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案例1
芬蘭
特點:忍辱負重
歷史上芬蘭和俄羅斯有著深仇大恨。早在沙俄時代,芬蘭就被俄國吞并,作為少數民族,芬蘭人在俄國地位很低,經常遭到歧視。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后,芬蘭宣布獨立, 擺脫了被奴役的命運。
蘇芬戰爭使芬蘭丟掉了10%的國土:
但蘇聯對芬蘭一直虎視眈眈,1939年,蘇聯借口芬蘭炮彈打入蘇聯境內,對芬蘭發動全面進攻。蘇聯動用了累計上百萬的兵力,芬蘭全國的兵力加起來僅十萬人,實力非常懸殊,差距比今天的俄烏還大。但芬蘭人利用寒冬的優勢,與蘇聯打起了游擊戰,給蘇聯造成了35萬人的傷亡。但由于實力差距太大,為了避免亡國,芬蘭最終被迫割讓卡累利阿地峽給蘇聯,這占全國土地面積的10%。
二戰后,蘇聯國勢如日中天,成為與美國并立的超級大國,追求地緣安全的蘇聯人將周邊大多數國家都變成自己的衛星國,包括波蘭、羅馬尼亞、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等。面對蘇聯的刺刀,芬蘭人選擇臣服,他們拍著胸脯向蘇聯保證:絕不加入北約,絕不與蘇聯為敵,在外交上接受蘇聯指導。為了讓蘇聯人相信,芬蘭將“永久中立條款”寫進其憲法。
但狡猾的蘇聯人還是不放心,蘇聯內部一直在討論要不要將芬蘭變為第十六個加盟共和國。芬蘭人只能進一步表忠心,他們先是拒絕了馬歇爾計劃的援助,目的是避免與美國經濟深度綁定。然后又分別加入了德法主導的西歐自由貿易體系和蘇聯主導的東歐經貿圈,同時跟北約和華約同時做生意。表面上看,芬蘭第一大貿易伙伴是聯邦德國,第二大貿易伙伴是蘇聯,實際上芬蘭只不過是將德國的機床賣給蘇聯,再將蘇聯的石油賣給德國,賺轉口貿易的錢,充當蘇聯與西方貿易的離岸窗口(類似改開前的香港之于大陸)。這樣一來,蘇聯覺得還是保留芬蘭的獨立性比較好,也就默認了芬蘭的中立地位。
整個冷戰期間,芬蘭可謂是忍辱負重,盡管芬蘭民間要求收復被蘇聯占領的卡累利阿地峽,但芬蘭政府從來沒有被民意綁架過,芬蘭的教科書也拒絕宣傳反蘇觀點,甚至把蘇聯描述成友好睦鄰國家,以求在文化上消除蘇聯的戒心。
芬蘭加入歐盟但沒有加入北約:
哪怕是蘇聯解體后,芬蘭在外交上依然保持謹慎。在芬蘭人看來,蘇聯的繼承者——俄羅斯雖然國力衰退,但依舊擁有數千枚核彈,以及世界前三的常規軍事實力,與俄羅斯作對純粹是自討苦吃,因此芬蘭與俄羅斯繼續保持友好合作關系。90年代,美國多次許諾只要芬蘭加入北約就可以提供上百億美元的援助,但芬蘭政府還是選擇了拒絕,因為它知道這必然會觸怒俄羅斯,引來不必要的麻煩。哪怕是加入歐盟這個非軍事組織,芬蘭也事先與俄羅斯進行充分溝通,在俄羅斯同意后才啟動入盟儀式。
在西方一些學者看來,芬蘭的對俄政策似乎太過“軟弱“,是一種缺乏骨氣的表現。事實上,自1939年蘇芬戰爭以來,芬蘭一直沒有忘記被蘇俄人割地的恥辱,也從來沒有忽視過來自蘇俄的威脅。芬蘭人選擇隱忍,是因為其實力不夠,暫時缺乏向蘇俄”掀桌子“的能力。但芬蘭人也在耐心等待一個可以擺脫俄羅斯威脅的機會。
這個機會在2022年俄烏戰爭后終于出現。由于未能實現速戰速決的目標,二十萬俄軍精銳部隊被牽制在烏克蘭戰場。面對分身乏力的俄羅斯,芬蘭、瑞典、哈薩克斯坦等國看到了擺脫俄羅斯控制的機會。有句話說得好:“當美國人說你真的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時候,你最好真的有;當俄國人說你要加入北約時,你最好真的加入了。”朝鮮和伊拉克、立陶宛和烏克蘭就是鮮明的對比。為了避免成為下一個烏克蘭,今年5月芬蘭選擇加入北約。
