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文明歷史上,拜占庭帝國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存在。
拜占庭帝國又稱“東羅馬帝國”,主要由羅馬人、南斯拉夫人和希臘人構成,所以也可以說“東羅馬帝國”才是這個帝國的真正學名,“拜占庭”曾經是一座小城,一千六百多年前就已經消逝,而拜占庭帝國則是因其都城君士坦丁堡在希臘古城拜占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而得名。
歷史上,1453年以前,他們都管自己叫羅馬人,認為自己的國家是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也有個官方名稱叫“新羅馬”。
所以,確切地說,歷史上從未有過一個自稱“東羅馬”或者“拜占庭”的國家,這都是后來的人們為了區分同樣自稱為“羅馬帝國”的神圣羅馬帝國而生造出來的名字。
話又說回來,歷史都是供后來者參考和研究的,今天的我們可以用“拜占庭帝國”來稱謂那段持續超過十個世紀的歲月,從公元330年君士坦丁一世將羅馬帝國的首都遷至以他命名的新城君士坦丁堡,到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最終陷落,拜占庭帝國穿越了古典時代和中世紀,在歷史長河中存續了千年之久。
縱觀歐洲乃至全球的人類軍事史,東羅馬/拜占庭帝國都是一個奇跡,這個中世紀的羅馬帝國,面對的是四面八方的強敵、永無止歇的圍攻,還有日益萎縮的疆土、財力與兵源。面對如此絕境,帝國不僅幸存下來,苦撐了一個又一個世紀,而且一度迎來了中興的曙光,最終存續長達千年之久。
個中奧秘,遠非“運氣”二字可以總結,更何況時運往往并不站在帝國一方。陽光下的午后,讀完了這本上海譯文出版社的新書《拜占庭兵法》,作者邁克爾·德克博士憑借扎實的專業知識,為拜占庭帝國的千年逆境求生史提煉出了一套飽經試煉的戰爭經驗法則,命名為“拜占庭兵法”。《拜占庭兵法》以清晰的邏輯與飛揚的文字講述了帝國如何在軍事上經受住千年風雨,又從一次次足以摧毀大多數文明的滅頂之災中學習、調整和演化,針對層出不窮的新敵人發展出針鋒相對的新戰法,從而一次次地獲得新生。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整套拜占庭兵法的許多經驗總結,與兩千五百年前的孫子兵法不謀而合,甚至可以看作是同一種思想在不同語境下的表述。不難看出,哪怕是在戰爭這個最為極端和殘酷的領域,人類的智慧,依然是相通的。
這本書中等篇幅,約莫二十萬字,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從戰史、戰略戰術、武器裝備、編制、訓練、后勤乃至拜占庭的對手等方方面面,非常適合歷史愛好者。
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拜占庭帝國經歷過12個王朝:狄奧多西王朝、利奧王朝、查士丁尼王朝、希拉克略王朝、伊蘇里亞王朝、弗里吉亞王朝、馬其頓王朝、杜卡斯王朝、科穆寧王朝、安格魯斯王朝、尼西亞流亡政府和帕列奧列格王朝。
令人有些唏噓的是,拜占庭帝國的繁盛最后是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打敗的,最后因為這場瘟疫,拜占庭帝國在北方蠻族與薩珊波斯的夾擊下終結。從這個角度看,最終能打敗兵法與智慧的力量,必定是非于這兩者的。
拜占庭軍隊及社會一個驚人之處在于它難以置信的長壽。這個危機四伏的國家及其元氣大傷的軍隊得以幸存,堪稱歷史的奇跡之一。盡管人力、財力遠遜同時四面受敵,但拜占庭“羅馬”帝國卻從“黑暗時代”(Dark Ages)的圍攻中幸存了下來,并在國家、社會層面脫胎換骨。歐洲歷史上沒有哪個國家曾如此岌岌可危,卻又鳳凰涅槃。
作為一本史學著作,對譯者的要求顯然是非常高的,不同于小說或游記,單是專用名詞就頗考驗譯者的專業功底,很多說法和稱謂也和書中講述的內容一并成為了歷史,無法用現代文詞典進行簡單翻譯。本書馬千是一名高校教師,也是知名軍事史著譯者,曾譯有《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戰爭的試煉:十字軍東征史》,并著有《醫院騎士團全史》等作品,難怪在閱讀時會感覺到豐富的譯注猶如對全書進行再創作一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