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Mark
出品:紅色星際(ID:redplanx)
頭圖:Waymo測試車圖片
今天在一個飯局上,一個哥們突然提了一個問題,現在的無人駕駛公司都去做高階輔助駕駛,不就是信仰的崩塌嗎?
這句話瞬間觸動了我的神經,愣住了,吃完飯后,我坐上了熟悉的88路公交車回家。
1. 思考
在公交車上,我開始反復思考這個問題。
2016年,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戰勝韓國棋手李世石,整個人工智能行業的人都興奮了起來。
大家開始放飛思考的邊界,如果可以通過模擬司機的行為,打造一個虛擬司機軟件系統,那人類就可以從駕駛中抽離出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于是,2016年也成為中國的無人駕駛公司元年,很多科學家,教授,博士開始離職創業,中國現在主流的無人駕駛公司,像小馬智行,文遠知行,AutoX大多也是在那個時間成立的。
但很快2018年下半年就迎來了行業第一次寒冬,很多無人駕駛公司開始轉型,有的轉向了封閉場景,有的轉向了低速場景,有的轉向了輔助駕駛。
然而,依然堅持Robotaxi的公司后來不但活了下來,而且越來越強大,像小馬智行,文遠知行,AutoX估值普遍都到了20億美金以上,也形成了無人駕駛真正的頭部梯隊。
而那些轉型的公司估值普遍在10億美金以下,而且轉型后也沒有像自己預期的那樣,真正實現大規模的商業化落地,反而是從無人駕駛出租車賽道掉了下去,沒能再回來。
2022年年初,無人駕駛行業第二次寒冬再次來臨,又出現了一批開始轉型的公司。正如開頭飯局上所說的那樣,很多的無人駕駛公司開始降維,準備進入高階輔助駕駛市場。
這時候大家的理由還是一樣,寒冬下,誰能活下去誰就能見到無人駕駛落地的那天,俗稱“曲線救國”。
他們大多給出的理由是,無人駕駛3到5年內落地還是很難,但是大家的估值都太貴了,特別是美股自動駕駛公司估值被殺得很厲害,并傳導到中國市場,根本沒有投資人愿意繼續投資。
不得不說,現在的無人駕駛公司估值確實有點貴,但是我們需要用長遠的眼光看這個市場。
谷歌的Waymo無人駕駛公司最高的估值曾達到了1800億美元,為什么投資人愿意給出這么高的估值,難道投資人傻嗎?其實并不是這樣,投資人都會有自己的財務和市場預估模型,他們會根據這個測算一家公司到底值多少錢。
我記得之前聽一個投資人講過,如果無人駕駛公司能夠投放1萬輛無人駕駛出租車,基本可以盈虧平衡,甚至盈利。無人駕駛作為一個萬億市場,容得下一個千億美金估值的公司。
我們假設5年后,中國市場有1萬輛無人駕駛出租車,那么市場就會有15億元左右的真實收入,中國目前有100多萬輛出租車,500多萬輛網約車,確實是有萬億市場在這里擺著。
所以說,50億美金的估值其實并沒有到無人駕駛公司的天花板,未來這個行業一定會出現千億美金的公司。
為什么無人駕駛公司會估值這么貴?
