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憶唐文藝】主編王憶唐轉自“精忠報國微平臺”
我的父親是一位很值得尊敬的人。多年以來,我總想為父親寫點什么以表敬意和懷念之情,但因種種原因未能成行。今天是父親逝世20周年的祭日,不由使我更加地思念父親;想起他一生曲折而艱辛的經歷和對我們傾心的教育,我熱淚橫流,感慨萬千。我不得不拿起筆來為他老人家寫點什么、做點什么以表對父親的養育之恩。
父親一九二四年生于湖南衡陽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在他童年的經歷中,放過牛、砍過柴、上山打過豬草;稍大時,挑過鹽巴、給地主家做過短工,跟著爺爺種地,艱難度日。在當時苦難深重的舊中國大背景下日子越來越難過,父親在家實在呆不下去了就和同村的一伙青年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從那時起直到離開這個世界就再也沒回過家鄉。
當時,父親加入的不是正規部隊,而是共產黨領導的地方游擊隊。直到一九四三年后被編入陳毅領導的新四軍。他跟隨部隊行軍打仗參加過多次戰斗,特別是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和解放上海戰役。父親在作戰中機智勇敢,殺敵無數,立下了赫赫戰功。上海解放后,父親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無產階級的先鋒戰士。不久,朝鮮戰爭打響了,父親所在的部隊響應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從上海又加入到赴朝作戰的志愿軍行列,成為一名國際主義戰士。當時,父親所在的連隊就是著名志愿軍英雄楊根思連,父親和他的戰友們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為抗擊美帝國主義的侵略而英勇作戰。在戰斗中他身上多處負傷仍堅持不下火線,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經受住了黨和人民的考驗。由于父親的英勇表現,獲得了部隊的表彰和獎勵。
朝鮮戰爭結束后,父親回國在上海養傷過程中光榮地出席了全國首屆戰斗英雄“群英會”,受到了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朱德總司令的親切接見。后來,父親留在上海做軍工工作。不久又和戰友們一起加入到支援大西北建設的隊伍中,來到了古城西安,投入到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父親先在*零三廠做軍務工作,后又調往地方,被安排在西安人民搪瓷廠擔任領導職務。他經常深入基層和工友們交朋友、談理想、樹雄心,深得工人愛戴。他嚴于律己,要求別人做到的他首先做到;他以雷鋒、王杰為榜樣,以廠為家,以工作為榮,以別人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由于在戰爭年代經常行軍打仗,他在部隊雖學了些文化,但總感文化欠缺影響工作效率;為此,他不斷鉆研業務,積極參加廠里的職工夜校學習,和工友們一起學習文化科學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管理能力,為進一步做好各項工作打下了基礎。
一段時間,父親主管廠里的對外接待工作。在這期間,留下了許多美好回憶。當時西安人民搪瓷廠是全國的“五十面旗幟”之一,是得到中央領導肯定的大企業、名牌企業;廠里的產品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央領導每到西安視察工作都免不了要到廠里來參觀。在文革前的幾年里,父親榮幸地接待過當時的國家主席劉少奇、及董必武、葉劍英、李先念、李富春、烏蘭夫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耳聆聽了他們的教誨,父親感到特別的溫暖。父親經常對我們說:“人生是美好的,但美好的人生永遠屬于不斷追求上進的人”。一段美好的時光度過沒多久,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大批判”“大字報”“大辯論”大串聯“席卷全國。領導干部是運動沖擊的主要對象,父親成了廠里首批被打倒的走資派;原因很簡單,在劉少奇視察廠里時和父親進行了個別談話而被人舉報。
在那個動亂的年代,我正在上小學。由于全國上下各個領域都在鬧革命、批判封資修,揪斗走資派,;造反派和保皇派展開了激烈的奪權斗爭,老干部一批批被打倒,企業一個個被迫停產,工人有班上不成,學校也被迫停了課。在父親的一生中,他認為這個時期是最黑暗的歲月;在戰火的洗禮中和日本鬼子、反動派、美國鬼子面對面的肉搏中都沒皺過眉頭,沒有倒下去,而在這場運動中他被徹底地摧垮了。造反派每天讓父親戴著高帽子游街、參加各種場合的批斗會,讓父親交代所謂的問題,挨打、受罵、遭唾、進行精神折磨。后來家也被抄封了,父親從此也不知去向,我也無家可歸了;白天流浪街頭,好心的同學有時送點吃的,晚上睡在樓梯下面。后來,好心的陳培春師傅實在看不下去便收留了我;我在陳師傅家度過了漫長的三個月(當時母親帶著弟妹們住在國棉四廠,又沒有通訊辦法,對這邊發生的事情無法知道,我是隨著父親住在這邊的),后來的形勢發生了些變化,父親從西北局被關押的地方放回來,參加了廠里的工宣隊,我又和父親在一起了。
