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武器之王核彈,殺傷手段包括:爆炸瞬間產生的高壓沖擊波、高溫火焰墻、高能輻射。而其中,以光速傳播的輻射射線才是殺傷距離最遠,后續影響最惡劣的殺傷機制。
一枚百萬噸級的原子彈,爆炸半徑不到10公里,但光熱輻射卻能波及數十上百公里外。另外,在爆炸過程中,放射性元素會附著在地表、建筑物表面、固體塵埃顆粒上,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滅絕性打擊。
大家所熟知,最早被用于制造原子彈的放射性材料鈾-235,半衰期長達7億年,在此期間,原子核會不斷向外發射高能射線,殺傷周圍環境中的生物體。
所以有坊間傳言認為“核爆過后,百年廢土”,這就是核武器最可怕的地方。
核爆過后的廣島
事實真的如此嗎?
當年美國人轟炸日本廣島、長崎的“小男孩”、“胖子”原子彈,裝藥就是鈾-235。其中“小男孩”包含了64公斤鈾,但在爆炸過程中,只有不到1公斤參與了核裂變,其余鈾原子都隨著爆炸四散開來。
如此看來,廣島和長崎這兩處遭到核爆的土地,將被事實上從日本的版圖中抹去,變得毫無利用價值。
廣島核爆
但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
戰后不久,廣島、長崎便展開了重建工作,百姓正常作息。而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兩地居民并沒有出現壽命縮減,或罹患某些輻射病的情況。
是因為日本人天賦異稟?不怕輻射嗎?當然不可能。
核爆的輻射雖然可怕,但絕非傳言中那么恐怖,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雖然很長,可只有達到一定劑量才能造成可觀傷害。
廣島、長崎雖然遭到核打擊,但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輻射值下降得非常快:
廣島原子彈爆炸前后今昔對比
1,原子彈當量有限,爆炸過后,單位空間內放射性元素的劑量算不上太多。
2,原子彈采用了空爆方式。在當年的轟炸行動中,為追求殺傷效果最大化,擴大殺傷半徑,原子彈在城市上空600米處引爆。而空爆和觸地爆炸的區別就在于,后者會導致更多的放射性元素侵徹到土壤中,短時間內很難清理。空爆雖然殺傷力更大,但爆炸后產生的放射性塵埃更多是附著在建筑物表面、地表,在風力、降水的作用下,消散得更快。
3,戰后清理及時。
廣島和平紀念公園
當然,在核爆廢墟上搞重建工作,必然是建立在多次實地勘測的基礎上才進行的。而且這么多年來,日本政府觀測得到的數據也表明,當年的核爆對廣島、長崎造成的負面影響已經可以忽略不計。
同屬核災難事件,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卻有著迥異的后果。一是因為輻射劑量太大,達到了廣島核爆的數百倍。二是因為核反應堆依然在工作中,加蓋石棺等防護設施只能減緩核泄漏的速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