不得不說這個時機選得非常巧妙,俄烏戰爭是二戰后歐洲最大規模的戰爭,也是二戰后俄國人第一次因為深陷戰爭泥潭、無力對外干預的時期。芬蘭人賭對了,普京對芬蘭加入北約的事宜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俄羅斯公開表示:“芬蘭加入北約與烏克蘭加入北約存在本質上的不同,前者對俄羅斯不構成威脅,俄羅斯不會干涉芬蘭的決定。”這其實就是在吃了個啞巴虧的情況下給自己找個臺階下。芬蘭人隱忍了70多年,最終以兵不血刃的方式開啟了加入北約的流程。
失敗案例1
烏克蘭
特點:替他人火中取栗
烏克蘭與芬蘭在外交上可以說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樣都想加入北約,但芬蘭在時機不成熟的時候會將這種想法隱藏起來;烏克蘭則大張旗鼓地公布這種想法,生怕俄羅斯被激怒得不夠厲害,最終引來戰火。
事實上蘇聯解體后,歐盟和俄羅斯都樂意烏克蘭充當緩沖國,烏克蘭大可學習芬蘭恪守中立,充當歐盟和俄羅斯之間的貿易中轉站,兩頭賺錢。別的不說,光是征收天然氣過境費就能大賺一筆。只要烏克蘭不嘗試加入北約,俄羅斯也沒必要對烏克蘭動武,擁有黑海出海口的烏克蘭能通過轉口貿易繁榮起來。
但烏克蘭的問題在于缺乏長期穩定的外交政策,作為寡頭統治的國家,它沒辦法像芬蘭那樣堅持外交平衡術,這些寡頭將自身利益置于國家利益之上,經常在西方和俄羅斯之間反復搖擺,本來可以兩頭討好,最終變成兩頭不討好。歐盟不愿意接納烏克蘭,因為覺得烏克蘭歐洲化不夠徹底;俄羅斯則不滿烏克蘭的去俄化政策,直至引發了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
雖然克里米亞危機使烏克蘭陷入國土分裂的境地,但其后《明斯克協議》的簽署,仍為其保留了寬松的外交空間,至少有機會避免與俄羅斯全面開戰。只不過2014年以來,烏克蘭政府民粹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政客眼里只有選票,整個國家政策被民意綁架,以至于完全失去了外交彈性,淪為英美的反俄炮灰。
當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完全被輿論和民意綁架時,會發生嚴重后果,往往無法通過現象看本質。
比如在默克爾執政時期,德國乃至歐盟在對烏援助方面非常克制,拒絕向烏軍提供致命性武器。這種政策遭到烏克蘭民眾強烈反對,他們認為烏克蘭淪為歐盟對俄綏靖的犧牲品。但事實恰恰相反,默克爾是站在整個歐洲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只有拒絕向烏克蘭提供致命性武器,才能維持俄烏之間的地緣平衡,避免將俄羅斯逼向墻角。正是這種政策使俄烏之間保持了有限度的和平,使歐洲在克里米亞危機之后的7年里都沒有打大仗。
另一方面,烏克蘭民眾對拜登一直抱有期待,因為拜登經常宣稱要對烏克蘭提供援助,支持其抗擊俄羅斯,并許諾讓其加入北約。烏克蘭民眾對拜登的言論深信不疑,到處都貼滿了拜登的海報,很多人將拜登視為救世主。實際上拜登政府只不過是利用烏克蘭來挑唆歐俄矛盾,雖然美國給烏克蘭提供了很多武器,但其目的卻是想讓烏克蘭人流血。至于加入北約,那不過是拜登畫的大餅,美國連自己一手扶持起來的阿富汗政府都不愿意保衛,又怎么會去武裝保衛烏克蘭呢?
