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月實施二十條,12月7日實施新十條,防控常態化突然轉向,在不同城市之間,不同人群中產生不同的影響。
行動比較快的,早躺平,陽不陽成為隱私,病史追溯就難以為繼。這個時差就是各個城市反應能力的映射。
往往在剛性政策由剛變柔的時候,各地反應都是比較遲緩。等等看都是常態,而一南一北兩個城市的反應就快了半拍。
這個屬于正常。在一個集中統一的體質下,一般都是剛性約束比較好執行。要是不能樹立“一盤棋”思想,執行力就會打折扣。在這種前提下,“掃健康碼、測溫、查行程卡”自然成為區域流動的必亮法寶。這種低效率的流動,雖然隨時被高風險人群侵入而中斷,但也在病毒最強時期,對阻斷病毒傳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吃第三個包子飽了,就不用吃前兩個包子了嗎?前后不能互相否認。
顯然,問題不在低流動性上,而是在對病毒的研究和傳播規律的認識上。時間和空間換來的是一顆顆毒性減弱,而傳染速度驚人的毒株。
三年了,目睹了不少平臺和渠道的專家、大V對疫情的發言。幾乎能感覺到他們對自己平臺的負責、對自己分管的事項的負責,其它感受就弱一些。
個人需要一直具備的常識、理性,在病毒面前是集體失守了嗎?也不盡然。
回頭看,許多決斷就是在諸多方案里面選擇,最后選了最穩妥的路徑。而一直要延續下去,就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最終,穩妥敗給了代價。
既然到了與病篤貼身肉搏的這一步,那也躲不過去。只有堅持常識,堅守理性,就一定會守到云散日露之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