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科學》是央視打造的一款電視科技節目,1998年開播,晚間黃金時間在科教頻道播出。在智能手機并不普及的十幾、二十幾年前,《走進科學》可謂是中國科普的一面旗幟。有點遺憾的是在2019年9月30日,《走近科學》停播。依我看,《走近科學》的停播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外界大環境的因素。
科普,簡單地理解是普及科技知識。再稍微深入一點還會涉及到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接受了科學熏陶后,一個人分析解決問題的理性成分一定會大大增加,不論是科學問題還是非科學問題。作為一個電視科普欄目,《走進科學》應注重強調探索的過程、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夠讓觀眾認識到獲取正確信息的方法和途徑,了解怎樣的方法、怎樣的渠道、怎樣的文獻才是靠譜的。
在這比較淺顯的層面上《走近科學》做的就不好。《走進科學》的很多選材根本與科學沒有多少干系,欄目組不是在強調探索、發現的過程,而是注重渲染、鋪墊、故弄玄虛等詭異手段,最后經常給出一個十分滑稽的結論。標榜著科普,其實是玄幻。名為科普片,實為玄幻片。在欄目組的這種認識或者自身定位下,不要說科學思想、科學精神了,就連最起碼的科學知識也有可能出錯。
比如將熱水和冷水同時放進冰箱,會出現熱水比冷水先結冰的現象,這是姆潘巴現象。只要你會查閱文獻,你能找到與之相關的材料,也能根據材料中的介紹通過實驗觀察到這一現象。十幾年前我看過一期《走近科學》,講的正是熱水和冷水哪個先結冰的問題。經過一期節目的渲染、鋪墊、走偏,僅僅依靠一位中學生和她的老師,《走近科學》欄目組居然得出姆潘巴現象不存在的結論。堂堂央視科教節目犯出如此低級錯誤,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科普其實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在國家層面上需要有科普。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依靠各自的科技底蘊,國家層面上的科普要提高公民的科學素養,讓公民做到相信知識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要讓國家能夠利用科技提高自身的國力。央視這個舞臺在科普方面幾乎成了擺設。
落后時期的人們普遍相信有鬼有神。一百年前、幾十年前在國家層面上會專門宣講世界上沒有鬼神,會專門拆掉搞迷信的設施,那是國家出面開啟民智。現在不相信鬼神的人比之前多了些,但是迷信也會發展,任何一個時期都有迷信,任何一個時期都不能缺少國家層面上的科普。央視強大的受眾面廣及影響力很適合作為國家層面的科普舞臺,可遺憾的是這方面做得很差。央視科教頻道曾像蒲松齡給人講鬼神故事那樣講述外星人的故事,把外星人實打實地塑造成新的鬼神,并使很多人迷信了這種新的鬼神。
還有很多造福人類的科技,因為迷信的人太多,遲遲得不到推廣。各種謠言、偽科學反倒是大行其道、盛行一時。比如轉基因技術,國內的轉基因育種研發并不落后,但因轉基因被嚴重妖魔化,國內研發的種子遲遲不能推廣種植,只好拿外匯換取國外的轉基因大豆、玉米等。當大洋彼岸的美國在糧食、蔬菜、肉類、水果等領域都有轉基因產品時,當美國人吃了幾十年的轉基因食品時,國內依然盛傳美國人不吃轉基因。此時迫切需要有國家層面的科普,由國家指導,社會各方積極行動的科學普及活動。農業部用多種方式進行過科普,社會很多力量及個人也有過多種形式的科普,但因宣傳平臺不給力,謠言依然肆虐。鼎盛時期的《走近科學》若是能夠做一些關于轉基因的科普節目,也許今天就會是另一番景象。
一個國家層面的科普平臺上沒有真正的科普,迷信、偽科學大行其道,這是《走進科學》的最大雷人之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