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韓媒接連發聲,開始羨慕中國制造了。昨天,《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2022年中國制造占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的4成,而日本占比不到5%。無獨有偶,當天韓國媒體也聚焦中國制造,認為中國造船業撐起全球半壁江山,2022年中國船企承接單量占比49%,全球第一。
無論新能源汽車還是造船,都是比較具有技術含量的制造業,這也意味著中國制造已經走向中高端。記得20年前韓日世界杯上,中國制造一夜成名,揚州玩具廠造了30萬只吉祥物,義烏公司生產了225萬面吶喊旗,福建工廠則提供超百萬件球衣、護腕和球襪。
但是這些工業品,主要來自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稍微有點技術含量的產品,別說老外不認可,就連國人內心也更青睞進口貨。比如前些年外出旅游的國人,不斷買回“made in China”的紀念品,浙江一位市民跑去日本買馬桶蓋,結果發現是家門口生產的。
好在今天情況徹底反轉了,中國制造的崛起,不僅是在國外攻城略地實現源源不斷的創匯,在國內也推動著居民消費升級,重塑曾經消失的消費自信。越來越多消費者買東西不再覺得進口就高人一等,在很多領域國產其實不比國際大牌差。
就拿大家天天使用的智能手機來說,前些年基本是蘋果三星瓜分天下,但是如今智能機市場國產占比超過80%。三星基本銷聲匿跡了,蘋果因為iOS 獨特的性能還在支撐。而國產手機在像素、續航、外觀設計等方面,已經超過了蘋果三星。
美妝市場也是很好的例子,前些年高端美妝大家認準了歐美大牌,而中低端市場基本被日韓美妝瓜分。很多90后學生用的第一款護膚品就是韓國的悅風詩吟。如今隨著國產美妝崛起,花西子、毛戈平、谷雨等品牌,因為性價比更高受到消費者青睞。
特賣電商唯品會近期發布過一組報告,就能直觀看出國產美妝崛起的趨勢。唯品會統計發現,“平替”、“性價比”等成為消費者熱搜詞,在此背景下,性價比優勢明顯的潮流國貨、新銳品牌迎來了“市場大年”,受眾主要是年輕消費者。
例如,唯品會2022年美妝品類整體銷量同比增長58.8%,其中溪木源、逐本、谷雨、酵色等品牌銷量翻倍,表現優于平均水平。也就是說,雅詩蘭黛、歐萊雅這些大牌雖然在唯品會熱賣,但是國產的表現還要更好,越來越多小姐姐被國產美妝圈粉。
令人欣慰,這就是當下中國制造的魅力。汽車、造船、手機、美妝等等越來越多的領域,國產的反擊已經打響,創造出的不僅是萬億GDP,還能重塑消費自信,中國人生產的東西不比老外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