無論俄烏戰爭結果如何,戰后烏克蘭都將在廢墟中重建。作為對比,芬蘭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實現了加入北約的目的,烏克蘭雖然傷亡慘重卻連北約的大門都沒跨進半步,二者外交水平高下立判。
當前的臺灣省和過去烏克蘭的情況很類似,其政客都是唯選票至上,為了追求個人政治前程完全不在意幾千萬人民的安危,一心想當美國的反華/反俄馬前卒,這最終只會帶來地緣災難。
成功案例2
印度
特點:左右逢源
雖然印度在很多領域都比較拉胯,比如種姓制度、宗教矛盾、行政效率等等,但印度在外交領域還是可圈可點的。
上個世紀70年代,印度成功肢解巴基斯坦:
冷戰期間,印度利用美蘇的矛盾左右逢源,它在經濟上搞社會主義、政治上搞西式民主制度、文化上奉行印度教。憑借著跟英國的歷史聯系,以及與中國的地緣矛盾,印度與西方關系相對友好,美國多次稱贊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另一方面,印度也跟蘇聯關系不錯,試圖獲得印度洋出海口的蘇聯對印度提供了大量支持。當初中國憑借抗美援朝才從蘇聯那里得到了156項工業援助,印度什么都沒做就從蘇聯那里得到了102項工業援助,幾乎是空手套白狼。
冷戰中期,蘇聯和美國都將中國視為威脅,這就給了印度進一步左右逢源的機會,它既能從蘇聯那里獲得先進工業圖紙,又能從西方那里購置先進武器,不僅如此,印度還能在美蘇眼皮底下搞軍事擴張。
1971年,印度利用美蘇中都無暇顧及的機會,發動第三次印巴戰爭,成功肢解了巴基斯坦,這也是二戰之后第一次出現上億人口的國家被肢解的案例。出于籠絡印度的目的,美蘇對此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1975年,印度吞并錫金,這是二戰之后首次出現大國吞并小國的案例,印度公然違背《聯合國憲章》關于的各國主權平等的規定。但那個時期美蘇正處于對峙高峰期,為了不得罪印度,美蘇再次默認了印度的擴張。
就這么一個窮兵黷武的國家,卻能憑借被殖民的苦難史,將自己包裝成正義的代表。冷戰期間,印度發起了不結盟運動,廣大亞非拉國家積極參與,印度也搖身一變,成為第三世界的“代表”,以此來跟美蘇討價還價。可以說冷戰期間,印度的外交環境比我國好很多,如果不是它自身凝聚力太差,它也不至于發展成這樣。
蘇聯解體后,印度失去了左右逢源的資本,美國也在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國搞各種小動作,試圖圍堵印度,印度只能本分了很多。但隨著美國的戰略矛頭逐漸轉移到中國頭上,印度再次看到了取悅西方的機會。印度開始配合美國大力炒作“中國威脅論”,并多次邀請美國來印度洋軍演,劍指中國。就這樣,美國暫時放松了對印度的圍堵,印度的外交格局再次打開。
1998年,在經歷了多次核試驗后,印度正式宣布擁有核武器,這就在國際社會引起了軒然大波。按道理說只有聯合國五常才具有擁核的資格,印度一個前殖民地國家,它憑什么擁核呢?國際社會紛紛譴責印度,連英國都看不下去了,表示要給印度懲罰。如果聯合國五常都不希望印度擁核的話,印度勢必會遭到嚴厲制裁,但印度卻看到了分化五大國的機會,那就是利用好中美矛盾。
“烈火-2”中程彈道導彈:
1999年,印度發射“烈火-2” 中程彈道導彈,該款導彈射程2000公里,能攜帶一噸重的核彈頭,可覆蓋中國西南地區。印度政府通過媒體有意無意地釋放了一個信息:“烈火-2”是專門用于對付中國的,不針對任何西方國家,印度無意發展射程超過一萬公里的戰略洲際導彈。靠著對華強硬的態度,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僅象征性地制裁了印度,印度以很小的代價就實現了擁核的目標。作為對比,無論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中國、00年代的朝鮮、如今的伊朗,都是頂著西方強烈的制裁發展核武器。印度的擁核之路,可謂很取巧。
當然印度這個國家組織架構很松散,因此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印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印度政府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隨著2011年以來美國決定重返亞太,印度又看到了追趕中國的機會,它也開始加大了對中國挑釁的進程。
2017年特朗普上臺,提出“美國優先”的戰略,要求把美國在中國部署的制造業都轉移出去,印度莫迪政府看到了渾水摸魚的機會。因此同年在中印邊境向中方挑釁,雙方爆發了“洞朗對峙”。印度的目的是通過對華強硬來向美國遞交投名狀,以爭取代替中國成為西方的制造業加工廠。當然這確實也有成效,2017年—2019年期間大量以紡織業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從中國轉移到印度,印度GDP也保持了6%以上平均增速。
