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很多事物都有約束條件,比如:
2020年疫情初期,國內外復工的約束條件是口罩,口罩產能的瓶頸一度制約了國內復工的效率,春節后的兩周里大部分人只能居家辦公,直到3月才陸陸續續轉為線下。
2021年海外群體免疫計劃的約束條件,最開始是疫苗產能,疫苗的供應速度決定各經濟體“群體免疫”的時間。到了后期約束條件是疫苗接種意愿,由于接種意愿不足,美國試圖靠疫苗實現“群體免疫”的計劃宣告失敗。
近幾年如火如荼的新能源車,約束條件是鋰礦。因為新能源車40%的成本來源于電池,制約電池生產效率的主要又是上游的鋰礦。因此對電動車產業鏈而言,大部分利潤都被上游的礦產商給賺走(比如天齊鋰業、贛鋒鋰業等)。很多車企也開始布局鋰礦開采,試圖降低原材料成本。
二戰時期的蘇德戰場上,德軍的約束條件是石油。由于燃料極其稀缺,德軍的推進速度和距離明顯受到制約,以致于在對蘇軍展開穿插和迂回的時候必須考慮油耗的問題。到了后期,無論是在東線還是西線戰場,德軍都有很多坦克因為燃油耗盡而被迫拋錨。
如今的俄烏戰場,在俄軍突襲基輔失敗后,已然轉變成消耗戰。4月開始俄軍轉變戰術,采用大炮轟擊的戰術,一度取得良好效果。但這也意味著,炮彈產能和庫存成為了決定俄烏戰爭的約束條件。正如二戰時期可以通過觀測德國石油產能和庫存來預測蘇德戰爭走勢一樣,如今也可以通過觀測俄羅斯炮彈產能和庫存來預測俄烏戰爭走勢。
正文
明朝后期,“軍戶制”早已名存實亡。由于官場腐敗,大明雖然坐擁兩京十三省,但經過地方層層搜刮之后,中央財政收入卻少得可憐。僅能維持最基本的公共管理職能,基層士兵的軍餉經常被克扣,而且存在嚴重的“領空餉”問題。軍隊不僅不滿編,而且厭戰情緒還很嚴重,戰斗力跟明初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明朝和后金對峙圖:
此時的中國東北地區,女真人逐漸崛起。相比腐化的明軍來說,女真人戰斗意志要強得多,經常出現幾千女真騎兵追著幾萬明軍打的現象。這也很好理解,女真人是為生存而戰,贏了還可以分到大量財物。明軍則是為上級而戰,表面上打贏了可能會獲得一些犒賞,但實際上這些賞錢大部分都落入文官和將領的腰包。輸了自己掉腦袋,贏了上級漲工資,沒幾個士兵愿意打仗。
戰斗意志的差別,導致明軍特別畏懼肉搏戰,大部分士兵害怕見血,不敢沖上前去跟女真人拼白刃。因此在很長時間里,明軍可以說畏敵如虎,甚至有“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說法,野戰基本沒有勝算。
從西洋引進的紅夷大炮:
情況在引入紅夷大炮后發生了逆轉。在此之前,明軍的火炮射程短、精度差、威力小,難以為軍隊提供有效支援。但紅夷炮不一樣,射程超過1公里,且能造成大面積殺傷。憑借著紅夷炮,以及高大厚重的城墻,明軍相對女真人取得了局部優勢。每當戰斗打響時,明軍通常先對女真人展開多輪炮轟,將其陣線砸爛,然后士兵再趁勢沖殺,這就克服了明軍不擅長白刃戰的劣勢。明朝耗費巨資在遼西走廊修建了大量堡壘和大炮陣地,在與后金的對峙中逐漸占據了上風。