Robotaix作為無人駕駛的行業的皇冠,一方面無人出租市場就很大,另一方面,它可以通過降維,衍生到各行各業,凡是在馬路上跑的出行工具,基本都可以被無人駕駛公司賦能。
像無人配送,無人公交,無人貨運,都是Robotaix公司潛在的降維市場,所以Robotaix技術作為行業的金字塔,才這么貴。
為什么大家現在都急于轉型,開始降維做高階輔助駕駛。我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資本的驅動,一方面是自身業務需要落地的憂慮。
長期依靠融資活著,畢竟不是一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必須自身能產生現金流心理才安穩。但是話又說回來,哪一個萬億市場不需要10年的等待。
像Mobileye八年期間沒有任何的收益,從1999年成立,直到2007年,才簽訂了第一個訂單協議;像特斯拉一直虧損了17年,終于在2020年實現了盈利,最后變成一個萬億美金市值的公司。
所以對于Robotaxi公司而言,可以再等等,也許用不了5年,無人駕駛公司大規模商業化就真正開始了。特別是對于20億美金估值以下的公司,沒有必要這么早地就探索新的落地項目。
畢竟大家在2021年,行業火爆的時候,都融了很多錢,足夠大家撐上3年時間。
最關鍵的是,無人駕駛和輔助駕駛有本質的區別。無人駕駛的終極目標是把人從駕駛中解放出來,是去掉人,而輔助駕駛的目標是輔助司機開得更輕松,完全是兩個邏輯,兩個目標。
這樣就會導致兩者的思考邏輯,做事角度會完全不同。無人駕駛的要求是100%的安全,即使出現任何事情,車輛也完全可以自己接管,處理;而輔助駕駛因為最終的責任人在駕駛員,所以可以適當地降低安全標準和車輛冗余配置,在車輛軟件系統還沒有完全符合標準的情況下,就可以上路了。
2. 混亂的市場
那為什么很多的無人駕駛公司還是愿意降維去做高階輔助駕駛?
我認為他們最大的優勢在于數據閉環的能力,因為很多的初創公司可能2-3年內都很難把這套研發工具鏈做得很完整,而這塊正好是無人駕駛公司擅長的。
對于無人駕駛公司而言,最難的就是如何從海量的信息中,挖掘出有價值的極端場景。所以在公司建立的時候,數據閉環和智能數據挖掘系統就是首要任務。
對于輔助駕駛公司而言,他們可能更擅長硬件制造和基礎的輔助駕駛,像雙預警,1V1R這些。這些公司大多都是從商用車輔助駕駛公司轉到乘用車的,大多沒有乘用車高階輔助駕駛的經驗。
所以,無論是對于無人駕駛公司,還是輔助駕駛公司,高階輔助駕駛都是一個全新的戰場,任何一方都沒有絕對的優勢。高階輔助駕駛雖然對于無人駕駛公司而言雖然是降維,但像工程化,車規級軟硬件認證這些流程,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比單純的研發軟件還艱難。
輔助駕駛公司做高階輔助駕駛,更多考驗的是軟件升級的能力,雖然之前一些簡單的輔助駕駛功能,這些公司還能應付,但是一旦牽扯到在城市復雜場景里的自動駕駛,無論是車輛的控制,還是數據的高效處理和系統的不斷迭代,軟件的復雜程度,都是高了好幾個量級。
而對于無人駕駛公司而言,因為他們從最開始的路測,就是在城市里面,所以更熟悉,也更適合城市領航輔助駕駛市場,這是他們最大的優勢,很多場景對于他們而言,已經司空見慣了。
雖然無人駕駛公司看似有很多的優勢,但是如何和主機廠打交道是一個哲學問題。
如果打個比方,無人駕駛公司就像象牙塔里的學生,而主機廠更像是路邊賣肉的屠夫,2個人如何一起協作估計是最大的問題。
就像一個哥們講的,他之前在傳統Tier 1公司工作,和主機廠打了10年的交道,自從工作轉型后,他再也不愿意和主機廠打交道,因為太痛苦了。
對于傳統Tier 1 和輔助駕駛公司而言,他們可能已經有了一定的免疫能力,因為大家為了生存,不得不和主機廠打交道。但對于無人駕駛公司,能否過得了這關,恐怕要看他們的忍耐程度。
關于高階輔助駕駛這塊,其實無論從主機廠,還是消費者,輔助駕駛公司,大家都很迷茫,看不清楚。到底高階輔助駕駛能不能幫助車企賣好車,這個是沒有答案的。
