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朋友圈刷到過的電視劇,只有《去有風的地方》《三體》《狂飆》。
《去有風的地方》網播完結后,我去豆瓣看了一下,評分8.3,有17萬多人打分。
同一時間,還沒完結的《三體》是8.1分,同樣是17萬多人評價;《狂飆》恰如其名,9.1分,16萬多人評價。
聽說,《狂飆》的收視率也是同期其他劇望塵莫及的。網友甚至建議查查高啟強的扮演者張頌文,因為“不像演的”。
《去有風的地方》可能不是資深或者專業的劇迷喜歡的類型。但在“田園治愈劇”的范疇,這恐怕是歷來最火、最出圈的一部。有正經媒體的文章標題讓人差點笑不活了:《云南這次被擠爆,劉亦菲全責》。
我覺得,《去有風的地方》屬于“三無”:沒有很曲折的故事,沒有很燒腦的懸念,沒有很激烈的戲劇沖突。
而且它很“主旋律”,埋著很多正統概念:美麗中國、健康中國、鄉村振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宜居宜業、留得住鄉愁、回鄉創業、共同富裕、知識就是力量、非遺保護和傳承……
那它為什么火了呢?
在我有限的追劇生涯里,它是比較特別的一部。這或許可以解釋一般觀眾對它的青睞。
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時機。
這劇是1月3日開播的,恰恰在全國那波新冠感染高峰的尾聲。陸續治愈或者自愈的人群,對人生、對健康有了新的感悟,再遇上這么治愈的劇,就像“確認過眼神,我遇上對的人”。
下面簡單說說這劇有什么特別,也挑挑毛病(還有其他一些劇會躺槍)。
01 有啥不一樣?
這是一部讓人放松的劇,接地氣,我甚至覺得可以算輕喜劇。創業經營、男歡女愛、家長里短、心靈雞湯,這里都有。為了“笑果”,有些情節可能不夠自然,有時甚至有故意逗你笑的嫌疑,但總體分寸還好。
有朋友給我留言說:此片確實挺治愈,難得靜下心來拍,需要觀眾靜下心來看。
還有朋友說,華為“二公主”姚安娜把憨萌妹演得很到位,很可愛。
這其實點出了這部劇的一個特點:不管配角主角,不管老中青少兒,都不乏精彩的表演,不少人都能口出金句。
謝阿奶就不必說了,阿桂嬸也是眾多出彩的配角之一。走路有風,霸氣外露,可對?
咦,她不就是《十六歲的花季》里的班主任童老師嗎?
我剛知道,她的扮演者楊昆是定居上海的昆明人。怪不得她說起云南味的普通話來那么有感。
她還是《仙劍奇俠傳》里的李大娘。劉亦菲在那部劇里演了趙靈兒。
如今,在有風小院,她倆再續前緣。
不不不,我并沒有看過《仙劍奇俠傳》。
《去有風的地方》是我看的第二部劉亦菲參演的作品,第一部是濾鏡感拉滿的《夢華錄》。
我承認,我很落后。2022年12月底感染新冠后,我徹底躺平了一陣子,所以康復得比較好。康復期間,久不追劇的我看了《夢華錄》,然后無縫切換到《去有風的地方》,一開始還有點不適應后者相對更真實的人物面貌。
這劇的賣點之一,是兩大偶像的加持。李現演的鄰家男孩很討人喜歡。劉亦菲的號召力就不用我來說了。
云南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是另一大賣點。
片名就是個祈使句,很有“大型旅游宣傳片”的既視感。這個春節,云南很多地方被游客擠爆,雖然他們并不都是因為看了這個片子而去的,但這劇的帶動作用肯定也是有的,而且會細水長流。
聽說大理官方在春節前給劇組發去了感謝信,看來他們是懂傳播的。不像某些地方,大過年的,想大搞核酸檢測,雖然發個文章致歉了,卻又亮出一大堆“不需要道歉”的留言。(詳情可戳:《“全員核酸”那事,又又又“反轉”了》)
說回這個劇。我有個概括:背景田園風,劇情時代感,插曲也出彩。
北漂女青年患癌去世,大受刺激的閨蜜裸辭后到云南散心,與回鄉創業的北漂男青年相識相戀,這是主線。穿插的熱梗一個接一個:創業風口,網絡作家,網絡暴力,網店,直播,網紅經濟,網絡詐騙,殺豬盤,空巢老人,留守兒童,雞娃,姐弟戀……
劇中的多首插曲,很好地完成了氣氛組的任務(有時也可以看成快進提示)。甚至還有英文歌,跟這么鄉土的劇搭配,卻毫無違和感,你敢信?