但后來的“吳橋兵變”又一次改變了明朝和后金的軍事對比,由于叛徒出賣,明朝的紅夷炮技術流入后金,大量現成火炮和工匠被后金獲得。這就大大提高了后金的火力和攻城水平,在松錦之戰中,后金調集了大量紅夷炮,不僅給明軍造成了大量殺傷,還輕易攻破了原本啃不動的城墻。在這之后,后金勢如破竹,無論對明軍還是關內的農民起義軍都取得了壓倒性優勢。
總的來看,明清戰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在紅夷炮引進之前,畏懼白刃戰的明軍很難打得贏女真人;
2、在紅夷炮引入中國后,憑借火炮支援,明軍改近戰為遠戰,逐漸占據上風;
3、隨著紅夷炮技術被后金獲取,明軍的火炮優勢被抵消,后金在軍事上重新占優。
因此紅夷炮,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明清戰爭走向。
如今的俄羅斯,與曾經的大明朝有相似之處。俄羅斯雖然體量龐大,但自90年代以來,去工業化極其嚴重,曾經引以為豪的重工業基本凋零,軍事工業也乏善可陳。除了核武器和能源產業外,俄羅斯幾乎沒有太多拿得出手的東西。不僅如此,俄羅斯還面臨人口老齡化和官僚主義的威脅,內部貪腐成風,連情報部門都被西方滲透成篩子。
俄烏開戰后的第一個月,俄軍對基輔發動突襲,并試圖在占領基輔后迂回到頓巴斯的烏軍主力后方。這個戰略大方向是對的,但很明顯,俄軍士氣不如烏軍。很多俄軍幾乎是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趕上戰場,以至于剛開戰的時候還以為是演習;而烏軍則抱著保家衛國的信念拼死抵抗,戰意非常高昂。大量的事實表明,在近戰范圍內(5公里以內),俄軍面對烏軍處于下風。這里可以參考一些案例。
當俄軍坦克集群向烏軍陣地沖鋒時,有很多烏軍士兵敢單槍匹馬扛著反坦克導彈迎敵,在很近的距離對俄軍坦克開火。在基輔戰役中這樣的案例很多,以至于大部分俄軍坦克都是毀于烏軍反坦克導彈之手,以至于美國的“標槍”反坦克導彈一戰成名。
反過來,當烏軍坦克集群向俄軍陣地沖鋒時,在沒有重武器支援時俄軍很少會做出激烈抵抗,有些士兵丟下手里的武器就跑。9月烏克蘭反攻時期,伊久姆的俄軍就是如此。根據統計,只有少量的烏軍坦克是被反坦克導彈擊中的,大部分烏軍坦克則是毀于火炮之手。數據的差異顯示俄軍更擅長遠戰,不擅長近戰。
這難道是烏軍反坦克導彈比俄軍更先進嗎?顯然不是,烏軍的“標槍”反坦克導彈射程不過2.5公里,俄軍的“短號”反坦克導彈射程可是達到8公里。但再好的武器,也得人來操作。烏軍之所以能充分發揮反坦克導彈效果,是因為烏軍敢沖上前跟俄軍坦克拼命。相比之下,俄軍更喜歡躲在后方靠火炮來制敵,畢竟離得越近,自己傷亡的概率就越高。
另一方面,烏軍作戰序列也比俄軍靈活得多。俄軍通常只敢大部隊行動,靠抱團的方式來互相提供掩護。相比之下,烏軍各種小分隊在只有幾個人的情況下就穿插到俄軍后方,破壞俄軍補給線。因此開戰以來烏軍補給線基本暢通無阻,俄軍補給線則經常遭到偷襲。
俄烏軍人戰斗意志的差距,導致開戰前兩個月,盡管俄軍擁有更先進的武器,卻未能占據上風。俄軍不僅沒能攻下基輔,還損失了上萬名士兵,大量坦克、裝甲車、飛機被摧毀。與明末的軍隊一樣,俄軍在近戰方面處于明顯下風,這也是為什么第一階段軍事行動(2月底—4月)俄羅斯遭遇失敗的原因。
