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格特約作者 江東瑜
ChatGPT的問世,震撼全球。即便是“科技小白”,也能隱約意識到人類正在跨進新時代的大門,很多傳統觀念要重新定義。
重新定義“機器人”
2016年3月誕生的仿真機器人索菲亞,栩栩如生的表情、生動的肢體語言、吹彈可破的皮膚,讓人傾倒。2017年,沙特王國宣布接納索菲亞為正式公民,沙特對公民資格申請向來嚴格,此舉引起了廣泛討論。
索菲亞滿足了人類對“機器人”的傳統想象——很像人的機器,物理意義上的存在,看得見摸得著;生理意義上的相似,有手有腳。這是正統科幻作品的正統主角,曾經是人類對“機器人”的想象極限。
設計師稱,“索菲亞的目標就是像人類一樣擁有意識和創造力,以及其他技能。”
相比索菲亞,ChatGPT就不那么擬人,創造者OpenAI稱之為“聊天機器人”。很多報道、評論低調處理為“聊天工具”,有意無意地回避了ChatGPT 的“機器人”屬性。迄今為止,也沒有任何國家有意賦予ChatGPT公民身份。
然而,沒人可以否認,ChatGPT的智力表現遠超索菲亞,擁有接近人類的思維方式——索菲亞確實可以談笑風生,但是她并不能真正理解自然語言,更談不上模仿人的思維能力了。但是,很多人從內心深處依然不能接受“軟件機器人”的存在。畢竟傳統的工業時代給幾代人留下了深刻的銘印,不是短短數十年的信息技術能夠洗去的。
其實,“軟件機器人”并非想象的純粹虛擬。云端里的ChatGPT是機器,大量的服務器是它的機器肉身。但是,和索菲亞幾可亂真的仿真身體不同,ChatGPT的肉身不能引發人類的情感共鳴。但是,那些支持ChatGPT的科技設備,是頂尖制造業的產品,這與索菲亞并沒有什么不同。
“軟件機器人”與“物理機器人”的區別是“數字靈魂”占據了主導地位。傳統的物理機器人當然也要用到軟件,但軟件是為配合硬件性能而設計,硬件技術是主導性的。而ChatGPT 這樣的“軟件機器人”,軟件才是核心,被獨立創造出來,具備獨特的價值——以至于我們幾乎分不清ChatGPT和專業人士回答的差別了。
因此,某種程度上,“云端”的軟件機器人,反而在價值層面更接近人,“靈魂”的質量決定其價值,“肉身”只是“靈魂”的載體,為“靈魂”的需求服務。
ChatGPT重新定義了機器人,機器人不再被嚴格限定于擬人的機械工具,也包括人工制造的、脫離特定物理形態的智能工具。
因此,“制造”也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制造智能”將會是未來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重新定義“制造業”
人工智能的發展,將重塑制造業,并早有征兆。新能源車產業就是最近的例子。新能源車產業崛起后爭論不斷,其實純電和混合之爭、電氫之爭是這一新興產業的皮相,真正的科技內核是自動駕駛技術。
馬斯克深諳其中三昧,特斯拉的硬件供應是高度開放的,對“競爭對手”也來者不拒。但是,核心軟件的開發保持高度的自主性。為了保證“數字靈魂”的安全,甚至不惜與美國監管機構反復摩擦。這不是商業精英耍大牌的任性,而是對核心技術的高度敏感。
全自動生產線讓特斯拉生產效率極大提升,以往數千人才能完成的傳統生產線工作效率,如今特斯拉只需要幾十人即可完成
當自動駕駛技術成熟后,每一臺“新能源車”都將華麗升級為高度自動化的機器人。車還是那個車,但是產業邏輯變了。屆時所有的汽車制造廠商,都將成為自動駕駛技術平臺的代工廠。誰掌握了汽車的“數字靈魂”,誰將主宰整個汽車工業。
未來汽車工業的數字主導已經清晰可見,但在ChatGPT展現的強大潛力面前,那不過是滄海一粟。人工智能將會重塑整個制造工業體系。
未來的數字化工廠未必是物理機器人徹底代替人工的無人化,但一定是軟件機器人大顯身手的舞臺。正如流水線的推廣普及,并沒有完全替代人工,反而因為制造業的效率提高,吸納了更多勞動力。但是,流水線的標準化技術大幅降低了對熟練工的依賴,人力之爭讓位給了機器之爭。
人工智能毫無疑問會更廣泛、更深度地參與甚至接管產品設計、生產組管理、財務運營、市場銷售,帶來的改變將會遠超流水線技術應用。這意味著誰擁有更強大的人工智能,誰將獲得制造業的全面優勢。
這不是局部的數字化改造,而是數字技術主導的深度融合。此前所有制造業領域的數字化應用是分散,人工智能將是實現制造業全面提升的最后拼圖。隨著人工智能在制造業的應用,從設計到銷售的全流程,將會整合為超級大腦的高效統籌,實現效率的最大化。
人工智能時代的制造業,“智能制造”不再是問題,因為答案是“制造智能”。“制造智能”將是最重要、最基礎的制造業。
其實,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德國率先將方興未艾的軟件產業納入工業體系,明確定位為“軟件工業”,長期予以高度重視。“德國制造”的長盛不衰,正是得益于這一超前布局。
