉及所有類型的生態系統。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入侵生物中,我國有51種。外來入侵物種在我國每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逾2000億元。
活動由經開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趙海軍主持。
市農業農村局、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經開區農業農村局、武漢農學會秘書處有關負責人,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專家代表、經開區各街道相關工作負責同志及巡湖員約50余人聆聽了講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