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隱身戰斗機F-117A的出現,猶如一枚深水炸彈投擲到平靜湖面,在全世界掀起軒然大波。它來無影、去無蹤,執行上千次作戰任務,外界都無法目睹其真容。給對手帶去巨大的心理陰影。
20世紀末,更先進的隱身戰斗機F-22服役后,現代化空戰正式進入隱身作戰時代。作為美國的潛在對手,我國曾想方設法去抵消這種戰略危機。除了發展對標機型外,也在尋求相應的,可以克制隱身作戰飛機的手段。
對空雷達和防空導彈,讓作戰飛機的戰場生存能力大大降低。但隱身戰斗機出現后,憑借著特殊的機體設計和外層涂裝,使其雷達反射橫截面積只有0.01平方米,被發現距離大大縮短,突防概率大增。
F-22的橫空出世,使美國空軍首次擁有強力的非對稱作戰手段,對我軍威脅大增。在1999年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和2001年南海撞機事件后,讓我們意識到,對美軍先進裝備的反制已刻不容緩,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已經打響!
2000年,作為前華約國家的捷克斯洛伐克曾研制出一款“維拉”反隱身無源雷達,其特殊的工作機制,恰巧能成功捕捉到監測范圍內的隱身單位,并且經過了實戰化驗證。
形勢迫切,本著“先買后造”的原則,經過洽談,我國成功與研制“維拉”的ERA公司達成了5500萬美金的采購意向。
然而,在關鍵時刻,得到消息的美國人橫插一腳,由洛克希德·馬丁出資數十億美金,收購了ERA公司,強行斷絕了我國獲得“維拉”的機會。
不過美國人千算萬算,都沒料到中國還留了后手,暗中從烏克蘭引進了前蘇聯時期研制的“鎧甲”反隱身雷達。
“鎧甲”的技術原理與“維拉”類似,同樣對隱身單位有很好的定位能力。
“鎧甲”的到來,使中國雷達技術有了新的重要分支,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的日夜攻關克難下,國產反隱身雷達應運而生。
YLC-20是我國首款反隱身雷達,最大探測距離為400公里。2006年的珠海航展上,YLC-20的橫空出世,引發了軍工界的大地震,也讓美國人大吃一驚:盡管當年雖然破壞了5500萬美金的雷達交易,但百密一疏,還是讓中國人把隱身雷達搞出來了,真的是“腸子都悔青了”。
然而我國在反隱身雷達領域的探索并未停止,2012年,新一代米波反隱身雷達JY-26研制成功,實現對450公里外,RCS值僅為0.01隱身單位的精確定位。
至此,被美國大肆鼓吹的F-22喪失了最大的隱身優勢,中國空域也成為F-22的一大禁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