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決策關(guān)系到國計民生,所以不得不慎之又慎,決策人非常重要。正所謂:家貧思賢妻,國亂思良將。近段時間重讀與明史有關(guān)的書籍,如《明朝那些事》、《萬歷十五年》等,在疫情如野火蔓延,撲之不滅的當下有著別樣的感悟。讀明史很多人都對明未崇禎帝不遷都,使得南明朝廷沒有一個讓所有人接受的君主,從而造成諸王并立,爭權(quán)奪利,加速了大明的滅亡。
如果崇禎遷都,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甚至會改變歷史。好處一,遷都會把北京的大戶遷到南方,大戶不是一個人走,而是一族人,同時財富也向南方轉(zhuǎn)移;好處二,南方本來富庶,有了北方的這些財富、人才,南方本來就是朱家發(fā)跡之地,特別擁護朱明王朝,就可以把南方的人力資源轉(zhuǎn)化為戰(zhàn)斗力,抵御滿清、李自成和張獻忠等人綽綽有余;好處三,李自成到達北京只得到一座孤城,崇禎可以封李自成一個王爺,讓他去與滿清對決,崇禎此時可以坐山觀虎斗,等雙方兩敗俱傷再殺個回馬槍,重新奪回北京。很多人會說李自成那么傻嗎?這是李自成自己說的,他曾向崇禎要求,只要封他一個“西北王”,讓他自治,他就去幫崇禎對付皇太極。既然好處這么多,為什么崇禎沒想到呢?那不可能,崇禎是什么人:君臨天下之人。
計六奇在《明季北略》中記載了崇禎皇帝最后一次考慮南遷的過程。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三,崇禎皇帝在德政殿召見左中允李明睿,李明睿是天啟年間的進士,左都御史李邦華和總督呂大器將其舉薦給崇禎皇帝。
崇禎皇帝在召對中詢問其御敵良策,李明睿請崇禎屏退左右,走進御案之前,小聲地向崇禎皇帝建議:“臣最近聽到賊寇氣焰越來越囂張,已經(jīng)漸漸逼近京城附近,現(xiàn)在唯有南遷可以緩眼前之急。”
崇禎皇帝聽了之后,說:“這件事情十分重要,可不敢亂說。”
過了一會,又問道:“不知道天意如何?”
李明睿答道:“天意難測,還是要靠皇上圣心獨斷,否則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啊。”
老李的意思還不明白嗎?就是李自成很快就要打到北京了,咱們的時間不多了,皇帝您要快點做決定,如果逃晚了可就來不及了。
一般大臣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是不敢隨便提出南遷的建議的,因為崇禎這個人很“二”,不知好歹,今天與你稱兄道弟,明天把你押到刑場千刀萬剮。李明睿則不顧自身利益提出了南遷的建議,眼見如此忠心之臣子,崇禎皇帝也不由得將自己的心聲和盤托出,崇禎皇帝對李明睿說:“南遷這件事情,我早就想做了,但是沒人愿意幫我,所以才拖到了今天。你的想法和朕不謀而合,但是外臣都不愿意南遷,該怎么辦呢?這件事情十分重大,你千萬不可外泄,否則定要治你重罪。”之后君臣二人相談甚歡,崇禎皇帝還給李明睿賜宴,可見崇禎皇帝對于李明睿提出的南遷主張十分贊同。
二月初八日,李自成攻克太原,北京西邊已無險可守,情勢越發(fā)危急,李明睿又上疏勸皇上南遷,崇禎皇帝十分贊同,于是將李明睿的奏疏下發(fā)各部討論。然而奏疏發(fā)出去之后,百官嘩然,有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跳出來反對遷都,其中以兵科給事中光時亨為首,他將主張南遷之意斥為邪說,還上疏參了李明睿一本,說:“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撫人心!”這個光時亨不過就是個正處級小言官,在這個生死存亡作出決策的關(guān)鍵時刻,理論上皇上是可以不理這小子的,但是就是沒有一個大臣出來幫崇禎說上一句。
這幫大臣也有自己的小九九:一是老婆不好找,老板還是好找的,崇禎這樣的老板好可怕,早就該換了,李自成也需要他們這些打工人;二是南逃可以帶一些財產(chǎn)走,可是最大的一份財產(chǎn)房、產(chǎn)地產(chǎn)是帶不走的;三是逃到南方要從頭開始,苦日子難熬啊。
崇禎也看出來了這幫大臣的小心思,他也好面子,對于光時亨這人冠冕堂皇的理由真不好駁斥。于是崇禎大為惱火,氣得破口大罵:“光時亨阻止我南遷,本應處斬,但是姑且饒了他這一次。”雖然崇禎皇帝大發(fā)脾氣要斬了阻止他的光時亨,但是朝堂之上一片靜默,也沒有人彈劾光時亨。這個時候是最能體現(xiàn)一個能力的時候,正所謂: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于既倒。此時的崇禎應該想到,那些整天大談廉潔奉公的人可能是貪官污吏;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人很可能是滿腹男盜女娼;那些大談“人民至上”的人很可能盯著的是真金白銀,或者是大發(fā)國難財之人的同謀,“人民”不過是他們掩蓋撈錢的一個幌子。
盡在朝堂上沒有一個人附和他,崇禎在這個時候正確的選擇是乾綱獨斷,直接宣布:朕決定遷都。可惜的是崇禎在某些大臣的道德的大棒裹挾下無所適從,罵罵咧咧地錯過了一次又一次自救的機會,最后自殺于煤山。那些心懷鬼胎的大臣也沒有如其所愿,1644年農(nóng)歷3月18日李自成攻破北京,立刻下令拷問原來明朝的大小官員,要求他們“追贓助餉”。崇禎皇帝是真窮,但這些大大小小的官員可個個都很有錢。據(jù)《平寇志》記載:“其所得金,大約侯門十之三,宦寺十之三,百官十之二,商賈十之二,共七千萬兩”。
于是大明的王公貴胄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北京城成了一個悲慘世界,李自成在北京燒殺搶掠42天,敗于清朝統(tǒng)帥多爾袞和吳三桂之后,逃跑的之前不忘一把火把北京民居燒了精光,這些王公大臣們的房產(chǎn)也化為灰燼了。
看來作為國計民生的決策者要以國事為重,“進不求功,退不避罪。”不能太多關(guān)注自己的利益,不能像崇禎君臣那樣,一副小家子氣。站在歷史的關(guān)口,決策要用戰(zhàn)略的眼光看問題,畢竟沒有“國”哪來的“家”,失去民心,明帝國君臣的末日也就不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