但2020年的新冠疫情使印度經濟再次陷入衰退,很多外貿訂單又從印度回流到中國,莫迪政府并不甘心,于是印度又一次挑起了中印地緣沖突,雙方出現人員傷亡。印度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當時的國際環境是中美關系嚴重惡化,特朗普揚言要跟中國經濟脫鉤,再加上疫情期間全球供應鏈中斷,因此印度想借此機會跟西方經濟捆綁。另一方面當時印度經濟面臨衰退,失業率暴增,莫迪政府也想借此轉嫁國內矛盾。
但印度并非一味的親美反華,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后,印度再次把“左右逢源”的外交傳統發揮到極致。雖然英美多次施壓印度,要求印度加入到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之中,但印度依舊堅持與俄羅斯正常貿易,而且利用歐俄能源脫鉤的機遇,大幅增加從俄羅斯購買的石油。截至7月份,印度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達到68萬桶/日,同比增長650%;印度對歐美出口的石油則同比增長了40%。也就是說,印度不僅按市場價80%的折扣從俄羅斯購買石油以自用,還把這些石油高價出口給歐美,相當于當二道販子,兩頭賺錢。這里面大部分利潤,則流入印度政府的口袋。盡管印度大搖大擺從俄羅斯買油,但美國拿他也沒辦法,因為拜登的“印太戰略”還需要借助印度的力量,因此美國也只能表示下遺憾,連譴責都不敢發出。
印度很擅長利用中美矛盾,近日美印還準備在中印邊境附近區域聯合軍演。不僅如此,印度也喜歡找俄羅斯作為靠山,為了抵消中國的空軍優勢,印度從俄羅斯進口了多套“S-400”防空導彈系統部署在中印邊境。為了增強核威懾能力,印度還籌備從俄羅斯購買最新款的“圖-160”戰略轟炸機,這款轟炸機航程達到1.7萬公里,可覆蓋中國大部分區域。
未來來看,只要不被卷入戰爭之中,印度或能成為中美俄歐斗爭的最大贏家,各大勢力均想爭取印度,印度或可繼續左右逢源。由于人口紅利等因素,未來十年印度經濟或能保持5%以上的增速,其威脅不可小視。
失敗案例2
波蘭
特點:四面出擊
二戰前歐洲地圖:
一戰后,為了制衡德國和蘇聯,英法選擇扶持波蘭復國,硬生生把原屬于德國、蘇聯、奧匈帝國的土地劃了一大片給波蘭,使波蘭一躍成為擁有3000多萬人口的歐洲大國。
按理來說波蘭被殖民了一百多年,理應對弱者有顆同情之心。但波蘭復國僅不到一年,就向正在打內戰的蘇聯發起進攻,意圖侵占位于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西部的土地,正所謂“趁你病、要你命”。波軍不僅深入蘇聯內地,還到處燒殺擄掠,儼然一副軍國主義作風。盡管蘇聯蘇聯紅軍后來實現了反攻,甚至一度打到華沙城下,但由于此時蘇聯百廢待興,且面臨嚴重國際干涉,因此不得不向波蘭妥協,割讓了大片土地給波蘭,蘇波之間的仇恨也就此埋下。
一戰后波蘭侵占的蘇聯土地(灰色區域):
到了上個世紀30年代,波蘭已經成為一個擁有上百萬軍隊、擁有兩千多輛坦克和飛機的歐洲大國。按照波蘭人自己的說法,波蘭此時已經可以“拳打德國、腳踢蘇聯,是歐洲和平的守護者。”而且波蘭還有英法撐腰,可以隨時向西方購買最先進的武器。
按照英國最開始的設計,德國人口僅有7000多萬,法國和波蘭的人口分別為4000多萬和3000多萬,如果法波合作的話,再加上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是足以限制住德國的。這樣英國就能從歐洲事務抽身,專門去對付大西洋對岸的美國。在英國的推動下,歐洲形成了法國、波蘭、比利時、捷克的集體防御體系,專門用于看守德國。但英國人還是失算了,他們低估了波蘭的貪婪和野心。
1933年,德國軍事戰車正式開啟:
1933年希特勒上臺,德國的軍事戰車開始啟動,戰爭的陰云籠罩在歐洲上空。可波蘭人不僅沒有感到恐懼,反而感到興奮,他們覺得可以利用德國擴張的機會大賺一筆,趁機拓展波蘭的版圖。
1934年,波蘭人在眾目睽睽之下與德國簽署了《德波互不侵犯條約》,波蘭人公開表示:“一旦德國與蘇聯發生戰爭,波蘭可以向德國提供支持。”不僅如此,波蘭還堅決反對英法與蘇俄聯手共同對付德國,只因為害怕自身戰略價值降低。波蘭人的操作讓英法傻了眼,他們實在想不明白為什么最容易遭到德國入侵的波蘭,會主動去給德國站臺。波蘭這么一搞,使歐洲的反德聯盟出現了裂痕,法國、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之間互相猜忌,最后紛紛也選擇與德國締結條約。最有可能將納粹扼殺在搖籃里的機會就這樣被錯過了。
波蘭的想法很簡單,它覺得蘇德都是自己的敵人,所以它希望挑撥蘇德的矛盾,讓蘇德先打起來。但波蘭也不先想想:蘇德本身不接壤,波蘭正好夾在二者中間,蘇德要是打起來,難道不得先經過你波蘭嗎?
