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人叫做鐵人,有一種精神叫做鐵人精神。
01
建國初期,百廢待興,那個時代,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沒有石油,工業便會舉步維艱,國家富強與人民富裕也會成為天方夜譚。
然而,當時的我國,原油自給率還不到10%,主要依靠從國外大量進口原油和油品,工業時刻存在被人掐破喉嚨的風險。
1959年9月26日,松遼石油勘探局黑龍江石油大隊位于哈爾濱的辦公室電報機響起。電報機的另一邊,眾多工人的歡呼聲此起彼伏,甚至還能聽到油花飛濺的聲音。喜悅迅速傳到了電報機這邊,同事們立刻加入到了歡呼的人群中。
1960年3月25日,王進喜率領1205鉆井隊從玉門日夜兼程來到大慶。同年4月2日,從玉門運來的鉆機抵達薩爾圖火車站。
然而,面對幾十噸重的設備,他們沒有任何的運輸工具,思考片刻后,現場37名工人一鼓作氣,手拉肩扛的將總重量60多噸的鉆井設備全部運到薩55井井場。
東北的4月,寒風刺骨,許多人卻脫掉了棉襖,臉上、身上浸滿了汗水,還有被鋼絲繩扎出的一圈圈血痕和一道道血口子。
正是這些鐵人,改變了國家煉油工業落后的局面,從那時起,我國打破了“洋油”的壟斷地位,我們的工業用上了自己的資源。
直到1966年,新中國煉油工業的“五朵金花”中,三朵綻放在大慶石化,其技術均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02
原油的自主可控,推動了工業的發展,然而,糧食問題仍然困擾著華夏大地。
70年代初,毛主席親自批準在大慶建設一套年產30萬噸合成氨、48萬噸尿素的成套引進裝置。
1976年,合成氨和尿素裝置竣工投產并產出合格尿素,農業有了足夠的尿素,產量大增,從此,全國14億人的糧食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
那時的大慶,為我國的工業發展,農業自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背后推動祖國偉大復興的,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鐵人精神。
03
然而,鐵人最近卻遭遇了災難。
新冠疫情突然席卷大慶,吃飯成了絕大多數大慶人的首要問題。因為即使是鐵人,也需要足夠的食物。
作為東北的地級市,這里并沒有大城市非常完善的配送網絡,線下超市、菜市場也普遍關閉,物資供應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成年人少吃點沒什么,但是老人、幼兒怎么能挺得住呢?
危難喚醒了這座英雄城市的鐵人精神,大慶周邊的農民,自發組成了捐獻隊伍,他們那種舍己為人的精神深深感動了天地,那一刻,鐵人仿佛歸來。
他們說:“我少吃一口,我直接捐啊。”
他們說:“就是義務奉獻,也是我該做的。”
他們說:“算我一個,算我一個,算我一個......”
他們寧可自己少吃,也要捐獻,甚至是傾家蕩產的捐。
有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奶奶,捐的食物太多,自己拎不動,就推個手推車捐菜。
有位村干部說:“每家每戶都捐了,一共3噸多。”
除了這些,大慶當地許多年輕人都去做了志愿者。他們說:“大爺大媽為我們做物資保障,我們就要奮戰在一線。”
樂于助人,舍己為人,這就是鐵人精神,這也是東北人流淌在血液里的基因。
60年前,因為鐵人精神,祖國有了石油,工業、農業有了快速發展。
60年后,大慶有了疫情,但鐵人精神仍在。
今天,讓我們關注一下這座最北方的地級市,讓更多的人能夠幫助鐵人,渡過難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