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讀者大衛,給我講述了他的經歷:
我畢業后,前5年在一家小廠做程序員,后來因為某BAT要進軍我公司所在的領域,于是把我挖了過去。這對我來說,是個天大的驚喜,自己從來沒有想到過靠業務開發經驗能夠進大廠,畢竟大廠已經卷成那個鳥樣了,不刷個半年“力扣”題,連二面都通不過。
雖然錢漲了不少,可是工作強度、工作壓力也是成倍數的增加,既然來了就只能適應了。于是我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工作當中,甚至犧牲了陪伴家人、孩子的時間,妻子對我頗有怨言,可是為了生活又能怎樣呢?
就這樣,在大廠呆了7年,期間買房、買車、生娃,生活越來越好,靠在大廠打工實現了年薪百萬。但是我的職級也止步于P7,感覺到了一個瓶頸,沒法突破了。
34歲那年,我的健康狀況出了問題,是心臟方面的疾病,我的身體再也無法承受這樣高強度的工作。正好這個時候,一位大學同學所在的國企,需要一位IT主任,于是就介紹我去聊聊,對方看中了我的大廠工作經歷,即便這個崗位是想招聘30歲以下的年輕人,還是破格錄用了我,在跟家人商量之后,我決定辭去大廠的工作,進入這家國企。
待遇方面,只有我原來工資的2/3,雖然福利、社保很多,全部折算下來到手跟在大廠差不多吧。
但是,工作量方面卻沒有比大廠少多少,可能因為我負責的項目剛啟動的緣故,那段時間幾乎“9-10-6”的節奏,妻子一度懷疑我有了外遇,因為哪個國企會加班這么狠?后來妻子來單位看了幾次,就放心了,但是她又在犯嘀咕:你是不是進了個假國企呀......
好在這里的領導、同事都比較體諒我的身體狀況,經常讓我先回家,周末也盡量不讓我來。我心想這是害怕我猝死的節奏嗎?不過,話說回來,國企畢竟是國企,大家佛系慣了,項目驗收過后,就又恢復了朝九晚五。
可能也是要看單位的,我表弟在華為,比我稍年輕幾歲,也進了國企,他說現在加班比華為還狠,公司沒以前高,正準備潤回互聯網。
國企的工作最讓我不適應的,其實是單位里錯綜復雜的關系。小到開會時候誰先發言、吃飯的時候座位怎么坐,大到項目預算和方案、領獎的時候誰上去、去了在臺上先謝誰后謝誰等等,這里頭有大學問,我只能從頭學起。
最后,想給那些一心想進國企的朋友們提個醒,國企并不完全像大家想象的那樣,錢多、清閑、適合養老。完不成KPI同樣要扣獎金,得罪了領導同事的話,別說晉升了,整天給你穿小鞋、天天PUA你。進了國企你才真正知道什么叫社會,你才知道平時做人有多重要。
總之,要看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愿意付出多大代價,能力邊界在哪里,想清楚了就好。
以上就是大衛34歲進國企的經歷。最近,大家對35歲職場人的出路問題討論得比較多,K哥跟大家聊聊幾個基本認知和底層邏輯:
一、30歲以前找工作,看領導
對于普通人來說,30歲以前,沒有太多社會積累,這個階段以提升個人能力、積攢職場資本為主。而想要學習到真正有用的技能,最關鍵的就是遇上一個肯教你的好領導。
所以,30歲以前找工作,看領導。
大家經常能看到,某某公司高層跳槽去了更大的平臺,通常都是帶著他的幾個得力手下一起走的,這幾個手下的薪水也隨著每次跳槽,水漲船高。職場發展自然越來越好。
也許你會問,那么這個階段究竟去大公司還是小公司?其實并不重要。即便是小廠,只要領導肯花時間和精力培養你,對你嚴格要求,為你爭取升職加薪的機會,對你來說就是一份好工作。
二、30歲~35歲找工作,看平臺
30歲以后,你已經積攢了一定的職場資本,而且年輕力壯,正是干一番事業的好時候。這個階段找工作,關鍵是要找一個能夠施展你才華的平臺。
扎根在這個平臺上,真正做出在行業內有影響力的項目和產品。
拿K哥自己來說,我大概在30幾歲的時候進入了當時快速發展的1號店,即便后來有不少獵頭開出一兩倍的薪水挖我,我也不為所動。
為什么呢?因為,我找到了一個適合自己發展的平臺,進公司3個月的時間,試用期還沒過,我就因為項目超預期完成,獲得了季度總裁獎,在后來的兩年時間里晉升成為高級總監。
所以,30歲~35歲找工作,看平臺。只要這個平臺有機會讓你做出具有影響力的項目和產品,讓你有機會在江湖上揚名立萬,這就是一個好平臺。
三、35歲+找工作,看自己
35歲+的職場人,經過10幾年在社會上的歷練,職業上有過輝煌,也經歷過至暗時刻,知道了自己能干啥,不能干啥。
這個時候,找工作的邏輯,看自己。
什么意思呢?
看自己,就意味著你擁有了更多選擇權。
你可以選擇功成身退、卸甲歸田;
你可以繼續披荊斬棘、挑戰巔峰;
你還可以去國企,尋找生活與工作的平衡。
這一切的關鍵是,你有得選。
你也許會說,這TM不是廢話嘛。先別著急,聽我說完我。
問題的關鍵是什么?就是你需要為35歲+的職場發展,提前做好準備。如果你34歲的時候才考慮這個問題,說實話已經晚了。
那么,需要提前多久呢?以我的經驗來看,至少從30歲開始。
K哥自己在30歲的時候,也經歷了焦慮、迷茫。那段時間我大量的閱讀書籍、跟行業里的前輩請教、跟家人傾訴......慢慢地找到了應對的方法。我明白了,工作上的焦慮,還是要在工作上還回去。
我開始借助一些工具,如“斯坦福的人生設計”、“ABZ計劃”等等,開展了自己的“奧德賽計劃”,做了許多嘗試,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終于找到了適合我的事業發展計劃。
后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我兌現了自己的期權離開了互聯網行業,去到傳統上市公司擔任技術高管,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業余時間寫公眾號“技術領導力”,兩年的時間積累了20萬讀者,在技術圈有了一點名氣,這個小小的副業發展成為一家新媒體公司。
現如今,我42歲了,即便我離開上市公司高管的位置,仍然有很多選擇。
所以,35歲+找工作,看自己。做個有選擇權的人,為自己的職場后半程提前做好計劃和準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