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咱們口罩已經戴了有三年多了。在此期間,很多家長擔心寶寶受到病毒侵擾,想方設法為寶寶做好防護工作……有的家長專門購買兒童專用口罩,更有甚者還會配置兒童防護眼鏡,一出門就給寶寶包裹得嚴嚴實實的,在防護方面可真是下足了功夫。但如果想從根源保護寶寶不受病毒侵襲,重點還是要關注寶寶自身抵抗力,由內而外地保護身體不受外界病毒影響。
尤其在寶寶群體中存在一群“弱勢群體”,那就是——牛奶蛋白過敏寶寶,生活中TA們的體質好像比普通寶寶更柔弱,更容易出現一些“小病小痛”,例如:皮膚濕疹、消化道類的腹脹、腹痛、腹瀉等問題。有研究數據顯示,TA們出現感染性疾病的風險會更高[1-2] ,所以相較于普通寶寶,敏寶更要注意增強免疫力。那對于這樣的寶寶,媽媽又應該怎么做呢?
剛剛提到的都是一些敏寶日常免疫力差的表現,那給媽媽們分析一下,敏寶和普通寶寶相比,免疫力究竟弱在哪里?
? 和普通寶寶相比,部分敏寶在獲取母乳營養方面受阻
眾所周知,母乳是嬰幼兒最理想的食物。《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就指出:寶寶可以通過母乳獲得充足能量和營養素,并通過豐富的免疫物質幫助嬰兒抵抗疾病,母乳有利于免疫功能的成熟,降低感染性疾病和過敏發生風險。
對于部分牛奶蛋白過敏癥狀比較嚴重的寶寶,經醫生診斷后,會建議媽媽回避牛奶蛋白及其制品,讓媽媽忌口之后繼續喂養母乳,但是如果母乳喂養不夠或者是寶寶需要進行混合喂養時,敏寶媽媽一般會在醫生的建議下根據寶寶的過敏程度,選擇氨基酸配方粉或者是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
然而,敏寶通過回避過敏原,緩解了牛奶蛋白過敏的癥狀的同時,也無法獲得母乳中的免疫物質了,免疫力和普通寶寶就形成了差距。
? 和普通寶寶相比,敏寶腸道菌群失衡也會導致免疫系統不成熟
人體的腸胃道既是消化器官也是免疫系統,免疫系統和腸道菌群的健康休戚相關。健康的腸道菌群會促進免疫系統中的Th1細胞應答,幫助調節Th1/Th2平衡;但敏寶的腸道菌群紊亂,其穩定性被破壞,使Th1/Th2細胞因子失衡,傾向于Th2應答。
簡單來說,敏寶的腸道菌群更加容易失衡,而腸道菌群失衡會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因此敏寶的免疫能力與普通寶寶相比也就存在了一定的差距。[3-6]
很多敏寶媽媽由于寶寶喝不到母乳存在一定焦慮,不光是因為母乳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素,還在于母乳里存在一種關鍵營養——母乳低聚糖(簡稱HMO),這種免疫活性物質可以為寶寶提供母愛級守護。
它是一種復雜碳水化合物,在母乳中的含量排行老三,僅次于乳糖和脂肪[7]。含量雖排位“老三”,可能力卻不容小覷,HMO可以支持著寶寶免疫系統的建構!它能夠支持腸道有益菌生長、抑制病原菌,強化腸道屏障,直接調節免疫應答,綜合促進寶寶免疫系統的成熟。
所以對于不能進行母乳喂養的敏寶而言,想要獲得母乳級的營養和守護,敏寶媽媽可以使用添加HMO的氨基酸配方粉,幫助敏寶促進免疫系統成熟,最終增強內在自護力。
那么,HMO有這么多好處,它到底是通過什么“機制”來實現這些作用的呢?
