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正氣,并不是指氣,而是修行。這個修行,并不是虛無縹緲的修煉。而是孟子繼承儒家思想,自我完善,正心的過程。
浩然正氣,出自于孟子。歷史上,作為浩然正氣的繼承人,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文天祥。其他儒家弟子雖然談過浩然正氣,但是沒有對浩然正氣進行系統認知。只有文天祥留下一篇正氣歌,詳細的解析了正氣歌,表達了自己對浩然正氣的認知。
據《孟子·公孫丑上》記載,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問孟子,說:“請問老師,您的長處是什么?”孟子說:“我善于培養我的浩然之氣。”公孫丑又問,什么叫浩然之氣?孟子說:“這很難描述清楚。如果大致去說的話,首先它是充滿在天地之間,一種十分浩大、十分剛強的氣。其次,這種氣是用正義和道德日積月累形成的。”文天祥寫的《正氣歌》也寫道:“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於人月浩然,沛乎塞蒼冥。”在孟子與文天祥眼中,培養浩然正氣需要正義與道德的積累,卻充沛在天地之間。
除了生命體外,非生命不具有任何智慧,它的所作所為沒有任何私心,體現出無私!除了人外,動植物生存是本能,也無私心。非生命體沒有選擇,不會取舍進退,所以符合剛強的特性。動植物是本能,同樣沒有理智去取舍。天地萬物無處不在,怎么不浩大,所以說浩然正氣充滿天地間。
擁有正義與道德的人,是無私心的。所以人要無私,需要正義與道德的積累,才能培養浩然正氣。
正義是客觀事實,被大多數人認可才算是正義。個人所認為的正義,不符合客觀事實,經不起論證,得不到認可,不算是正義。正義,必須經得起論證,并不是個人認為的正義就是正義。
如果某人的認知,具有正義特性,是客觀事實,又經得起論證。只是那個時代,人們被某種枷鎖限制,所有人都不認可他。被時代限制的人們,本身過得很好,這個正義不要也罷。如果這些人過得不好,那么需要這個正義去引導他們走向新的道路。就算這個正義不被認可,本質上是屬于正義。
道德,是個人修養,僅僅針對于個人。有道德的人,不會把自己的道德施加在別人身上。也不會因為道德,損失某人的利益去成全另外一個人。錯就算錯,基本的是非要分得清,才具有道德基礎。這樣,才能避免別人走向錯誤的道路,才能保護弱者。在事情不明朗時,是非不分,沒有妥善的解決方法,有道德的人不會輕易介入糾紛。懂得取舍,懂得輕重。有時候不參與別人之間的糾紛,就是最大的德。
事情不明,在別人危害他人生命時,應該第一時間阻止。在了解情況后,施暴者有天大的仇不計一切代價,而受害者罪有應得,在這種情況下,不應該因為自己的道德標準繼續阻止。第一次阻止,是因為對生命的尊重。同樣,因為法律的存在,殺人是要付出代價才去阻止。
做錯事,應該付出屬于自己的一切去挽回,這是修德的代價。這一切,不能涉及到別人。自我付出,不能傷害到別人。不經歷過別人的同意,是自私的,有什么道德修養?不去挽回,不修正過錯,修什么德?
人無私,自然無所畏懼。無所畏懼,便至剛至陽,這是浩然正氣的潛在體現。
孟子繼承儒家,認可儒家學說,堅持心中的正義。剛開始肯定遇到一些事情,存在私心,躲避等各種情況。在不斷學習實踐的過程中,聲望不斷提升。聲望達到一定程度,安全得到保障,無后顧之憂。說出自己的心聲,完善自己的理念,念頭越來越通達。在這期間,孟子站在正義的一邊,堅持自己的道德,所以被更多的人認可,聲望越來越高。孟子就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出自己的浩然正氣。
文天祥,站在國家與民族的角度,面對元朝威脅依然不降,最終英勇就義。文天祥的無私體現在國家與民族,國家與民族是他的信念,對國與民族沒有無私心。面對生死威脅,依然無懼,這是浩然正氣至剛的體現。針對文天祥的情況,我可以說文天祥培養出屬于自己的浩然正氣。
浩然正氣,至正。若有人堅持錯誤的看法,雖然無私心,卻因為錯誤而不知悔改,體現不了浩然正氣。這人雖然符合浩然正氣的無私,卻沒有浩然正氣的正。好像是無私,不聽勸解,以自己為中心,就是最大的自私。這種情況,符合物極必反,至正至邪的轉變。
我們基本可以看到,每個朝代都有儒家弟子因浩然正氣入魔的人,王朝的毀滅也有這些人的因素。他們的堅持,毀了國家,傷殘了百姓。這種堅持,大多人不認同,不認同不是正便是邪。可能是我想得太好,那些人只是偽君子而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