一九六九年,黨的九次代表大會召開后全國形勢有所好轉,舉國上下都在實行革命的大聯合;各地、各級陸續成立了革委會來領導革命和上產。父親回廠沒多久便被派往南泥灣五七干校學習。學習期滿后又被調往西安躍進橡膠廠擔任革委會主任,黨委副書記。由于父親工作的調動,我們從此離開了搪瓷廠家屬院,我和父親也回到了母親身邊和弟妹們團聚在一起,我也開始在國棉四廠中學上學了。在后來的日子里,父親跟我們在一起渡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祥和的時光。由于他在北郊工作,每天仍是早出晚歸、兢兢業業地工作。他經常對我們說:“文化大革命耽誤了許多寶貴的時間,影響了好多的工作,我們要更加努力地工作,把損失的時間奪回來”。他還說:“一個領導干部要正確的對待群眾運動,要接受群眾的批評和意見,要自覺地做好工作,讓黨放心,讓群眾滿意”。他經常教導我們:要好好學習文化科學知識,掌握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做一名有理想、有志向的青年人。
在父親身上,我看到了一名共產黨員的高貴品質,他總是為別人著想而很少考慮自己;盡管家里經濟條件還不錯,但他一件外套一穿就是好幾年舍不得換件新的。父親在西安工作期間,老家的親戚都知道他在西安當官,不時有人來找他訴苦,要錢,有時一住就是好幾天,給家里帶來許多不便,不免使日子過得有些緊巴,父親總是耐心地對我們說:“家鄉農村生活條件差,日子很艱難,再怎么我們這里要比老家好過些,能幫的我們就幫一把”。
父親恢復工作后,身體大不如以前了;由于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對他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工作中常出現吐血、暈倒等癥狀。為了照顧父親,組織上安排父親到離家較近的西安膠管廠擔任革委會主任、黨委書記;后來退居二線擔任西安市化工局顧問。父親的人生最后十年是在紡織城渡過的。由于多年受父親的影響,我在中學畢業前夕響應黨的號召報名支援農村建設,參加了西安赴延安務農小分隊。父親對我的這一舉動非常支持,他說:“年輕人就應該不斷地經風雨、見世面,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鍛煉”。就這樣,我在陜北這塊紅色土地上和我的知青戰友們渡過了五年激情燃燒的歲月。
一九八零年我回到西安,被分配到父親曾經工作、生活過的西安人民搪瓷廠工作。又回到了父親身邊。我每天下班回來給他講廠里的工作、社會上的見聞,每當這時父親總是聽得津津有味。我知道,父親是多么想與我們交流啊!可是他已被病魔緾身,解脫不了了,他是多想振作起來,康復起來,但是已經不可能了。在我的記憶中,父親的最后十年身體一直不好,幾乎有一半的時間是在醫院渡過的,每年冬天更是難熬。那個時候家里條件還是不太好,弟妹們剛剛走上工作崗位根本抽不出多少時間在家陪父親;一年中全家人在一起吃上幾次團圓飯的機會都很少,和父親的交流就更少了。可我知道,父親是多么渴望與我們交流,了解我們的工作學習情況。每每和父親在一起時,他總是叮囑我們要做好本職工作,關心國家大事,力求上進;因此,在父親有病期間,我和弟妹們從未請假離開崗位看望父親。
一九九二年元旦剛過,天還下著小雪。我和愛人到醫院看望父親。我感覺到父親當時精神挺好,臉上浮現了幾年來少有的微笑;他既想聽我講廠里的事又似乎想對我說起什么,不時地拉著我的手不愿松開,而我當時看到父親好轉只顧高興并未在意父親的舉動。我只是想春節快到了,冬天即將過去,天氣會暖和起來。父親的病也會好起來,不久就可以出院回家了。其實當時的情況就是人們常說“回光反照”罷了。父親已是多病在身,心臟病,肺氣腫,氣管炎等無情地折磨著他,已經多次病危;但我還是堅信父親的病會好的,身體會康復的。最終,父親還是帶著病痛,帶著各種遺憾在春節前離開了我們,離開了這個世界。應該說,在父親生命即將結束的最后時機,由于我的疏忽,父親的異常舉動沒有引起我的注意,不知道父親在彌留之際想要給我交代些什么,成了我終生的遺憾。
父親就這樣和我們和這個世界永別了,他以堅實的腳步走完了人生的道路。在父親的追悼會上,上級領導對父親的一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為他光明磊落,忘我工作,顧全大局,關懷群眾、團結同志,為黨的事業、為社會主義建設一生無私奉獻的人格精神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給父親的人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父親的骨灰最終定格在興慶公園,這是父親生前所愿。敬愛的父親,安息吧!在您離世20周年之際兒子沿著您人生的足跡書以此文,以表懷念之情。
2012年春
作者簡介:羅建新,18歲赴陜北插隊,在洛川務農的五年中先后擔任過民兵連指導員,大隊黨支部負責人,生產隊長,公社理論輔導團團長,之后調往縣委宣傳部負責理論輔導縣委黨校的培訓工作。曾參加過全國知青文藝座談會,回西安后先后在企業新聞教育、中學老師等方面的工作。現為中國科協《科學中國人》駐陜辦事處副主任,長安柳青文學研究會秘書長,《長安》文學雜志社社長。在農村曾寫下誓言:“扎根農村干革命,廣闊天地煉紅心,笑撒熱血染全球,火紅的青春獻人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