最出色的歌,是郁可唯唱的主題歌《去有風的地方》。充滿童趣和云南味道的《搖籃謠》也很不錯。
值得留意的還有《風》,那是胡有魚的扮演者牛駿峰自己唱的。
02 有啥毛病?
首先,《去有風的地方》也有國劇的通病——太慢。
這劇可能是想讓人好好體會慢生活的感覺,但我覺得,節奏還是太慢了,40集太長了。如果溫柔地砍一砍,30集足夠了。
確實很溫柔了。我看過的國劇,很多都屬于砍一半不冤枉那種。
再說說臺詞和字幕的毛病。
臺詞總體不錯。而且從嘴型和音效可以察覺到,后期制作時,對某些臺詞做了修正。
比如,謝之遙正式向村里領導介紹許紅豆時,他倆說的顯然是“村長”,后期全改成了準確、規范的“村主任”。(這里也有改進空間。謝之遙介紹時說“這是村主任”,這是可以的;許紅豆接著打招呼說“村主任好”有點怪怪的,叫“主任好”是不是更自然?)
但在臺詞修正這方面,也有明顯的漏網之魚。
謝之遙阿爸提出以后幫小兩口帶孩子,謝之遙婉拒了。一番討論之后,謝之遙總結說:“八竿子打不著的事。”
認真的嗎?
這個諺語,是形容兩者之間關系疏遠或者毫無關聯。
這里應該用“八字沒一撇的事”。意思是,現在討論誰帶孩子的問題太早了。這也符合謝之遙比較害羞、低調的風格。畢竟,他和許紅豆還沒結婚,女方剛見過男方家長,男方還沒見過女方家長呢!
至于字幕,我發現兩個問題。
一是,片尾歌詞字幕的字號偏小,對觀眾不夠友好,特別是在片尾光影效果降低了歌詞字幕和畫面的區分度的情況下。
并不是所有觀眾都用電腦(包括平板)看劇的。如果是看手機,或者遠距離看電視屏幕,重要字幕不好辨認的話,追劇秒變視力測試,那就太酸爽了。
片中插曲的字幕大小就比較適中,比斗大的對白字幕小些,但不會太小。
巧了,我看過的劉亦菲演的唯二作品,歌詞字幕都有這個毛病。
《夢華錄》更徹底,片頭、片中、片尾都這樣。
這是片頭:
這是劇中:
下面是片尾,若隱若現的歌詞,太如夢如幻了:
可以對比一下《狂飆》片尾的歌詞。雖然字也小,但筆畫粗,而且背景是不變的黑色,對比明顯,所以辨認起來不太費力:
所以說,不是不能用小字,但要注意最終效果。
可以再看看《向風而行》的片尾:
上面這樣的歌詞,勉強能看吧。但下一秒,可能就是災難:
也不止是字號的問題。《向風而行》劇中,歌詞字號加大了,但依然是用那個比較“花”的字體,看起來并不是很清楚。
《向風而行》的“視力測試”還有其他場景。
劇中的地點字幕,英文也是那種飄逸的字體,太小了,常常看不清:
不止是歌詞字幕,片頭的演職員信息里,身份用的是深色字,經常會跟背景混得不好分辨。
再回到《去有風的地方》,歌詞字幕還有一個問題。片中響起同名主題曲時,有一句字幕的斷句不對。“等海鳥輕輕聲喚起漣漪”,被斷成了“等海鳥輕輕/聲喚起漣漪”。
雖然歌里這個“聲”字的音比較重、比較長,但字幕里的“輕輕聲”不應該拆開呀!如果為了美觀而斷開,也應該是“等海鳥輕輕聲/喚起漣漪”或者“等海鳥/輕輕聲喚起漣漪”。
片尾的這句字幕就沒斷開。
我承認,我是細節控、技術派。遇到觀劇體驗不順暢,就拿出來說說。真心希望國劇越來越好。
現在的熱劇《狂飆》,我看了一部分,進度比較慢,還沒發現大bug。從這個角度來講,它的制作水準要高于破綻頻出的前輩《人民的名義》。
當然,進度快的觀眾已經發現《狂飆》的一些bug了,比如:孟德海15歲當爸爸;趙立冬和王秘書搭檔居然長達21年,都沒怎么提拔,而且王秘書駐顏有術。
還有觀眾認為,《狂飆》里2021年情節的最大bug是“沒人戴口罩”。我覺得,這種看法勉強了一點。2022年才是真正的口罩大年、掃碼大年、核酸大年。2021年,我還坐動車去鄉下過年了呢。那年11月,有了奧密克戎變異株,后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當然,我也早在想,影視作品如果涉及2020年到2022年的事情,特別是2022年,怕是會有點不好處理。
經過了一段艱難的日子之后,希望咱們今后的生活都變好!
你有什么觀后感,也歡迎在留言區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