因此從4月底開始,俄軍轉變戰術,放棄了原本的裝甲穿插的打法,利用其火炮數量和彈藥庫存遠多于烏軍的優勢,先用密集火炮轟擊烏軍陣地,等清理得差不多再派步兵上前占領。俄軍在烏東集中了4000多門大炮,每天消耗5萬-7萬枚炮彈,無間斷、不限量地對烏軍陣地進行襲擊。相比之下,烏克蘭在頓巴斯地區僅有幾百門大炮,每天最多發射7000枚炮彈,雙方火力不在一個層級。憑借火力優勢,在第二階段作戰中,俄軍的傷亡大大下降,也取得了一定戰果,比如說拿下了交通樞紐北頓涅茨克。
這就和明清戰爭比較類似,明軍在引入紅夷炮之后,改近戰為遠戰,因此逐漸占據上風。俄軍在采用大炮轟擊的戰術后,也克服了近戰不利的劣勢,因此在4月底——6月初,俄軍逐漸掌握了戰場主動權。
但這就有個問題,那就是俄軍太依賴火炮了,假如有一天火炮的優勢沒了,俄軍就會重新陷入被動。
俄軍炮擊后的較為分散彈坑,據此可以看出其命中率并不高:
根據4月—9月的數據統計,平均來看,俄軍的炮彈消耗量,與烏軍傷亡人數成正比。
俄軍炮彈發射量對戰事影響:
炮彈發射量
對烏軍殺傷情況
1萬-2萬
<200人
3萬
300-400人
5萬-7萬
>600人
>9萬
>1000人
當俄軍炮彈發射量維持在每天9萬發時,俄軍可以取得壓倒性優勢,平均每天能對烏軍造成1000多人的傷亡,比如6月下旬。
當俄軍的炮彈發射量維持在每天5萬—7萬發時,俄軍可以取得較大優勢,平均每天能對烏軍造成600多人的傷亡,比如6月上旬。
當俄軍的炮彈發射量維持在每天3萬發左右時,俄軍可以與烏軍持平,平均每天能對烏軍造成數百人的傷亡,比如7月下旬。
但當俄軍炮彈發射量明顯低于3萬發時,俄軍相比烏軍就會處于劣勢。8月以來,由于彈藥庫經常遭到“海馬斯”打擊,疊加庫存壓力,俄軍炮彈發射量僅維持在1萬—2萬發的水平,俄烏攻守易勢,俄軍進入防御階段,烏軍進入反攻階段。
也就是說,俄軍的炮彈發射量,是判斷俄烏戰爭走向的重要參考指標。平均來看,由于俄軍缺乏精準制導炮彈,火炮命中率較低,平均100發炮彈才能殺傷一個烏克蘭士兵。相比之下,俄烏炮戰階段,烏軍每天大約發射7000枚炮彈,平均每天能殺傷200名俄軍。也就是說,烏軍大約發射每35發炮彈能殺傷一名俄羅斯士兵,命中率比俄軍高3倍。這里面可能有三個原因:
1、烏軍炮兵技術更好,畢竟烏克蘭有大量炮兵學院;
2、來自西方的火炮和彈藥精度更高,特別是精準制導炮彈;
3、在衛星和無人機的支持下,烏克蘭偵查能力更強。
由于缺乏精確制導武器,俄軍打擊敵方重要目標往往采取大炮狂轟的策略,一枚精確制導導彈就能摧毀的烏軍地堡,俄軍可能需要發射上百枚炮彈才能摧毀。但在炮彈管夠時,俄軍這種大炮狂轟的策略確實很奏效。5月—7月上旬俄軍一直壓著烏軍打,僅北頓涅茨克攻防戰烏軍就損失了超過1萬人。
如果俄軍能夠一直保持這種勢頭的話,它是有可能取得勝利的。但俄羅斯卻面臨一個最大的約束——那就是炮彈產能不夠。
俄羅斯繼承了大量蘇聯炮彈庫存:
蘇聯解體的時候大約留下了8000萬枚炮彈,其中俄羅斯分到了60%左右,也就是4800萬枚左右。蘇聯解體后,由于經費缺乏等原因,俄羅斯主動銷毀了其中2/3的炮彈,如果這么算的話,蘇聯留下來的炮彈最多只有1600萬枚。
由于年齡老化,俄羅斯彈藥庫經常自爆:
