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經的說完了,來說點嚴肅的:
微信又雙叒改版啦!大家應該也發現了,有些公眾號的封面被折疊成了小方塊,啥也看不到,手指一個沒注意劃過了,可能這條推送就會被塞進角落吃灰。
但曾經,我們會一起從一幅畫中找出讓人會心一笑的細節,會透過一句詩看作者的所思所想,也會通過一個人悟出某個人生哲理,然后有無數真愛聯想到自己的故事,把故事分享出來,于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了許多個蘋果,和許多個不那么孤單的晚上。
我們希望,這些微小的陪伴,以后還能持續。
所以在這里
邀請每位真愛
動動手指把意外藝術設為星標
點亮這顆星星,就能第一時間收到意外藝術的推送,也能看到完整的封面圖,一秒get意外藝術(未刪減版)。
說完星標的事,話趕話了,我們來嘮嘮真正的星星吧。
▲ 圖片來源網絡
提起星星,你們會想到什么呢?
“浪漫”、“宇宙”、“太空” ……
曾經還看到過一種說法,超新星爆發后散播的鈣元素,是組成人體的重要物質,所以簡單來說,我們的身體都是星辰的遺骸。
是不是又詩意又詭異?
但這一點也不妨礙我們對星星的喜歡,上周我的朋友圈就被“金星伴月”刷屏了。
在西方的低空處,能看到金星閃耀,在金星不遠處,一彎細月懸掛,和金星相互陪伴。
▲ 圖片來源網絡
我們現在看見“金星伴月”覺得很有意思,不過在古代,這可不是什么好現象。
對古代人來說,金星是不祥的預兆,金星亮起來了,壞事不就要跟著來了嗎? (當然,我們不搞迷信這套,不管金星銀星,亮晶晶的都是好星)
其實,在古代人的觀星“套路”中,奇怪的想法多到讓人忍不住想為星星發聲,今天我們就來一一看看,古人都是怎么看星星的。
古人看星星的時候,并不只是抬頭靜靜地觀賞它們,而是把自己的想象力揉進了星星的命名工作中。
比如你看到發著紅光的火星,會給它取一個什么樣的別名呢?
▲ 火星 圖片來源網絡
古人叫它“熒惑”。不僅因為它“熒熒似火”,更有意思的是,這顆星啊,還是個愛四處瞎逛、位置移動飛快的 “迷惑”存在。
古人還給“金星”取了多個“藝名”。《小雅·大東》里說,“東有啟明,西有長庚”。
如果金星早上在東邊,得用“啟明”叫它,如果傍晚在西邊,就得改口叫“長庚”。
▲ 金星 圖片來源網絡
不知道你還記得蘇軾詩中的“西北望,射天狼”嗎?詩句中所說的“天狼”是恒星里頭最亮的那顆。
你看,它渾身散發著藍白光,是不是還有點高冷男神的范兒。不過,在古人的印象里,這是一顆有著侵略意圖的邪惡星星。
▲ 天狼星 圖片來源網絡
古人畏懼它,可又想打敗它,所以在“天狼”的東南方向找了一把“弓箭”(弧矢星宮),試圖讓它盯著“天狼”不要輕舉妄動。
▲ 弧矢星宮對著天狼星 圖片來源網絡
但是古人的浪漫還不止停留在給星星取名上。他們的浪漫持續進階,甚至把星星搬到了畫上。
你看這幅西安交通大學校內的漢代墓室天文圖,上面畫著“二十八星宿”。
▲ 西安交通大學紀錄片《千年回響》
“宿”就是休息的地方。古人把沿著黃道、赤道附近的星星,分為二十八宿。
就像天上的星星群組成了一棟棟宿舍樓,又因為這些星星們離太陽、月亮和五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很近,所以看起來像是這幾位的專屬二十八處休息區。
一般我們看星宿只會覺得它們是星星的集合體而已,但在這幅圖里,它們是會“動”的:
比如這里有只豎著尖尖角的“貓頭鷹”,它叫觜(用來標注星座時讀zī)宿。
雖然面部壁畫已經脫落,看不到它的表情,但是想想這個翹起來的角,還是有種莫名的可愛在里頭。
▲ 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虛擬展館 觜宿
還有這邊,擔架里裝著一只死去的、有角有斑點的鬼宿,由一前一后兩個人拉著向遠處走去。
明明扛的也是個怪物,但這兩人感覺有些平靜,不知道是被嚇懵了還是真的“勇士”。
▲ 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虛擬展館 鬼宿
仰望星空,古人用自己的不羈想象把相距千里的星星,描繪成一個個有故事的存在。