不僅如此,波蘭反蘇甚至反到“魔怔”,“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占中國東北,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對日本的侵略行為表示譴責,但波蘭卻公然跳出來支持日本,它認為一個強大的日本可以牽制蘇聯,所以大力支持日本在遠東的擴張。
波蘭坦克開入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3月,德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人又一次興奮了起來,他們早就對捷克的土地垂涎三尺。當時蘇聯準備出兵救援捷克斯洛伐克,希望能從波蘭借道,但被波蘭狠狠拒絕了,他們可不想放棄這個“開疆拓土”的機會。于是波蘭、德國、匈牙利共同瓜分了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得到了面積800公里的切欣地區。波蘭這么一搞,把英法全得罪了,它們懷疑波蘭已經投靠了法西斯陣營,根本不值得信任。繼得罪了蘇聯之后,波蘭把西方也推向對立面。
1939年9月,在整合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軍工實力后,德國入侵波蘭。緊接著,與波蘭有仇的蘇聯則趁機進攻其大后方。盡管對波蘭有軍事保護義務,但由于對它的行徑早已心存不滿,英法選擇對德國宣而不戰,坐視波蘭被圍攻。擁有上百萬軍隊的波蘭一戰即潰,僅28天就亡國,所謂“拳打德國、腳踢蘇聯”的口號,也化為了歷史塵埃。
如果說印度擅長左右逢源的話,波蘭就擅長四面結仇,二戰前波蘭幾乎把能得罪的所有國家都得罪了。這個國家外交上完全沒有分寸,總想著在英法蘇德之間勒索好處,還喜歡去侵略比自己弱小的國家。作為凡爾賽體系的受益者,波蘭是在德國和俄羅斯衰落的基礎上建立的,但它卻總想著去破壞歐洲的集體安全體系,自己給自己挖坑。如今的波蘭,在外交上依舊保持了過去的痕跡,俄烏戰爭爆發后,波蘭在對俄政策上完全沒有節制,一味充當美國反俄先鋒,跟圓滑的印度形成鮮明對比。假如有一天俄羅斯和北約走向全面戰爭的話,波蘭一定會成主要戰場。
成功案例3
土耳其
特點:外交騎墻
一戰的奧斯曼帝國因為站錯隊被英法肢解,僅保留了土耳其本土的地盤。在充分吸取歷史教訓后,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定下兩條規則:1、土耳其必須保持世俗化,拒絕宗教勢力干涉政治;2、土耳其應該盡可能堅持外交平衡,不輕易站隊。
二戰爆發后,盡管德國橫掃西歐,并多次想拉土耳其下水,但土耳其就是不為所動。德國人開出的條件非常誘人,許諾戰后把外高加索和中東分給土耳其,但土耳其很清楚:“對于一個中型國家來說,站錯隊意味著亡國,在勝負沒有完全分曉之前,一定不要親自下場。”因此土耳其恪守中立政策,跟英美蘇德都保持友好關系。直到1945年德國大勢已去,土耳其才對德宣戰,加入反法西斯陣營,一躍成為二戰戰勝國。
冷戰開始后,面對強大的蘇聯,土耳其感覺獨木難支,曾經被奉為基本國策的外交中立原則變得不合時宜,因此土耳其選擇加入北約,抱緊美國大腿。由于土耳其正好卡住蘇聯黑海出海口位置,是西方圍堵蘇聯最重要的一顆棋子,因此冷戰期間美國像扶持日本、韓國那樣不遺余力地扶持土耳其,包括經濟和軍事方面,幾乎是要什么給什么,土耳其過上了吃香喝辣的生活。美國不僅向土耳其出售先進的 “F-16”戰機,還把整個“F-16”的生產線也給了它,甚至邀請土耳其參與共同研發“F-35”隱身戰斗機。土耳其軍隊人數在北約里面僅次于美國,也一度成為地中海東岸最富裕的國家。為了更進一步倒向西方,土耳其沖在了反蘇第一線,冒著被蘇聯打擊的風險邀請美國在本土部署核彈;甚至申請加入歐共體,意圖從文化上與歐美綁定在一起。土耳其的國民,幾乎把自己當成了西方的一份子,開口閉口都是強調西方價值觀,對于周邊的穆斯林國家很是看不起。