但更關鍵的是,炮彈的使用壽命/保質期通常只有20年左右,蘇聯解體已經30多年,當年留下來的炮彈有很多都超過50年了(有很多炮彈甚至是二戰時期生產的),如今還有多少能使用,是個未知數。近十多年來,由于彈藥老化嚴重,俄羅斯彈藥庫經常發生自爆現象,累計起來僅自爆就消耗了俄羅斯20萬噸炮彈(將近400萬枚炮彈)。90年代葉利欽執政期間由于財政困難,俄羅斯基本沒有生產新炮彈,一直在吃老本,俄羅斯是從2004年才開始啟動炮彈生產線,平均每年生產30萬枚左右,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之后炮彈產能進一步提升,達到54萬枚,截至俄烏戰爭前俄羅斯應該累計生產了730萬枚新炮彈。
也就是說,俄烏開戰前俄羅斯炮彈庫存最多只有730萬枚新炮彈+1200萬枚蘇聯時代的舊炮彈,但這還是沒有考慮過去幾十年戰爭消耗的情況。如果考慮到戰爭消耗,戰前俄羅斯炮彈庫存可能在1500萬枚左右。當然了,這一數據足以使俄羅斯成為世界上炮彈庫存最多的國家,因為美國炮彈庫存僅500萬枚左右,是俄羅斯的1/3。
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俄羅斯保持了高強度的火力覆蓋,7個月的時間里,俄軍大約打掉了900萬發炮彈,占總庫存的60%。雖然戰爭爆發以來俄政府加大了對炮彈的采購量,俄兵工廠也加班加點趕制炮彈。但在生產線和原材料受限的情況下,俄羅斯炮彈產能最多提升一倍,即年產量100萬枚。這意味著,俄羅斯一年的炮彈產能,僅夠在戰場上打一個月。
也就是說,如果俄羅斯維持3萬發/日的炮彈消耗量,到明年春季的時候,俄羅斯炮彈庫存就會見底,它將面臨無炮彈可用的境地,屆時俄羅斯的火力優勢將不復存在。這也是為什么普京希望從朝鮮和中亞購買炮彈的原因,因為這些國家都儲備了蘇聯時期的炮彈,如果能提供給俄羅斯,可以讓俄羅斯多挺幾個月。
美國一年的炮彈產能僅夠俄烏戰爭一周消耗:
相比俄羅斯,西方的炮彈產能更是少得可憐。美國155毫米炮彈產能一年僅7萬枚,總炮彈產能一年也就十多萬枚,還不夠俄軍打一周。今年3月以來雖然拜登多次催促美國軍工企業加快生產彈藥,但產能也就提升了三倍,仍遠遠不能滿足戰爭需求。俄烏開戰以來,美國累計向烏克蘭提供了80萬枚155毫米炮彈,占其總庫存的40%。其它西方國家炮彈產能也不容樂觀,有些國家甚至早就關閉了炮彈生產線。蘇聯解體后世界上沒有爆發過持續時間超過1年的大規模戰爭,基本都是速戰速決,因此各大國在武器彈藥生產方面僅考慮半年的供應量,面對俄烏這種大型消耗戰,各國都捉襟見肘。
不過美國的炮彈大多帶制導功能,因此命中率比俄國炮彈高得多。但代價是非常昂貴,一發155毫米炮彈就得好幾千美元,一發火箭彈更得幾萬美元,“海馬斯”的配套火箭彈更是18萬美元/發。美國對烏克蘭的158億美元軍事援助,大部分都是彈藥的費用。
因此烏克蘭的炮彈供應問題同樣很嚴重,它只能省著彈藥打,每天發射的炮彈數量不到俄羅斯的1/10。但區別在于烏克蘭并不依賴火炮,假如俄烏炮彈都打光,重新回到近距離戰斗的話,烏軍應該能重新占據優勢。這也是各大國普遍面臨的一個問題,那就是軍隊對火力和后勤依賴度太高了。如果把俄軍換成美軍,在失去火力優勢后,美軍戰績可能會更糟糕。因此俄羅斯現在最關鍵的問題在于:它必須獲得充足的炮彈供應才能重新建立優勢。
