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滿囤兒
之前聽過一個社會新聞,說一個年輕的女孩在購房后裝修時,讓工人把承重墻給砸了。之后她在網上炫耀自己的行為,不僅引發了群嘲而且被追究了相關責任。中國新一代年輕人的缺點中,最讓人擔憂的正是“缺乏敬畏”——缺乏對自然的敬畏、缺乏對專業的敬畏、缺乏對經驗的敬畏?!拔颐晌也挥商臁边@種話喊多了,很可能陷入自負、任性、盲目之中。10月3日全國上映的救援動作片《搜救》雖然在動作戲、場面戲上極為出色,足以和好萊塢同類一線大片媲美,但囤兒更想推薦的,是主創通過該片給當代中國人敲響了一個警鐘:勸你敬畏,是因為你無法承受代價。
如果你對某事物的認知不夠,就請對其保持敬畏之心。這是因為,當你認知不足時,你的一個決定,很可能會帶來超出你預期的后果。而這個后果所讓你付出的代價,或給別人造成的傷害,很可能是你和別人都難以承受的。
《搜救》中作為從南方來東北旅游的游客,甄子丹和韓雪所飾演的父母,對東北的自然環境顯然是不夠敬畏的。我們可以理解父親想用懲戒來教育兒子的心情,但他將其留在雪地林場小屋,自行駕車離開的行為,顯然是大錯特錯的。在隨后的搜救過程中,我們也能看到父親對搜救人員的專業和經驗缺乏足夠的敬畏,一些自作主張的行為確實給搜救人員帶來了危險,甚至是犧牲。
可能我們習慣了在商業類型片里看英雄、看奇跡,反而看不慣《搜救》這種主人公并不完美,甚至對主人公有一定批判性的電影。若我們在視覺沖擊之外,還能夠得到生活中的啟示,不是更好嗎?電影作為影像藝術,自然要選取極致化的故事和極致化的環境。觀眾不能“坐著說話不腰疼”。人的應激反應有多大,只有遭遇到那個份兒上才知道。我們在自己的生活中,因為缺乏敬畏、因為不聽人勸、因為欠缺考慮而付出慘痛代價的事,少嗎?
如果說父親救兒子是一條主流審美線,那么搜救隊救孩子這條線才是本片的核心審美、嚴肅主題。觀眾不僅能看到中國搜救的技術水平,更能看到他們的專業態度、執著精神。這才是影片娛樂屬性、商業價值之外的文化內涵。說白了,人能走失到需要搜救隊去搜救,多多少少都是由其自身的錯所引發。很少有哪個走失的人完全沒有責任。然而,搜救隊絕對會無差別去救援的。我們可以像信任“藍朋友”一樣去信任他們。因為救援,是在保證一個人的生存權。生存權就是無差別的。
特別喜歡片中那個隊長角色。這位隊長三十年前曾和小伙伴一起走失在森林中,也是被人們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才搜救回來的。你能去計算這份付出和回報是否對等么?他活下來,長大后成為搜救隊長,救回來的生命又何止一個兩個?
《搜救》肯定不是一部教育小孩子的影片。最能從中受益的,是我們成年人,是懂得自省的人,是能夠通過教育去影響下一代的人。片中這么慘痛的事件也許不會在現實中重演,至少我們也希望像砸承重墻這樣的事就不要再發生了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