(母乳成分示意圖)
?HMO調節腸道微生態平衡,給敏寶一個健康的腸道環境
敏寶的腸道菌群狀態混亂,會讓有害菌(厭氧菌、乳酸桿菌)增多、有益菌(雙歧桿菌等)減少。而HMO能促進有益菌(雙歧桿菌)增加,還能夠阻止病原體在腸道中扎根,直接起到抑菌的作用。HMO雙管齊下,調節腸道微生態狀態趨于平衡,讓敏寶的腸道狀態接近母乳喂養寶寶的腸道狀態,給寶寶一個健康的腸道環境。[7-10]
(HMO 促進有益菌生長)
(HMO阻止病原體黏附,并具有直接抑菌作用)
?HMO促進腸道成熟同時,可調節免疫應答
HMO不僅可以通過調節腸道菌群,間接影響嬰兒的腸道免疫系統,也能通過調節免疫細胞群和細胞因子分泌,直接影響嬰幼兒的免疫系統。
敏寶體內的輔助性T細胞1(Th1)的活性極低,輔助性T細胞2(Th2)活性過高,由此導致了Th1/Th2細胞因子失衡。而Th1和Th2在寶寶體內都發揮著著抗菌和抗炎的作用,因此如何讓Th1和Th2保持平衡就顯得非常重要。[11-12]
而HMO則是通過在嬰兒體循環中的炎癥細胞因子降低到與母乳喂養嬰兒相似的水平,從而促進Th1/Th2達到平衡。簡單來講,就是可以HMO推動敏寶免疫系統成熟,提升寶寶的自護力。[13-14]
(HMO直接調控免疫系統)
寶寶的自護力好了,身體變強壯了,媽媽的焦慮情緒自然也能得到緩解。有臨床研究證實(CINNAMON 研究),給敏寶食用添加了HMO的深度水解配方粉,能夠幫助減少患兒上下呼吸道感染和用藥。[15-18]一些中重度的敏寶喂養了添加了HMO的氨基酸配方粉,寶寶的耐受性表現良好,還能支持敏寶的正常生長及適宜的追趕性生長[19-20]。
(CINNAMON研究)
對于“柔弱”的敏寶來說,增強免疫力確實是一件挺重要的事兒。各位敏寶媽媽,如果想給寶寶補充母愛級的營養,提升敏寶自護力,不妨試一試添加了HMO的氨基酸配方粉!
參考文獻:
1) Aitoro R, et al. Nutrients. 2017 Jun 28;9(7)_672.
2) Canani RB,et al.Clin Epigenetics . 2015 Mar 31;7(1):38.
3) Johanna Mets?l?,et al.Epidemiology. 2013 Mar;24(2):303-9.
4) Dainelli L, et al. PAAM. 2019.
5) Aitoro R, et al. Nutrients. 2017 Jun 28;9(7)_672.
6) Canani RB,et al.Clin Epigenetics . 2015 Mar 31;7(1):38
7) Plunkett CH & Nagler CR. J Immunol 2017.198(2)_581-589.
8) Fukuda S, et al. Nature. 2011.
9) Bode L. Glycobiology. 2012.
10) Triantis V, et al. Front Pediatr. 2018.
11) Kunz C, et al. JPGN. 2017.
12) Bode L. Glycobiology. 2012.
13) Garrido D, et al. Microbiology. 2013.
14) Harmsen HJ, et al. JPGN. 2000.
15) Holscher HD, et al. J Nutr . 2014 May;144(5):586-91.
16) Puccio G, et al.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17;64(4):624-631
17) Vandenplas Y, et al. Congress Poster: Pediatric Allergy & Asthma Meeting. PAAM 2019 Abstract-072
18) Vandenplas Y, et al. Abstract presented at EAACI Digital Congress, June 2020.D
19) EUROPEAN DIRECTIVE - COMMISSION DELEGATED REGULATION (EU) (2016). 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uriserv%3AOJ.L_.2016.025.01.0001.01.ENG. .
20) Vandenplas Y, et al. Nutrients . 2022 Jan 26;14(3):53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