蘇聯解體后,新生的俄羅斯對西方威脅大大降低,土耳其也逐漸失去了對西方的利用價值。何曾幾時,歐美一直稱贊土耳其是“中東民主典范”,以允諾土耳其加入歐共體為誘餌,讓土耳其充當反蘇的炮灰。但正如“狡兔死、走狗烹”,蘇聯垮臺后,失去利用價值的土耳其就被西方晾在一邊。歐美大幅削減了對土耳其的經濟援助,并開始批評土耳其的宗教和人權問題。盡管土耳其早早就申請加入歐盟,但它等了30多年都未能如愿,眼睜睜地看著波蘭、匈牙利等后申請的國家成功入歐。歐盟一直以經濟落后、治安混亂等為由拒絕土耳其入歐,但真正的原因土耳其心里知道,那就是它大多數國民都信奉伊斯蘭教,這跟基督教主導的歐洲格格不入。
雖然表面上沒有說,但事實上,土耳其已經被開除出了西方陣營,或者說西方人從來沒有把土耳其當成自己人,他們不過是在利用它罷了。土耳其也越來越成為一個無所適從的國家,在歐洲,它被當成穆斯林國家;在中東,它被當成西方的走狗。如同一個國際孤兒一樣,找不到自己的歸屬。
從00年代開始,也就是蘇聯解體10年后,土耳其終于看清了歐美的真實嘴臉,對加入歐盟心灰意冷,它開始高舉宗教復興的旗幟,試圖喚醒國民對突厥帝國和伊斯蘭傳統的回憶。也就是在這之后,土耳其與西方漸行漸遠,將自己定位成一個中東國家。土耳其的元首埃爾多安,也就此登上了歷史舞臺。
俄羅斯雖然是土耳其的敵人,但土耳其的戰略價值卻取決于俄羅斯:
在經歷了被西方拋棄的過程后,土耳其終于明白了一點:“土耳其扼守黑海海峽,是俄羅斯進入地中海的門戶。在地緣上俄羅斯是土耳其最大的威脅,歷史上土耳其大量土地被俄羅斯掠奪。但土耳其的國際地位,卻取決于俄羅斯強盛與否。”一個強大的俄羅斯固然不符合土耳其利益,但一個衰落的俄羅斯同樣也不符合土耳其利益,因為這會使土耳其喪失對西方的利益價值。對土耳其來說,最好的情況就是在歐美俄之間騎墻,利用西方與中俄的矛盾,在中東大舉擴張。自此之后,土耳其的國家戰略從向西(融入歐洲)轉為向東(融入伊斯蘭世界)。
很多人對土耳其的“去世俗化”政策頗有微詞,覺得這是在開歷史的倒車。其實不然,土耳其之所以要復興伊斯蘭教,并不是為了重走宗教干預政治的老路,因為那意味著現代化的終結。土耳其這么做,是對被西方拋棄的回應,通過重拾伊斯蘭歷史傳統,從而凝聚國內共識,避免出現意識形態真空。另一方面,由于中東大多數強國被削弱,土耳其看到了成為中東領袖的可能,因此它才高舉復興伊斯蘭教的旗幟,試圖拉近與阿拉伯人的距離(土耳其是突厥人,與中東主體民族阿拉伯人有歷史舊怨)。因此土耳其的“去世俗化”更多針對文化領域,而非經濟和政治領域。埃爾多安執政以來靠投資驅動經濟增長,使土耳其人均收入翻了三倍,國家權力大大集中,在某種程度上是在借鑒中國模式。
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使土耳其看到了渾水摸魚的機會。由于俄羅斯的威脅變大,西方再次找上了土耳其,試圖讓它封鎖黑海海峽,切斷俄羅斯外貿航線。這次土耳其學精了,它不再像以前那樣對西方百依百順,反而是獅子大開口向西方索取好處,否則就堅決不封鎖海峽,這就觸怒了美國。2016年,美國煽動土耳其軍事政變,企圖將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趕下臺,但這一消息被俄羅斯提前得知,并及時告知土耳其。埃爾多安得以成功鎮壓叛亂,進一步將軍政大權掌握在手中,在打倒本國親西方勢力后,埃爾多安可以更加暢通地推行靈活的外交政策,在歐、美、俄之間大搞“穿梭外交”。
在中東,土耳其多次打擊美國扶持的庫爾德人武裝,甚至炸毀過美軍基地,盡管如此,由于需要土耳其來制衡俄羅斯,美國對此也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咽。另一方面,土耳其也襲擊過俄羅斯支持的敘利亞政府軍,以圖增加對敘利亞的掌控力,并唆使阿塞拜疆進攻俄羅斯支持的亞美尼亞。由于不敢把土耳其逼到對立面,俄羅斯也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土耳其對歐盟也非常強硬,它以向歐洲釋放中東難民為要挾,逼迫歐盟默認其在敘利亞和利比亞的擴張。總之,土耳其利用自己獨特的地緣優勢,算準了歐美俄都不敢徹底得罪自己的心理,成功撈取了大量好處。
