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為了應對航空母艦的威脅,潛艇技術進入了快速發展期。
而且造航母需要龐大的人力財力,蘇聯由于種種技術原因,在航母建造方面一直不得門路,于是退而求其次,在潛艇領域發力。1958年,紅寶石設計局開始研制一種配備巡航導彈、能對水面艦艇發動攻擊的核潛艇,其產物就是675型核潛艇。
但675潛艇并不具備水下發射導彈的能力,隱蔽性很低。在此基礎上,蘇聯決定研制一種全新的,可水下發射導彈的新型潛艇,以及配套的反艦導彈。
1959年12月,孔雀石設計局接手研制工作,并成立了“661項目”,開始圖紙設計。6年后,被定名為“K-162”的核潛艇進入生產階段。
1968年年底,“K-162”核潛艇下水,該艇長106米,水下排水量達到7000噸級,自主續航能力70天。裝備了最先進的P-70“紫水晶”反艦導彈,雖然其射程只有100公里,比前代大幅縮水,但終于解決了水下發射的難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隱蔽突防的短板。
K-162潛艇的出現,讓同時代的潛艇都黯然失色。
它最大的特點:采用了高強度、耐腐蝕、抗拉伸強度更高的鈦合金制造。這也是全世界首艘采用鈦金屬制造的潛艇。顯而易見,該型潛艇的制造成本相當高昂。按當時(20世紀60年代末)的物價折算,一艘潛艇的造價就高達20億盧布。這讓K-162被賦予了“金魚”的外號。
K-162入役北方艦隊后,很快上戰場上大顯身手。有一次在大西洋跟蹤美軍“薩拉托加”號航母時,后者開足馬力,將航速提高到30節,依然被K-162像狗皮膏藥似的墜在身后,根本就甩不掉。
實際上,在服役前的測試中,K-162就創下了水下百米42節航速的紀錄,次年,K-162又跑出44.7節的高速(每小時超80公里),該紀錄至今未被打破。
K-162的出現,讓美國海軍空前緊張起來,這完全就是一艘超越時代的潛艇,任何艦艇都難以逃脫它的追擊。在內部流傳的文件中,甚至尊稱它為“爸爸”。
但久而久之,美軍發現,讓他們恐懼到“叫父”的K-162并沒有想象中可怕,它有一個最大的缺陷——噪音。
盡管解決了航速、潛射導彈的難題,但K-162潛艇卻面臨新的難題:當速度超過35節后,雖然追擊能力大大提升,但產生的噪音卻高達100分貝。
到了反潛艦、反潛飛機大行其道的今天,潛艇的航速指標已遠不如靜音性能重要,K-162的神話無法復制,也沒必要復制。因為實戰意義有限,K-162僅建造了一艘,服役時間也只有短短十多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