世界上只有一個國家能滿足俄羅斯的炮彈缺口,那就是東方大國。如果東方大國進行動員的話,理論上一年生產500多萬枚炮彈是不成問題的,而且性能也會在俄制炮彈之上。這樣一來,俄羅斯至少可以維持每天5萬枚的炮彈發射量,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西方未能提供更大規模的武器支援,烏克蘭很難招架得住,俄軍有望復制在今年6月那樣步步推進的局面。但對東方大國來說,對俄軍售會被視作介入俄烏戰爭,容易引來西方的制裁。因此除非東方大國徹底與美國撕破臉,否則應該不會輕易為俄國提供炮彈。
由于使用頻率過高,俄軍炮管經常炸膛:
除了炮彈外,也要考慮炮管的問題。俄烏戰爭炮擊頻率遠超以往戰爭,炮管損耗驚人。比如德國的PZH—2000重型火炮,額定每天最多發射100枚炮彈,但由于烏軍使用強度過高,一個月炮管就得報廢。俄軍同樣如此,由于俄軍炮擊頻率遠高于烏軍,大量俄軍火炮裝彈機和炮管因為磨損而報廢,輕則打不準,重則炸膛。因此俄烏戰爭炮管也成了消耗品,鑄造新炮管的工序很復雜,需要冶煉、切削、拉膛、猝火、上鍍,比造炮彈可難多了。俄羅斯除了面臨炮彈供應短缺外,也面臨炮管供應短缺的問題。
俄軍高強度的炮擊模式對鐵路運輸嚴重依賴:
由于采取高強度炮擊的戰爭模式,俄軍彈藥消耗量非常大,這意味著其對鐵路運輸也高度依賴。俄羅斯在烏東部署了4000多門大炮,每個月需要消耗上百萬枚炮彈。要維持這么多炮彈供應,俄羅斯就需要維持4萬噸的運力。一節火車大約60噸的運力,那么俄羅斯每個月需要開動700節火車,才能維持前線俄軍的補給。如果是卡車的話,則需要上萬車次才夠。這也是為什么俄軍火炮陣地通常部署在鐵路線附近40公里以內的原因。如果距離太遠,俄軍炮彈供應就會出現問題。
這就給了烏軍很多可操作空間,比如用海馬斯襲擊俄軍彈藥庫、火車站、橋梁、鐵路線、貨運集散中心等,這樣一搞俄軍補給壓力就會非常大,炮彈供應一旦上不去,俄軍就會喪失火力優勢。另一方面,烏軍在收復了庫皮揚斯克后,俄軍進入頓巴斯的鐵路線被部分切斷,俄軍補給線被迫拉長,炮彈供應更加捉襟見肘,炮擊密度掉到跟烏軍同等水平。
對火炮的依賴還使烏克蘭獲得了聲東擊西的可能,當俄軍把大部分火炮部署在頓巴斯的時候,烏軍就重點進攻赫爾松;當俄軍費盡力氣把大部分火炮轉移到赫爾松的時候,烏軍就改為重點進攻頓巴斯。總之,無論俄軍怎樣部署,都不可能在烏克蘭東部和南部同時維持火力優勢,這樣總能被烏軍找到破綻。
如果按照現在的節奏持續到明年春季,俄羅斯就會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一方面是炮彈庫存可能會見底,火力優勢逐漸喪失。另一方面烏克蘭有很多飛行員正在西方接受培訓,學習駕駛F-16戰斗機,培訓時間大概一年左右。一旦這些飛行員完成培訓,再加上美國提供的上百架F-16戰機,以及配套的“響尾蛇”紅外制導空空導彈、AIM-120中距空空導彈,烏克蘭就能抵消來自俄羅斯的空軍優勢,屆時烏方就再也不用擔心重步兵集結時會遭到俄空軍打擊。在失去制空權和地面火力優勢后,俄軍只會越來越被動。
也就是說,明年開春后烏軍將具備了全面反攻的能力,屆時烏軍可能會全面反攻。從純軍事的角度來說,明年夏季或秋季俄烏戰爭應該能結束,在不動用核武器的情況下,烏軍將有獨自戰勝對手的能力,并收復大部分國土。但也得考慮政治因素,如果英美有意拖延戰爭節奏的話,戰爭也可能會被拖到2024年3月的俄羅斯大選前后,這么做一方面可以削弱普京支持率,另一方面可以加劇歐盟的能源危機。但戰爭大概率還是會在明年下半年結束,烏克蘭人不愿意拖太久,一旦俄羅斯炮彈庫存見底,烏軍就會籌劃全面反攻。