可能對于一些基礎的安全輔助駕駛,消費者還愿意買單,一方面因為價格不是很貴,也就千把塊錢,另一方面涉及到人的安全,消費者也非常認可。
但對于高階輔助駕駛,消費者還是很疑惑的,出了事故還得自己負責,不像無人駕駛,出了事故由車輛所在公司負責,關鍵是高階輔助駕駛到底好不好用,現在還沒有一個人能給出肯定的答案。
至少從現階段看,消費者購買汽車時,汽車屬性的認可要遠遠高于智能屬性的價值。
那么高階輔助駕駛到底什么時候可以大規模地讓消費者接受,這個答案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沒辦法回答。
這就產生了一個疑問,到底是無人駕駛先落地還是高階自動駕駛先落地,很多人第一直覺就是,肯定高階輔助駕駛先落地,但是答案真的是這樣嗎,自動駕駛落地真的比高階輔助駕駛慢嗎?我認為這個問題不好回答。
如果大家盲目地降維,3年之后,發現只能分到一個小小的蛋糕,那還有沒有降維去做這件事情的必要性,既得招聘新的人馬,又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了現有的公司體系和文化。
之所以會出現這個現象,究其原因,就是現在無人駕駛可能已經解決了99%的問題,但是卡在了那1%,而這1%可能需要公司指數級的努力,而且最后不一定能達到100%。
就像一個哥們說的,之前一個寫了5年規則(PnC)的兄弟,最后因為實在寫不下去了,就轉行做其他的了。
現在無人駕駛可能就卡在了那1%,但是如果因為這漫長的1%而降維去做高階輔助駕駛,我覺得可以再等等。
而且,雖然你降維做了高級輔助駕駛,但是所有的數據還是屬于主機廠的,并不屬于高階輔助駕駛公司,這一點從高精地圖就可以看出。
主機廠也不會讓你用我的數據,訓練好你的軟件,再去賦能其他主機廠。所以想通過高階輔助駕駛訓練自己的軟件系統,必須得給主機廠很大的保障才可以。
對于主機廠而言,他們可能就想看智能化這個賽道很混亂。對于他們而言,他們主要的目的就是賣車,但是前幾年被智能化賽道帶得暈頭轉向,不知所措。
主機廠對于高階輔助駕駛也是持觀望態度,所以主機廠目前階段是,對于基本的輔助駕駛選擇采納,因為也沒多少錢,而且基礎的輔助駕駛企業更像傳統架構下的Tier 1供應體系,不可能對自己產生任何的威脅。
而一旦到高階輔助駕駛,不僅要大把花銀子,有時甚至需要建立自己的自動駕駛部門,一年少說也得花個幾億人民幣,而且對賣車還不一定是加分項,軟硬件的價格還多了好幾萬,主機廠真的拿不準,所以主機廠大多選擇躺平,看看這些創業公司能折騰出什么花樣,然后再選擇跟進。
對于基礎輔助駕駛,主機廠是不懼的,但對于無人駕駛和高階輔助駕駛,主機廠是真的有點擔憂。因為這些東西,是之前沒有搞過的,而且也沒有這樣的供應體系。
特別是像華為這樣強勢的高階輔助駕駛公司,用余承東的話說,我們每年投入10億美金做這個事情,傳統主機廠的員工工資用日元來發,都養活不了這些人,后來想想得用津巴布韋幣來發工資,可能都養活不了。
但是話又說回來,像華為這樣的公司,目前定點的高階輔助駕駛也就3-4家,北汽極狐,長安、小康;百度也是一樣,也就3-4家,包括威馬,比亞迪、嵐圖和自家的集度。
所以目前階段看,未來2年,高階輔助駕駛可能就是一個大坑,不管是L2的公司,還是L4的公司,亦或是小鵬這樣的主機廠,可能進來一個癱一個。
高階輔助駕駛一定是未來,但是未來2-3年可能是坑最多的階段,不但要教育消費者,還要保障系統的安全,穩定,讓消費者愿意為之付費。
對于傳統主機廠而言,我覺得他們躺平的策略是合理的,一方面沒有錢,一方面沒有人,自己還是好好想著怎么賣車。但因為在資本和落地的雙重壓力下,無人駕駛公司和輔助駕駛公司開始搶奪同一個蛋糕,開始有競爭,那主機廠肯定是非常樂意看到的。
把這個市場弄得越來越渾,主機廠才可以坐山觀虎斗,最后等所有人都打得差不多了,精力消耗得差不多了,主機廠再下場,收拾殘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