俄烏戰爭爆發后,土耳其成為外交上的最大贏家。一方面向烏克蘭提供無人機,由于戰場表現出色,土耳其無人機的國際訂單爆滿,賺了大量外匯。另一方面它又頂著西方施壓拒絕對俄制裁,從俄羅斯大量進口廉價能源。土耳其甚至學起了印度,在歐俄之間搞起了轉口貿易,通過價差賺利潤。在芬蘭、瑞典加入北約的事宜上,土耳其最開始投了反對票,以迫使西方在中東和軍售問題上讓步。土耳其還利用與西方和俄羅斯都交好的特點,積極充當起俄烏之間的調停人,國際地位大幅上升,伊斯坦布爾取代巴黎和柏林成為歐洲仲裁中心。隨著中美關系惡化,土耳其還打起了別的算盤,它試圖利用美國分身乏術的機會,借打擊庫爾德人的名義,侵占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土地。
總的來說,土耳其把外交平衡術玩得爐火純青。當今的中東,埃及、伊拉克等傳統強國已經落寞,伊朗飽受制裁,沙特外強中干,以色列地少人稀,隨著中美和歐俄關系進一步惡化,土耳其看到了充當中東領袖的機會,這也是它選擇去世俗化的原因。在國際形勢百年大變局的背景下,中東可能會迎來混戰,最終的贏家可能會是土耳其和伊朗之間的任意一方。
失敗案例3
意大利
特點:見風使舵
意大利這個國家的外交和軍事,有時候真是讓人一言難盡。
1871年,借助德國統一的東風,意大利也完成了國家統一。作為一個嶄新的國家,意大利人發出了豪言壯語:“要像德國那樣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理想是好的,奈何意大利工業實力太差勁,整個國家就一大農村,遍地的文盲。更關鍵的是意大利人太懶了,而且一點凝聚力都沒有。
雖然意大利實力差勁,但意大利政府可不這么想,它決定效仿歐洲列強,在世界各地開拓殖民地。1899年,意大利對埃塞爾比亞發動進攻,意大利動員了1.7萬軍隊,配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槍和大炮,比如德國生產的毛瑟步槍、馬克沁機槍、克虜伯大炮等,可以說武裝到了牙齒。而意大利的對手埃塞俄比亞,僅是一個剛剛文明開化的非洲國家,很多士兵還是拿長矛和弓箭作戰。當時的歐洲輿論認為,這將是一場壓倒性的戰斗,意大利將以極小代價贏得戰爭。
但戰爭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意軍陣亡7000人,受傷2500人,被俘3500人,主力基本被殲滅,可謂是損失慘重。戰后,為了換回俘虜,意大利被迫與埃塞俄比亞簽署了屈辱的和約,不僅承認埃塞俄比亞獨立,還向埃塞俄比亞賠償1000萬里拉。開創了近代歐洲工業國家輸給非洲封建國家的記錄。
也就從那時開始,意大利軍隊的拉胯開始聞名世界。
一戰前,歐洲分為兩大勢力,一個是以英國、法國、俄國為主的協約國陣營,一個是以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為主的同盟國陣營。意大利之所以投靠德國,是因為它和法國有深刻矛盾,二者都想經略北非,意大利對法國的殖民地垂涎三尺。
但一戰爆發后,盡管德國多次催促,但意大利就是拒絕履行同盟義務,不向法國出兵。因為意大利想待價而沽,看看哪邊給的條件更高。果然,英國找上門來,給意大利畫了個大餅,許諾如果意大利加入協約國陣營,戰后將能得到亞得里亞海東岸的土地。意大利人相信了,他們對德奧宣戰,并動員了500多萬軍隊上戰場。
戰后,意大利雖然成為戰勝國,但卻沒有拿到英國許諾的好處。在巴黎和會上,盡管意大利外交代表團聲嘶力竭,但它的要求卻總是被駁回。英法嫌它戰斗力太差,根本不拿正眼看它。意大利總理只能憤而退場以表示抗議,但繼續遭到無視。過了幾天,自知無趣的意大利總理又只能灰溜溜回來。
就這樣,意大利以損失上百萬軍隊、國民經濟倒退十年為代價,只換回了外交上的羞辱。從這時開始,意大利埋下了對西方仇恨的種子。