如何看待俄羅斯最近搞局部動員,且要在烏東四州搞公投呢?一方面是因為俄軍面臨人手不足的問題。俄羅斯憲法規定,其義務兵只能在本土遭到入侵的時候才能投入戰場,因此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俄羅斯境內的30萬義務兵都未能投入戰斗,普京能動用的只有20萬的合同兵。相比之下烏克蘭在保家衛國的旗號下動員了上百萬的軍隊,烏軍人力資源比俄軍充沛得多。
俄羅斯欲吞并烏克蘭自然稟賦最好的四個州:
因此普京才急著搞公投,公投之后,依據憲法,那30萬義務兵就可以投入烏東戰場,俄軍的規模翻了一倍多。但俄義務兵的問題在于,大多只接受過一年的訓練,作戰能力跟合同兵完全不能比。如果貿然被派上戰場,很有可能充當炮灰。
另一方面,根據憲法,俄羅斯可以在本土遭到入侵的時候動用核武器。如果這四州加入俄羅斯,日后烏軍反攻的時候,俄羅斯就能以此為借口投擲核武器。這也反映出俄內部對戰爭前景比較悲觀,俄高層已經做好了迎接烏克蘭全面反攻的心理準備。
公投結束帶來的一個后果是——俄羅斯與歐盟和談的窗口基本被堵死。普京曾指望今年出現冷冬,然后借能源危機脅迫歐盟和談,以此來體面結束戰爭。作為交換,俄羅斯可能會撤出烏克蘭南部,保住在頓巴斯地區的利益,給雙方一個臺階下。但搞了公投之后,意味著普京再也不可能主動放棄這些土地,只能死守已經加入俄羅斯的赫爾松和扎波羅熱。這相當于失去了最重要的和談籌碼,即便今年出現冷冬,歐盟也不可能再跟俄羅斯和談。西方和俄羅斯,只剩下你死我活的關系。
因此對俄羅斯來說,公投是把雙刃劍。它雖然獲得了動員義務兵上場和發射核武器的權利,卻失去了與西方、烏克蘭和談的籌碼,即便能源價格漲再高歐盟也不太可能對俄妥協。普京相當于背水一戰,壓上了大部分籌碼,不成功便成仁,放棄外交和經濟手段,寄希望于通過武力手段解決戰斗。
因此俄羅斯還發動了局部動員,準備征召30萬預備役人員上戰場(其中很多是老兵)。30萬預備役+30萬合同兵+20萬義務兵,俄羅斯就能湊夠80萬軍人,在數量上跟烏克蘭勢均力敵。不過這里的一個問題在于,無論是預備役還是義務兵,都缺乏戰爭經驗,而且屬于趕鴨子上架,戰斗意志可能遠不如合同兵。拿來修地堡、維持后勤倒是沒問題,但有多少能投入戰斗就不知道了。
更重要的是,俄羅斯最缺的不是兵員,而是彈藥產能。由于芯片的匱乏,俄羅斯已經很難大量生產導彈,以至于空軍出勤率相當低;受供應鏈制約,俄羅斯一年生產的炮彈僅夠戰場一個月消耗。雖然普京要求俄國所有軍工企業進入戰時狀態 且維持滿負荷生產,但受原材料、生產線的約束,俄軍依然會面臨彈藥短缺的問題。
面對俄羅斯的局部動員,以及烏東四州的公投。本來已經出現裂痕的西方陣營會大力增加對烏克蘭的援助,以維持俄烏軍事平衡,歐盟的能源危機將讓位于俄烏戰爭的道義大旗之下,歐盟綏靖派話語權會被大大削弱。在烏東公投之前,俄羅斯尚可打著“特別軍事行動”的旗號;在公投之后,俄羅斯武力擴張的野心昭然若揭,歐盟的親俄派很難再得到支持。在戰爭的威脅下,歐盟將加速右轉,進一步提高軍備開支的同時加速與俄羅斯能源脫鉤。
這次俄羅斯加大戰爭規模后,英美估計笑開花了,因為這樣一搞相當于掐斷了歐盟和俄羅斯和談的可能性,歐盟的能源危機只會進一步加劇。英美很樂意大幅提高對烏克蘭援助,相比從歐盟頭上賺的錢,這點武器援助費用算什么呢?