古人的浪漫還遠超我們的想象。他們甚至整出了一個3D立體星圖,就是這個乾隆年間的金嵌珍珠天球儀。
▲ 金嵌珍珠天球儀 故宮博物院 藏
天球儀通體都是黃金做的。先來看它的底座部分,紋路是翻涌著的海浪。目光往上,有九條龍裹浪盤繞,它們通力擎住了一個大球。
▲ 金嵌珍珠天球儀(局部) 圖片來源網絡
當你湊近看這個大球的時候,能清楚看到上面鑲嵌著數千顆珍珠。
它們可是象征著空中的點點繁星。大小不一的珍珠代表著星星的亮度,像織女、天狼等等這樣的亮星,珍珠就會大顆一點。
▲ 圖片來源:楊鳴濤
《清乾隆“金嵌珍珠天球儀”的天文學研究》
你看這珍珠的光芒加上球體自身的光亮,有沒有被這立體星河閃到了。古人的建模能力實在是太強了,簡直高質量地復刻了他們想象中的星空。
▲ 《國家寶藏·展演季》
金嵌珍珠天球儀不單單外觀華麗,球體里頭還藏著一些小機關。一旦到了特定時間點,它就會奏樂播報時間,稱得上是一個超頂配版本的鬧鐘。
此外,它還裝了發條。你可以想象一下,當給天球儀上了發條之后,它還會轉起來,流動的星河將近在眼前。
而且球上還標明了二十四節氣,也有代表著赤道圈、地平圈和子午圈的圓環。
所有的精巧設計,讓人浮想萬千,古人是不是想要把那時的所有天文發現都放在這顆球上。
▲ 《國家寶藏》
這個天球儀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從“上帝視角”看星星的體驗。看它的時候,我們如同置身穹頂之外。
我們不但能看到星星,仿佛還能看到站在星空之下仰望的人們。
從給星星取名,再到把它們畫下來,甚至是給滿天星河“3D建模”,在看星星這件事上,不夸張地說古人們是使盡了渾身解數,只為了離星星近一點,再近一點。
我們現在可以靠發達的科技技術探索星河,但古時候沒有高清望遠鏡,時不時又有天災人禍,甚至更早時連溫飽都是個問題,在那樣糟糕的條件下,為什么古人還愿意花這么多心思在看星星這件事上呢?
其實古人看星星不光是為了浪漫,更重要的是為了活著。
星象的變化跟天氣的變化是息息相關的。
平民百姓看星星,是因為它們會影響到自己什么時候要下地、什么時候要播種。
他們看星星更多是為了把握住自己吃飯的家伙什兒。
▲ (清)焦秉貞 《耕織圖》局部
同時古人相信“天人感應”的理念。
《周易》中有記載,天象可以預測人的吉兇禍福和事件的進展。就像我們上面所說的火星,“熒惑守心”,火星在心宿附近轉悠就是不太吉利的征兆。
為了趨利避害,在古代,人們看星星不僅琢磨出了占星術,宮廷里還專門設立“欽天監”這樣的職務,向皇帝傳遞“天意”,還會影響著皇帝的活動。
▲ 唐太宗與官員在外觀星 紀錄片《地圖傳奇》
據說,在清朝的時候,順治帝還在糾結要不要出去迎接遠道入京的達賴喇嘛。大學士洪承疇和陳之遴見前一天夜晚太白金星有異常,有流星進入紫微宮,特意提醒順治帝要關注天象的變化。皇帝一聽,決定還是不親自去接見達賴喇嘛了。
在星象變化的指示下,古人們掌握了農耕的最佳時機,得以解決溫飽問題,也繼續探索著更多全新的觀星方式。
星空之下,他們以各種浪漫的方式宣告:
我們不僅要活著,還要更好地活著。
小時候,每次一到中秋節,我們吃著月餅,看著星星月亮,總能想起“玉兔搗藥”、“嫦娥奔月”的傳說故事。
那是千年前古人們在看星空時留下的無垠浪漫想象。
▲ 紀錄片《飛吧 嫦娥》
而千年以后,“嫦娥工程”奔月,開啟了中國航天的探月征程。“鵲橋”是我國的中繼通信衛星,“北斗”成了衛星定位導航系統,“天宮”的出現,讓中國載人空間站從此擁有了姓名……
當那些想象照進了現實,古人的浪漫得以延續,書寫至今。
▲ 圖片來源網絡
我們想出了各種方式,想要看清那滿天繁星,但換個角度想想,我們追尋美好和探索未知的過程,其實都有這些星星們一路見證著。
我們與古人,就在這星河之下,即使相隔千年,仍感受到彼此心跳的火熱。
等一個天晴的夜晚,就一起出去看星星吧!
*參考資料:
《清乾隆“金嵌珍珠天球儀”的天文學研究》楊鳴濤
《仰望星空 追蹤日月星辰——從中國古代對空間的觀測與探索說起》倪偉波
《〈史記·天官書〉星象(續完)——天人合一的幻想基準》伊世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