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3月的一天,距離新疆皮山縣城424公里的賽圖拉哨所。
解放軍第五師第十五團特務連的戰士們風塵仆仆地抵達這個邊陲哨所。出現在他們眼前的除了破破爛爛的哨所,還有一群衣著破爛的國軍士兵。
這群國軍士兵看見解放軍,禁不住流著淚說“你們可算來了,終于有人來換防了”。他們一邊哭一邊還發出疑問“怎么又換裝了?”
看著眼前的國軍士兵,解放軍戰士們也不禁肅然起敬,因為正是眼前這群衣著破爛的士兵在這苦寒之地為國戍邊達4年之久。
賽圖拉這個地方是絲綢之路南方交通線,海拔3800米,從這里可以前往印度。英國人曾經十分想占領此地,因為在這里保留軍事力量的話,就可以窺視南疆地區。無論在軍事上還是地緣政治上都是一個戰略要地。
如此要地,英國人重視,中國人也同樣重視。
1877年,左宗棠率兵平定新疆叛亂后,便派兵駐守此地。此后清王朝就在賽圖拉、克里陽卡和麻扎達拉設卡。一批批的清軍士兵輪番派駐于此地,守衛祖國的邊疆。
賽圖拉一帶的冬季長達6個多月,長年大風,空氣中的氧含量不到平地的45%,而紫外線強度卻高出50%,被醫學專家稱為“生命禁區”。
1928年賽圖拉成立了邊卡隊,守軍增加到了100人。守軍的巡邏范圍也擴大到康西瓦以遠。
1933-1937年,守軍兵力增加到了200人。盛世才統治時期,賽圖拉卡、康西瓦卡、蘇蓋提卡、哈拉賽卡各有1個排(30~40人)設防并沿邊巡邏。
眾所周知,在這苦寒之地戍邊條件是非常艱苦的。即使在現代,我們各項后勤能力大有提高,在這樣的地區駐防依舊是一件艱苦的事情。
而在民國時期,賽圖拉哨所的條件更為艱苦。據史料記載,當時士兵取暖沒有火爐子,只能依靠燃燒牛糞。天氣寒冷時,士兵們只好緊緊地擠在一起,互相用人體來取暖,才能在這冰天雪地之中感到一絲暖意。
當時賽圖拉自然是沒有通電,整個哨所唯一的照明工具只是一個煤油燈,吃得最好的就是玉米面糊糊。就是這樣的食物,士兵們有時也無法吃上。
因為這里條件太過惡劣,歷來駐防此地的士兵是一年一換。
然而1950年解放軍戰士們看到的這群國軍士兵卻是1946年就已經駐扎在此,4年來并沒有人來換防。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蔣介石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消滅我黨之上,他把所有的資源和力量都投入到內戰之中。在他的視野里,自然就看不到這個小小的邊陲哨所。
而地方長官們也就有意無意地把他們給遺忘在烈烈寒風之中了。哨所地處偏遠,和內地通信不暢,守邊的國軍士兵自然也很難知道外界到底發生了什么。
雖然被外界遺忘,但是這群國軍士兵依舊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之上,依舊勤勤懇懇地定時巡邏,守衛著祖國的神圣領土。
四年的時間很長,守邊將士們缺少補給,缺醫少藥,不少士兵們都在凌冽的寒風中死去。到最后,出現在解放軍面前的只剩下8個人和在冰雪中的一個個墳頭。
解放軍接防之后,還曾經在哨所對面發現一名國軍士兵的遺體。他已經被凍僵,臉上一個個大大小小的洞,原來是被飛鳥啄食而成的??粗矍暗囊磺?,解放軍戰士停下腳步,送上了軍人最莊嚴的軍禮。
隨后解放軍妥善安葬了這名國軍士兵。而剩下的8名國軍士兵,我軍也完全尊重他們自己的想法。愿意留下來的我們也歡迎,想回家探親的我們提供便利和路費。最后有兩名年輕的士兵選擇了留下來,其他人則踏上了回鄉之路。
賽圖拉是在維語中的意思是“殉道者”。這群國軍士兵和歷代駐守邊疆的戰士們一樣,用自己的青春、熱血和生命捍衛著祖國每一寸領土,默默地為祖國奉獻著自己的一切。
他們是英雄,也是凡人。
他們也是普通人,他們也有自己的父母妻兒,他們也有自己的夢想.....
他們在國家大義面前,舍棄了這些.....
他們同樣值得我們后人所銘記。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