事實上俄羅斯動員得太晚了,它直到大部分庫存炮彈都被消耗之后才開始局部動員。如果它在今年4月搞總動員,憑借火炮優勢,它還有機會以打促和,靠武力優勢迫使烏克蘭和歐盟妥協。但它現在才搞總動員,為時晚矣。新征召的軍人至少需要3個月的訓練才能形成戰斗力,否則就是炮灰。而且無論它怎么動員,俄羅斯彈藥產能短期內也沒辦法大幅提升。如果美國援助烏克蘭足夠多的“F-16”戰機、“阿帕奇”武裝直升機、“A-10”攻擊機,早已完成軍事訓練的烏軍是能夠化解俄軍增兵壓力的。
歷史上俄羅斯民族搞過多次總動員,分別是:
19世紀初拿破侖戰爭,防守方,俄國勝利,一躍成為歐陸第一強國;
19世紀中葉克里米亞戰爭,進攻方,俄國失敗,沙皇尼古拉一世自殺;
1905年日俄戰爭,進攻方,俄國失敗,國內爆發革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攻方,俄國失敗,沙皇尼古拉二世被滅門;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防守方,蘇聯勝利,躍居世界第二強國
歷年普京支持率與反對率:
俄羅斯老百姓對戰敗的容忍度相當低,任何一個沙皇,只要打了敗仗,都沒有好下場。普京可以搞不好經濟和外交,但不能輸掉戰爭。一旦在總動員的情況下俄羅斯還是走向失敗,2024年3月的俄羅斯總統選舉普京很難有勝算。普京在任期間得罪了太多人,一旦他失去權力,后果不堪設想。
這就是為什么普京不能接受失敗的原因,這也是為什么近日俄羅斯多次發出核威懾的原因。與蘇聯不一樣,蘇聯在50年代之后一直搞黨內民主,很多決策都是集體說了算,核按鈕被掌握在一群人手中,因此蘇聯動用核武器的概率極低。但俄羅斯不一樣,俄羅斯更類似沙皇俄國,權力被掌握在一個人手中,個人決策做出非理性選擇的概率遠大于集體決策。因此如果普京不能接受戰敗結果,核戰爭的風險就不容忽視。
一種可能的情況就是俄羅斯對西方采取核敲詐,比如在烏波邊境甚至是波蘭投擲戰術核導彈,在這種情況下,英美法等有核國家大概率不愿為了烏克蘭/波蘭與俄羅斯同歸于盡。俄羅斯就能靠核敲詐來迫使西方妥協,如果西方繼續援助烏克蘭,俄羅斯就再扔一顆核彈,直到西方妥協/雙方走向核戰爭為止。
對我國來說,未來外交政策應更加靈活、審慎。俄羅斯搞總動員+公投,意味著歐盟與俄羅斯緩和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歐盟與俄羅斯預計走向全面脫鉤。這可能意味著我們必須在歐盟和俄羅斯之間做出取舍,在經貿和地緣方面做出平衡。受俄烏戰爭影響,今年以來歐盟對華政策也逐漸強硬,德國內部無論是政界還是商界都開始討論與中國經濟脫鉤的問題,默克爾時期牢固的中德關系面臨考驗。一旦未來德國立場動搖,美國就有可能聯合歐盟一起對華發動貿易戰。因此在當前的節骨眼上,對外政策應該秉持實用主義的態度。好的情況是像印度和土耳其那樣兩頭獲利,中等的情況是在歐盟和俄羅斯之間做選擇,差的情況是同時得罪歐盟和俄羅斯。如果想爭取不差的結果,就需要精準預判俄烏戰爭走勢,以及俄羅斯和歐盟政壇未來動向,審時度勢,相機抉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