二戰爆發后,德軍在西歐長驅直入,意大利看到了復興的機會,它干了如下“壯舉”:
在德軍占領巴黎后,意大利也對法國開戰,但45萬意軍主力被法國偏師打得丟盔卸甲。
德國空襲英國后,意大利對英國開戰,海軍大舉出擊,但被英國地中海艦隊擊敗,意大利主力戰列艦、巡洋艦集體沉沒。
英法聯軍被德國擊敗后,意大利的目光盯上了非洲,60萬意軍登陸北非,被幾萬人的英國留守軍團擊敗。
隨著德國徹底征服西歐,意大利認為在東南歐大展身手的機會已經到來。它集中了50多萬兵力,向希臘發起了進攻。戰斗僅一個多月,意軍戰敗,差點被希臘圍殲。德國只能被迫出手援助意大利,“巴巴羅薩”計劃因此推遲兩個月。
可以說意大利人的戰斗力確實很拉胯,實力遠遠配不上野心。到了二戰后期,意大利人民對本國政府也失去了信心,他們主動配合英美起義,并調轉槍口向德國宣戰。戰后,意大利人驕傲地宣布自己是二戰“戰勝國”。
這個世界上有多種外交理念。第一種是理性外交,即外交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這也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所奉行的。
第二種是理想外交,外交政策會帶有一些理想主義的色彩,比如列寧時期的蘇聯和威爾遜時期的美國。
意大利自成一系,它搞的是任性外交。它很少從國家長遠利益出發,誰強就幫誰,誰弱就踩誰,怎么高興怎么來,而且實力遠配不上野心。
俄烏戰爭爆發前,歐洲大多數國家領導人都奔走于俄烏之間,試圖調停局勢,特別是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德國總理朔爾茨,三天兩頭往莫斯科跑,因為他們知道,一旦俄烏開戰,歐盟將成為犧牲品。但意大利卻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對俄烏局勢不管不顧,仿佛跟自己毫無關系一樣。
俄烏戰爭爆發后,意大利完全變了一副嘴臉,它成為最早跳出來制裁俄羅斯的國家,好一個痛打落水狗。事實上意大利與俄羅斯沒有地緣沖突、沒有歷史仇恨,經濟上高度互補,意大利能源嚴重依賴俄羅斯,有40%的天然氣需要從俄羅斯進口,俄意本該是完美的合作伙伴。它跑去制裁俄羅斯的操作讓人完全看不懂,這就相當于巴西跨越太平洋跑來制裁遠中國一樣。這只能有一種解釋,那就是意大利非常想刷存在感,增加在西方陣營中的影響力。
那么意大利制裁俄羅斯的效果如何呢?它成功地扳倒了一個大國,那就是它自己。在斷絕與俄羅斯的能源往來后,意大利債務危機發酵,經濟陷入衰退,政府遇到財政困難。意大利民眾再次對政府投不信任票,7月下旬,意大利總理德拉吉宣布辭職,第69屆政府垮臺,意大利出現政治危機。
因此第一個因為俄烏戰爭而垮臺的國家出現了,不是俄羅斯,不是烏克蘭,不是美國,不是德國,而是意大利!
不僅如此,意大利的債務問題甚至把歐盟也拖下水,歐元匯率因此暴跌,時隔十幾年與美元再次平價。繼二戰把德國拖下水后,這次意大利又要把歐盟也拖下水了。
意大利的拉胯是有目共睹的,近現代以來很多人名人都對意大利做出過評價,比如說:
意大利人的胃口大得很,牙齒卻很差勁!——德國首相俾斯麥
如果意大利保持中立,那么需要20個師監視他;如果向我國宣戰,只需要10個師就能消滅他;如果他是盟友,那起碼得50個師才能保護他——德國參謀團
謝天謝地,還好意大利是德國的盟友,不是我們這邊的——英國首相丘吉爾
意大利擁有歐洲歷史上最無能的軍隊,他們配備了最先進的歐式武器,但戰術水平卻連非洲都不如——美國戰略家米爾斯海默
總之,意大利在外交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喜歡高估自己,而且從來不按套路出牌,這也是為什么意大利GDP高居全球前十,卻沒有相應外交影響力的原因。同樣是外交騎墻,同樣是想獲得更大國際影響力,但土耳其卻能在歐美俄之間談笑風生,意大利卻只能長期充當邊緣國家,二者形成高下之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