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周總理去世,得知這一噩耗后,病情不穩(wěn)的毛主席病情更加嚴重了,到了夏天,他似有所感,但他心中尚有很多話還未說出口,還有很多掛念的人未曾見到,為此,他將因種種原因不能時常看望他的兩個女兒叫到身前。
此時起身已成難事,說話更是艱難的毛主席望著李敏,做出了一個圓圈的手勢,隨后靜靜地等待著她的回應(yīng)。
但李敏年幼時多年未能生活在毛主席身邊,從蘇聯(lián)回國后雖在毛主席身邊生活過一段時間,感情深厚,但在誕下第一個孩子后又離開了北京,此后多年鮮少有機會見到毛主席,因此兩人之間的默契已經(jīng)沒有之前那么高了。
李敏雖然竭力想搞清楚父親所作手勢的用意,但直到離去都未能獲得一點線索。等到她明白的時候,毛主席也已離開人世,他想得到的答案終究還是未能及時傳達到他的耳朵之中,為此李敏感到悲痛不已。
原來,賀子珍原名桂圓,毛主席做出的手勢應(yīng)該是問她關(guān)于賀子珍的情況。
賀子珍是一名出色的革命女戰(zhàn)士,因面容姣好,有“永新一枝花”之稱,受哥哥的影響,于大革命前后入黨,1927年跟隨哥哥到達了井岡山,和率領(lǐng)秋收起義部隊的毛主席相遇。
讀過毛主席作品,聽說過他英勇事跡的賀子珍對他一直敬仰不已,見面后更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毛主席也對眼前這個秀美清麗、落落大方的年輕姑娘印象不錯。
在井岡山期間,兩人住處相近,時不時就會遇到,不忙的時候兩人就會坐在一起聊聊天。
隨著了解的加深,毛主席發(fā)現(xiàn)賀子珍是一個貌美內(nèi)秀的女子,能力也十分出眾,后來,表現(xiàn)優(yōu)秀的賀子珍就被安排到了毛主席身邊,輔助他處理工作。
1928年,互生情愫的兩人結(jié)為夫妻,共同度過了十年婚姻,這段時間也是毛主席在政治時期最為艱辛的時刻,但不管遇到什么事情,賀子珍都一直伴隨在他的身邊,同甘共苦。
可隨著毛主席工作的不斷增加,他變得更為忙碌起來,關(guān)心賀子珍的時間自然就少了,但是經(jīng)歷過多次生產(chǎn)之痛、喪子之痛、負傷之痛的賀子珍此時正是需要丈夫體諒與關(guān)懷的時候。
失去及時交流機會的兩人產(chǎn)生了不少矛盾,后來年輕漂亮又開放的美國女記者的出現(xiàn)更是讓他們之間的矛盾上升到了一個新高度,性格剛烈的兩人未能及時解開這個誤會,這段原本被看好的紅色婚姻還是戛然而止。
1938年,賀子珍只身前往蘇聯(lián)養(yǎng)病和學(xué)習(xí),在此期間因為戰(zhàn)爭的影響,在接到從國內(nèi)被送往蘇聯(lián)的女兒李敏后,就與毛主席斷了聯(lián)系,期間經(jīng)歷過種種磨難。
好在賀子珍足夠堅強,通過努力將女兒平安養(yǎng)大,并在1947年回到祖國的懷抱,之后女兒李敏回到了毛主席的身邊,而她則繼續(xù)在東北的新崗位上為革命事業(yè)而努力。
建國后,她因身體原因離開了原有的工作崗位,前往上海接受治療,雖然她與毛主席再未聯(lián)系,但兩個人心中對彼此還是多有牽掛的。
但時機不對,兩人想見面也難,直到1959年,時隔多年的兩人才有機會共處一室,面對面地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聊一聊,之前兩人是因為誤會才分開,現(xiàn)在很多話說開了,他們的心結(jié)也就沒有了。
后來毛主席去世,身體欠佳的賀子珍一直希望能再見一見他的遺容,了卻自己的一樁心事。
直到1979年,她才得償所愿,在女兒女婿的幫助下,拖著沉重的病體來到了天安門廣場上的毛主席紀念堂,敬獻了花圈,和自己曾經(jīng)的愛人深情告別,其實她的心很痛,眼淚一直在眼眶中打轉(zhuǎn)。
但是醫(yī)生叮囑過她,病重的她已經(jīng)不能再有很大的情緒波動了,尤其是負面情緒,所以她只能默默地看著毛主席的畫像,看了好久好久……
其實原本賀子珍可以有多一次見到毛主席的機會,那就是在開國大典上,但彼時她思及往事,心中五味雜陳,為避免憂傷,她在新中國成立時沒有去北京,只是背上行囊,到新的崗位上就職,這對她來說,也是一個遺憾。
天不老,情難絕,她與毛主席之間的感情深厚令人動容,只可惜,生不逢時,若是在和平年代,說不定兩人就可以攜手共度余生,多些溫情,少些遺憾。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