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戰爭中,“奪取制空權”成為關鍵勝負手,作戰飛機的重要性被大大凸顯,因此在近幾十年,軍事大國們都在想方設法地讓飛機成為戰斗主力。
殲擊機、攻擊機、轟炸機、運輸機、加油機、電子戰飛機等,各類功能互補、適應不同作戰環境的機種接連涌現。
而有一種飛機,看似好用,卻因為普適性較低,導致數量稀少,全球僅出現過三款,同時也是制造難度最高的戰斗機之一。它就是垂直起降戰斗機。
作戰飛機,包括無人機在內,想要形成戰斗力,首要條件就是——場地。1,數量足夠,可以遮風擋雨的機庫。2,堅實的跑道。
在交戰期間,想要限制敵方的空軍戰斗力,破壞飛機跑道是一種簡單易奏效的打法。在海上戰斗中,破壞航母甲板同樣削弱航母戰斗力的最快捷方式。所以,奪取機場、保衛機場,就是現代戰爭中的關鍵任務。
那作為備選項,一旦己方的機場資源被嚴重限制,除了搶修、搶建等老辦法外,發明“垂直起降”機型似乎也是一種答案。
垂直起降,顧名思義,是一種無需借助水平跑道,能在垂直方向上,執行原地騰空的起飛、降落,甚至能實現空中懸停的先進航空工業技術。
世界第一款垂直起降戰斗機
冷戰時期,軍工技術突飛猛進,蘇聯人率先發明了第一款垂直起降戰斗機——雅克-38。
它是為“基輔”級航母配備的專用機型,具備短距/垂直起降能力。只可惜,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雅克-38由于設計上的缺陷,導致荷載、作戰半徑都十分可憐,實戰性能低下,更無法匹敵同時代的歐美機型。而在短短的十幾年服役歷程中,墜毀率更是高的驚人。最終,這款被寄予厚望,曾讓世界眼前一亮的特殊戰斗機,只能黯然收場。它的繼承者雅克-141也因為出生較晚,隨著蘇聯解體而計劃終止。
大放異彩的“鷂式”戰斗機
英國“鷂式”戰斗機,幾乎和雅克-38同一時期出現,它的命運卻截然不同。“鷂式”戰機的垂直起降技術更加成熟,作戰性能完全達標。1969年服役后,先后參加了馬島戰爭、海灣戰爭。
但顯然,與傳統戰斗機相比,“鷂式”的短板依舊明顯,任務區間狹窄,僅生產了102架便沒了后續。
聞名遐邇的F-35B戰斗機
F-35B是美國第二款隱身戰斗機F-35的衍生型號,在先進技術的加持下,它更接近于垂直起降飛機的“完全體”版本。它主要服役于美軍的兩棲攻擊艦隊,部分美國盟友也對其產生強烈的購買意向。
F-35B的出現,以及其優異性能,使得部分無力建造航母,擁有兩棲攻擊艦的美國盟友實現了“航母夢”。
當然了,從雅克-38到F-35B,盡管垂直起降技術已得到大幅完善,也一定程度上讓戰斗機擺脫了機場跑道的限制。但它也是性能妥協后的產物:
1,在起飛階段巨大的耗油量,就嚴重限制了荷載和作戰半徑。
2,操作難度較大,失控風險無法避免。在當年的馬島戰爭中,就有5架“鷂式”在起降過程中自毀。
3,維護保養更加頻繁、成本更高。
不過話說回來,本著“你有的我也要有”的技術進步驅動原理,在兩棲攻擊艦大行其道的當下,擁有一款垂直起降戰斗機似乎成為了必然趨勢。
當前,我國海軍兩棲攻擊艦大獲成功,連續下水服役,相配套的垂直起降戰斗機肯定在緊鑼密鼓的準備中。比如以第二款隱身戰斗機殲-35為藍本,吸取更多成熟經驗,實現技術突破,或許是不錯的嘗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