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匠人匠心,是一種堅持和傳承,也有人說是一種“倔強”。周六上午,攝影師一行到皖西南山區采風,聽說山村有一群老人常年堅守傳統手藝,而且一天要“捶打”近20000下,這是怎么回事呢?沿著山路一直向前走,大家前去探尋究竟。
山村的風景是美麗的,然而,一行人顧不上欣賞太多,就來到了村子里老人們堅守傳統手藝的地方。“我現在做的是一種美食,制作這種美食要不停地捶打漏瓢,一天需要捶打近20000下左右。”一位老人笑著介紹說,不但要有手勁,還得皮厚。
原來,老人們制作的是純手工粉絲。據悉,純手工粉絲制作需要經過打芡、和面、漏粉、撈粉、冷卻、凍粉、晾曬等很多環節,捶打漏瓢便是漏粉。制作手工粉絲每一道程序都很重要,而打芡最為關鍵,這道工序做得好,才能順利制作粉絲。圖為打芡。
打芡之后就是和面,和面也是手工完成的。這道工序看似輕松,卻是一道特別累的活兒,需要將粉抖勻稱,還得稀硬適當,否則在漏粉的過程中,稀了,無法成粉絲,而太硬了,怎么捶打漏瓢也很難漏出“絲”。
兩位老人,你一把,我一把,不停的揉搓。“這一盆粉約二十斤,如果不是兩個人一起和面的話,根本無法完成這項活,要么是太累了,要么是達不到預期效果。”老人說。
接下來是漏粉,漏粉的時候至少要4個人同時工作。其中,第一個人將和好的粉一把一把地放入漏瓢中,第二個人不停捶打漏瓢,使漏瓢漏出粉絲到下面的鍋中。第三個人從鍋中撈出已經成形的粉絲,第四個人將粉絲放入清水冷卻。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象,粉絲就是這樣從漏瓢中一根根“漏”出來的,粗細均勻。正是這樣漏出來的粉絲,被很多人稱其為難得的“美食”。
在一般人眼中,到了這一步,就是將粉絲撈出來晾曬干就行了,其實不然,旁邊有一個凍庫,老人將撈出來的粉絲放入凍庫中“凍粉”,這一道工序也必不可少。
經過一段時間的“凍粉”后,放在凍庫里的粉絲需要拿出來放在陽光下進行晾曬,也就是說,純手工制作粉絲并非當天能做出產品,因為凍粉和晾曬需要時間。
粉絲晾曬到近九成干的時候,將其捆成一扎扎的,“太干了無法捆起來,稍微折下就斷了,如果沒曬到適當的程度也不行,因為捆起來后,后期無法曬全干,倘若沒曬全干,便不易保存。”老人說,做手工粉絲每一道工序都是技術活,他們的堅守是對傳統手藝的傳承,更是滿足一些人的需求和喜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