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更多精彩
SUMMER
鹽田“非遺” 魚燈舞
魚燈舞,一個把海底世界搬上陸地的民俗表演:
黑夜里,紅鯉、青鯉、黑鯉、黃衣等十余種魚燈在空中“游弋”,
散發著耀眼的光芒,栩栩如生,儼然現實版《海底總動員》。
在鹽田,
沙欄嚇村吳氏先祖在清初遷入沙頭角定居時便開始舞魚燈了,
至今已延續了 300 余年。
2008 年,沙頭角魚燈舞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每逢中秋節、元宵節、媽祖誕辰等節慶,
村里熱鬧非凡,五彩斑斕的魚燈里亮起燭光,
演繹著魚群的“喜怒哀樂”。
藝術源于生活,
通過藝術聊以慰藉生活的諸多不順,
是祖先留下來的生存智慧。
清康熙八年(1669 年)清政府實行招墾政策后,
沙欄嚇吳氏族人的祖先從廣東博羅遷徙到此,世代捕魚為生。
當時海盜橫行,漁民出海捕魚常遭到寇盜劫掠,
而朝廷無能,難平寇禍,漁民苦不堪言。
為了宣泄憤懣,
先輩們以許多傳說故事和他們熟悉的各種魚類特征創造出魚燈舞,
以藝術的形式再現自然中弱肉強食的現象,
同時向神靈反映漁民心中對海盜惡行的控訴,
期盼上天降福施恩,驅除禍端。
隨著時代的變遷,魚燈舞的劇情和表演形式也在不斷地改變著。從前的魚燈舞表演有 25 條魚,鑼、鼓、鈸先起,隨著一記嗩吶聲,紅鯉魚出場了,接著表演者擎著青鯉、黑鯉、黃鯉、石斑等魚貫而出。
整場表演持續一個小時,最后以海中“霸王”黃鱧角(民間傳說中的鰲魚)將群魚逐漸吃掉作結,象征著百姓受惡霸壓迫的悲慘生活。
后來,劇情演變成魚群在紅鯉魚的帶領下,
打敗了黃鱧角,海洋世界恢復了寧靜和諧。
改革開放后,黃鱧角則變成了一個正面角色,
是一條能給人帶來好運的神魚,
它與群魚共同嬉戲、覓食,其樂融融。
如今,
魚燈舞表演已經被縮短到 30 分鐘、20分鐘,
甚至有了 6 分鐘的版本,魚也減少至 18 條。
魚,已經成為了沙頭角人生活的一部分,
縱然以漁為生的年代已經遠去,
但是通過魚來寄托美好生活愿景的習俗一直在傳承著。
以上內容節選自書籍《到鹽田深呼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