德國軟件工業不僅與制造業深度融合,而且已經成為制造業發展的重要主導力量。德國最大的工業軟件企業思愛普引領了德國“工業4.0”戰略,而德國制造業的老牌明星西門子同時還是全球工業軟件巨頭之一,為世界最大粒子加速器——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提供自動化系統與PVSS建造解決方案。
西門子是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項目中唯一的工業開發與贊助商
德國沒有科技的“軟硬之爭”,也沒有“服務業與制造業之爭”,因為一開始就沒有這樣的議題設置,只有“軟件工業”的明確定位。
時至今日,數字技術的工業制造業領域已經發揮了無可置疑的巨大作用,“軟件機器人”正在展示巨大的制造業應用潛力時,顯然不再有爭議的必要。制造智能是制造業,而且是最高端、最重要的制造業。
德國制造業收獲了最早的“數字紅利”,卻未能善始善終。PC時代的贏家,卻沒有贏得互聯網時代。ChatGPT并未誕生在德國,德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并未展現出與其強大工業能力相匹配的能力。
頗為諷刺的是,德國擁有全球上最大的非營利人工智能研究機構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非營利”確實很歐洲范。更為諷刺的是,DFKI的三大股東是谷歌、英特爾和微軟。
德國早早看到了數字技術的工業應用前景,卻忽視了互聯網時代更為廣闊的數字技術應用場景,“非營利”地錯失了平臺經濟的科技賦能。
重新定義“數字科技”
人工智能是互聯網大型平臺企業的孵化成果。OpenAI公司主要發起人都和美國大型平臺企業有深厚的淵源,在ChatGPT大出風頭前,最被看好的人工智能出自谷歌。其它美國互聯網平臺巨頭也都在人工智能領域各有絕活,比如2021年臉書在訓練AI新語言學習能力取得重大突破,亞馬遜的人工智能助手Alexa也有不俗的表現,等等。
很有意思的是,ChatGPT以及其他先進的人工智能至今仍屬于“盈利方式不明”的前沿科技。 這些大型平臺企業在這一技術上投入的巨大的資源,卻沒有短期的營利目標,驅動力從何而來? 答案是用戶的市場需求。
和象牙塔中不食煙火的非營利研究機構DFKI不同,平臺企業時時刻刻都在面對來自用戶的市場需求壓力。而且,龐大的用戶群體、扁平化的互聯網生態,平臺企業的市場需求壓力傳導效率遠遠高于傳統企業。一不小心就是千萬甚至上億用戶的即時反饋,哪家傳統企業有這樣的壓力?
無論平臺企業主營業務是什么,所有的用戶需求都需要科技解決的方案,這是平臺企業作為科技企業的市場定位所決定的。用戶都是來享受科技服務的,而不是“重溫經典科技”懷舊的。因此,追求更強大的算力、更高效的算法是所有大型平臺企業無法回避的科技目標。
人工智能就是在這樣的數字經濟背景下誕生的。無論能否實現短期內營利,算法和算力的追求都是平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大型平臺企業有發展人工智能的市場驅動力,還有實現人工智能的市場條件。平臺匯聚了海量的信息,是訓練人工智能必不可缺的條件。真實的需求、多元化的觀點、各行各業的專業知識等等,經平臺企業的技術轉換,以數字化的方式在虛擬空間投射下了最接近真實世界的鏡像。
再加上平臺企業有迅速配置資源的能力,不僅是自身擁有的雄厚資本,還有全球資本市場的豐富渠道,保障了人工智能昂貴的研發、應用與維護成本。
人工智能本質上是數字經濟的成果。傳統科研主要是實驗室向市場輸出成果,即“科研成果的市場轉化”維度,人工智能則是市場向實驗室傳遞動力的“按需訂制”。效率高下立判。
通過人工智能的發展軌跡,不難看出平臺企業在數字科技的研發事業中,分飾三角——市場真實需求轉化為科研驅動力的平臺,也是信息匯聚的平臺,同時還是高效配置資源的平臺。
即便是全球最大的非營利人工智能研究機構DFKI,也無法替代平臺企業三位一體的功能。長期高成本高風險的資源投入,DFKI或許還能勉強做到。但是,和市場的距離太遠,信息匯聚量不夠,是難以克服的短板。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的發展不是數字科技的終點,還會對平臺企業的科技創新提供持續動力。更龐大的計算量,會對硬件設施提出新的要求。比如谷歌在量子計算領域取得了巨大的進展,連深耕這一領域的老牌科技企業英特爾都被谷歌甩在了身后。至于云計算、大數據等數字技術,都是大型平臺企業的舞臺。數字經濟生態圈與數字技術已經融為一體。
ChatGPT的橫空出世,標志著重新定義數字科技。再也不能把數字科技和數字經濟割裂看待。數字科技的發展質量,取決于數字經濟的發展質量。沒有繁榮的數字經濟,就沒有實力雄厚的平臺企業,數字科技發展也無從談起。
賽格大道的第96篇文章
排版 余先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