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彈可以怎么擋?
躲在掩體后面、建筑物后面、樹干后面、戰壕里。也可以使用盾牌,甚至頭頂的鋼盔,也能抵擋一定距離以外的子彈。
而影視劇告訴我們——棉花被子,也能擋住子彈。
很多部抗日神劇里,都出現過類似的畫面:我軍戰士發揚就地取材、靈活抗日的精神,扛著浸濕的棉被,向著敵人沖鋒,愣是擋住了噠噠噠攢射的子彈。
抗戰神劇的情節設計往往能出人意表,什么機槍打戰機、大刀五連殺、徒手撕鬼子、撲克牌殺敵。這種脫離現實主義的拍攝手法,給人帶來獵奇觀影體驗的同時,也讓不少理智的觀眾嗤之以鼻,大感智商遭到了侮辱。
那濕棉被能否擋住飛射的子彈?“神劇”到底神不神?這究竟是導演和編劇的臆想,還是對現實的翻拍?我們不妨深究一二。
濕棉被擋子彈最早曾出現在《小兵張嘎》的電影中:一名游擊隊員裹著幾層浸濕的棉被,冒著敵人的火力,硬闖碉堡。有此先例后,后世多部抗戰作品都開始效仿。
厚實的棉被可能給人一種錯覺:足夠厚,就能減緩子彈的飛行速度,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有以柔可抗的奇效。但,這能行嗎?
實際上,在真實的抗日戰場上,的確有過“濕棉被擋子彈”的先例。
1940年,在魯中軍區攻打日偽軍的戰斗中,為了攻陷敵人的炮樓和碉堡,一位名叫于松江的團參謀長設計了一個“土坦克”:一張木柜子或八仙桌當“基座”,上面蓋上三四層浸濕的棉被,下面裝三四個輪子,人躲在后面推著走。
經過作戰檢驗后發現,三四層被子依然能被機槍打穿,后來就把棉被加到7層,才可以勉強擋住槍彈,派上用場。
可這種臨時起意,就地取材設計的“移動工事”終究有太多弊端。
首先是目標太大,容易被集火。
另外人躲到里面,兩眼一抹黑,啥都看不見。即便頂著炮火推到塔樓前,也會在敵人的連續射擊下被摧毀,疊幾層被子都沒用。
不過在當時那個年代,我軍戰士充分發揚不怕死的精神,粗糙的“土坦克”也曾在轟炸日軍碉堡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了驗證“土坦克”的真實性,有人曾用三八式步槍做過射擊試驗。結果證明,浸濕的棉被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擋子彈的侵徹。
但話說回來,抗戰神劇中,直接披著濕棉被沖鋒陷陣的做法可就太失真了,與革命先輩的做法也大相庭徑。所以說,神劇終究是神劇,大家圖個樂就好,莫把李鬼當李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