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后,全球實力洗牌,有人歡喜有人憂。歡喜的是贏家,憂愁的自然是輸家。
軸心國大敗,德意日三國遭清算:
意大利雖然是法西斯的源頭,但在二戰中“作用”有限,所以受到的懲罰最輕:海軍被瓜分,裁軍,放棄海外殖民地,領土只割讓了小部分。
德國就慘了,鑒于納粹德軍在歐洲戰場的“優異表現”,盟軍對其可謂又怕又恨。領土直接被美蘇扯成兩半——東德和西德。而經歷了一番大戰,戰斗減員導致人口數量驟減,大規模重建、高達600多億歐元的戰爭賠款更是讓悲慘的境遇雪上加霜。
日本最慘,本來明治維新后走上了強國路線,在東亞一枝獨秀。一場大戰,成年男子差點死絕,還獨一份地挨了兩顆原子彈,全境都被美國占領,整個國家幾乎癱瘓,饑荒、疾病泛濫,熬了好久才緩過來。
和戰敗國的愁云慘淡相比,戰勝國就舒服多了。
美蘇兩國自不必說,各據一方,放眼四顧無敵手,軍力兩家獨大,國際話語權到了空前高度,綜合國力一日千里。
我國雖然算起來是“慘勝”,但終于結束了軍閥割據、被西方殖民的屈辱時代;開啟了偉大的共產主義征程,走上了加速發展的快車道。
除以上外,有位贏家,卻怎么都開心不起來,它就是英國。
其實早在16世紀后半葉,英國就踏上了無敵之路。
打敗了強橫的西班牙艦隊;
文藝復興;
工業革命后成為世界上首個工業化國家,發明了蒸汽機、噴氣式發動機。
進入19世紀后,英國奠定了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的地位,工業總產值、貿易量占到世界總量的1/3,全世界的財富都被源源不斷地運往英國本土。金融業空前發達,英鎊成為當時的世界貨幣。
野心急劇膨脹的英國,不久后開始了瘋狂的對外擴張和殖民。最鼎盛時期,南亞次大陸、整個澳洲、如今的加拿大和美國、很多東南亞國家、小半個非洲,全部淪為英國的海外領土,總領土面積3300多平方公里,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4,故此才有了“日不落帝國”的稱號。
19世紀中葉后,英國又瞄上了物產豐富的中國,連續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侵占香港島。同時也加強了對印度的統治,并開始逐步滲透南美洲。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期間雖然經歷了美國獨立、德法等工業強國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戰等特殊歷史事件,但英國始終牢牢占據著霸權寶座。
二戰爆發后,一切都變了。
戰爭期間,日本橫掃西太平洋,英國海外殖民地紛紛落入其手。本土方面,英國由于受到德國的牽制,早已自顧不暇。長期、高強度的戰爭,國力也被快速消耗。
一場維持數年的全面戰爭,英國遭到了空前重創,海外殖民地紛紛借機獨立。而美蘇的強勢崛起,聯合國的成立,也讓英國徹底摘掉頭號強國的帽子。
至此,“日不落帝國”成為過去,數百年家底完全敗光。
今天,英國雖然憑著雄厚的家底,靠傍美國的大腿,還算混得不錯。卻只能偏居一隅,再難復昔日榮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