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國內奈良美智展已結束。我還被約過稿,但因上海4月事件不了了之。半年后在海這邊, 可能是世上最適合辦奈良美智資料展的美術館跟我約稿了。此展到3月21日。
最近出圈的藝術新聞是蒙德里安的畫被掛倒了。
圈內更關注的是:蒙德里安開始是怎么掛的?業內人士掛倒了、評論家評錯了,問題真的大嗎?
最早找到與掛畫方式的相關文獻資料也已經是蒙德里安身后的。“作者已死”不僅是個哲學命題,更是個事實。
沒有蒙德里安對此畫正確掛法的確鑿證據,這事只能暫時公案了。
2006年展覽的“原裝”巨型海報,下面的奈良犬玩具是可以乘坐的,大人也可以坐!
貢布里希說過:沒有藝術品,只有藝術家。對于藝術品的解釋與定義,藝術家是很重要的一個信息源。
文獻和“文獻展”聽上去似乎過于學術,這個詞是“卡塞爾文獻展(Kassel Documenta)”的誤譯,實際上如今無論是國內還是日本, “文獻展”更多是“資料展”或“回顧展”的形式,除了藝術家的作品,還有相關的資料和記錄,共同顯現藝術家是如何表達和美化這個世界的。
9月下旬,我去青森感受藝術之秋,除了搭乘和體驗了原高史的 〈AOMORI MAPPINK MEMORY 「記憶の未來」〉粉紅回憶 ,還觀賞了同在弘前當代美術館舉行的奈良美智文獻展
「もしもし、 奈良さんの展覧會はできませんか? 」
(喂喂,可以讓我們辦一場奈良桑的展覽會嗎?)
奈良美智展弘前2002-2006
ドキュメント展
2022年9月17日?2023年3月21日
弘前當代美術館可能是日本國內最適合舉辦奈良美智文獻展的美術館,看完展后我是這么想的,看完文章的各位看官來看我說得對不對。
展覽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1) 全方位回顧三個在這里舉辦過的奈良美智展覽,以印刷品、周邊和視頻等各種文獻為中心
(2) 傳達了展覽舉辦的內外力量的照片展示
(3) 部分展覽當時的奈良美智作品的展出
當時展覽的門口,是小孩子的尺寸
看慣OneDayStand選材的看官知道我一直對“頂流”不會有最大興趣。畢竟他的聲音不會被淹沒,畢竟有人寫得比我好。所以我沒有請假去參加奈良桑有出席的開幕式。
盡管我早知道我對奈良桑應該比我一直很喜歡寫的村上隆桑更有同感。 但我也想搞懂性格更為出世的奈良桑,是怎么創作出那么多普世的、友好的、讓那么多人共鳴的作品的?
文獻展可為是“正中下懷”了。看下來后,既有我想象中文獻展該有的藝術家本人的文字語錄,也有更多當時現地的報道和物料。
可是,一個展覽如果其呈現沒有超出我的預期,那它一定不會在我這里得到高的評價。 “當代藝術展”應有的快感,是不可替代性和驚喜感。
這次奈良文獻展讓我寫得暢快的驚喜呈現,首先從展覽標題就可以看出來。
“喂喂、可以讓我們辦一場奈良桑的展覽會嗎?”
當時紅磚倉庫的主人吉井千代子(吉井酒造株式會社社長)被奈良的作品強烈吸引后,聯系畫廊詢問是否同意在她的倉庫里展出奈良桑的作品。
這一通電話促成了吉井和奈良的相遇,而奈良美智在紅磚倉庫的展覽也得以實現。
或許看到這里已經有看官發現,奈良桑的文獻展和制造“粉紅回憶濾鏡”的原高史桑的展居然都是關于“回憶”的。
奈良桑是藝術界的頂流,世界各地都是他的作品,網上也全是關于他的評論文章。
但正因為一些“表面風光”的展覽和作品評論,以及更為容易閱讀的藝術家“生平故事”已經占盡版面,鮮有人對他作品的創作歷程、展覽如何呈現有所了解。
舉辦展覽的弘前當代美術館是2020年才開館的,前身是吉井酒造煉瓦倉庫,現在看來就是一個充滿年代感的紅磚倉庫。
在這里舉辦過的 三個奈良美智展覽,歷史超過了美術館本身的歷史 。
奈良1988年前往德國活動,2000年回到日本。
2001年在日本國內舉辦首個正式個展:「I DON’T MIND, IF YOU FORGET ME.」,并在全國巡回。
2002年巡展來到弘前紅磚倉庫。
接下來紅磚倉庫乘勢在2005年成為「From the Depth of My Drawer」巡展的一站。
2006年的「YOSHITOMO NARA + graf A to Z」展,則是該項目的集大成展覽。
所以本次文獻展的第一部分從“紅磚倉庫”開始。
北京798和廣州紅專廠是我藝術看展特別是“創意園”或倉庫看展的啟蒙,它們都是舊的工業建筑與藝術的結合,但像本次一樣,藝術家、作品和場地本身如此吻合還是第一次。
這讓我看展的時候,特別注意到場地本身的質感。
倉庫的墻壁斑駁,有些作品直 接掛在了上面。
回想起國內北京和廣州的舊廠房,更多只是在里面另外搭墻展出作品。
因此這次我不得不更注意到紅磚倉庫內部、以及這里曾經發生的事。據說學藝員們很怕搞這個墻。
歷史最后若只剩抽象的文字解釋,會讓看到的人覺得不過如此理所當然;但只看作品本身,會讓人一些人失去深入了解的耐心。
而文獻展可以把兩者結合,讓大家看到當時的作品和當時的報道文獻。
展覽展出了當時展覽時的攝影師拍攝的照片,還有那時候志愿者存下的文獻。甚至連展品,都多是向當時參與展覽籌備的關系者和舉行的 志愿者 募集回來的。
奈良的“天真或有邪小女孩”“奈良犬”很多人都見過,但它們的誕生之初卻鮮有人了解,這個展提供的正是當時的展品、文獻和攝影師拍攝的照片——從此我們可以看到奈良在日本舉行最有代表性的早期展覽臺前幕后的事情。
說起我 個人最喜歡的奈良作品,不是我家柴犬大肶的遠房親戚奈良犬,而是他的小屋。
每次展覽中他的小屋都會帶來各種不一樣的感覺,無論是恬靜、懷舊還是手作感——一種人情味的痕跡。
每個人觀展時的經驗都可以是作品的一部分。
這次其中一間奈良小屋的縫隙特別多,在他的小屋中看回他的手繪作品,仿佛回到了他更久遠的杜爾塞多夫年代,抬頭通過縫隙發現屋外散落各處的小奈良犬;也可以在小屋外面透過窗口甚至木板的縫隙,向往著惆悵著屋內的氛圍。
也可以在展館的二樓再次感受紅磚倉庫的氛圍和屋頂的風景——一些不安分的奈良犬,以及看到在屋頂的小女孩——本次藏家和志愿者借出的展品中最為搶鏡的一件。
小屋上的小女孩是當地一個酒吧老板的收藏,可惜當時行程匆匆,來不及去喝一杯
奈良美智的小女孩似乎隨著歲月越來越靜好。又或許奈良只是交出了這個表象,重要的是我們自己怎么看待作品對我們產生的感覺。
奈良美智生于弘前并在弘前成長,弘前遠離東京,是一個很“偏遠和寒冷”的地方,這是事實。
弘前當代美術館的餐廳的限定甜品,餅干的圖案是奈良展覽當年做“蓋章之旅”的復刻,配上弘前代表性的蘋果氣泡酒
一些文章在談論奈良時,會把他內向的性格與這個地方掛鉤。我卻認為,成長的環境當然有影響,但藝術家的創作是很復雜的事,不能完全代表。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呢?因為我兩次親身來到青森,一路上更多感受到東北人熱血和外向,有點海那邊東北人的味道了。
大家也可以去看奈良美智在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的老師 A. R. Penck的作品,我認為這也組成了奈良的創作手法的一部分。
失禮冒昧地說,奈良桑照片的變化和小女孩的表情變化也有點像呢……
本次也展出了以前更邪氣的小女孩
能看到更多藝術家的碎片化的文獻資料是最好的,看官可以從更多方面和維度去感受作品和藝術家的魅力。 不過,文獻資料并不是作品的說明書,也不是攻略本,更不是唯一的解釋答案。
作為一般觀眾,也沒有必要看著文獻給藝術品和作者的意圖下一個絕對的判斷, 硬去為藝術尋找合理性和蛛絲馬跡也是不必要的 ,每個人看作品和文獻可以有不同的感受。
藝術可以不必是嚴密的科學,因為它是由活生生的人創作出來的,它觸發我們尋找多變的、難以捉摸的人性。
藝術這種可變性,讓我們調動自己主觀能動性去認識他者和異文化,并以此獲得自我滿足。
看到這里我想問看官們更偏向于哪一種介紹藝術品或策展的方式?
1、把難解的表現進行合理化和普世化的解釋,并輸出成大家更好理解的形式;
2、盡量展示其表象,讓觀者即使不求甚解和正解,也能感受作品和藝術家原本的表現。
希望看完本文的你,有機會也去看看這個文獻展,更希望本文略微任性的表述能讓你對奈良美智、文獻展和展覽場地有了更多打開的新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