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藝術可被分為嚴肅/純粹藝術和流行/應用藝術兩類 。
嚴肅/純粹藝術以作者為中心,作者用其認為合適的形式表達作者想表達的內容;
流行/應用藝術以受眾為中心,作者用受眾能接受的形式表達受眾想接受的內容。
嚴肅藝術的價值不止于記錄(畫得像)、知識(傳媒和符號)、娛樂(審美舒適),它的形式和內容都可以提供價值。
即使是嚴肅藝術,藝術家的表達和觀眾的品味可以碰巧或刻意一致。反之亦然。
以村上隆為例,他是一個好的嚴肅藝術家,但不代表像他那樣做的當代藝術家就是不好的。村上隆自己親力親為自賣自夸,因為他的嚴肅藝術作品旨在實踐他的藝術理念“superflat”——壓平藝術中“高”和“低”的差距。
村上隆,727-272
但并不是每個藝術家都像他那樣深入淺出,即使有策展人和藝評家去代勞,也未必能完全理解作品的構成和深意。
剖析當代藝術并不容易。而且,即使剖析和解題成功,觀眾在欣賞和思考中尋找自我和獲得自由的快樂便失去了大半。我認為這是當代藝術對于一般人來說的最大價值。
硬去剖析是有困難的,因為純粹藝術以作者而不是受眾為中心。不過,作者和受眾之間的鴻溝并不是不可彌補的。
受眾方面的不可能也不是絕對的,因為很多純粹藝術愛好者,不僅包括受過專業訓練的業內人士,還包括那些可以忽略內容而只被形式感動的人。對形式的接受度也可以不止于和美。
因此,“我看不懂可是我大為震撼”是可能的。
還是寫長了,放Georg Herold的雕塑出來happy一下
對當代藝術欣賞的需求,就像對食物一樣:滿足基本溫飽後,對味道的要求就不止於甜膩和肥美。
從溫飽到巨富的過程中,觀眾的品味未必一定和所在階層和所受藝術教育掛鉤。人的主觀能動性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於是,天生有更大膽更外向和包容的人,也就有天生更能接受豐富審美的人——指的是看不懂也可以覺得感動。
這裡說的教育,不僅指藝術專業或藝術欣賞,也指在一般的教育和社會風氣上,更鼓勵獨立思考、開放性思維和對多樣性的接受。
正是因為嚴肅/純粹藝術不是圍繞觀眾喜歡的形式和內容來創作,所以應該由受眾去更努力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和體驗。
舉個例子,當我去看一個作品眾多的展覽時,我的感性會讓我先找到一件或以上最有感覺的作品,我會問自己為什麼,會看得更仔細然後就越有感覺。接下來會發現其他作品是也很有趣還是很無趣,產生更多nbcs的自嗨。
昨天去看的展最終日:橫尾龍彥,《黙示録 ゴグとマゴグ》1977年
但如果觀眾一定要在自己的舒適區和自己能理解的立場去看作品,認為藝術是跟他對立的存在,那欣賞就很難成立。
要真正欣賞當代藝術,觀眾需要放下偏見和成見,摒棄一些未必與作品相關的俗世背景——例如作品的價格、作品跟自己有沒有實際利益關係等,僅僅將自己置身於藝術作品的世界中。
就像有的人認為理解他者和異文化是一件有趣的、無需功利的事。
但是,當代藝術因為是當代,其文脈和體驗也可以更為共通,其表達與我們作為當代人本身更為接近。它給我們帶來的與其是大眾的、人有我有的共通價值,倒不如說是對小眾的發現、理解和認同。
下面是不評論可以不看的後記:
以前互聯網的觀眾較少,但仿佛更能欣賞藝術,因為更多人會主動去查詢和探究,而不是說“我不懂,你得給我解釋清楚,否則就是裝逼”。
我一直沒有更改過我的知乎個人介紹:“社恐,友善度又不能帶來西班牙火腿”。
我雖然不是藝術家,但我提供的免費內容與藝術家的創作方式相似,一直只寫自己感興趣的、其他人沒寫過或我認為寫得不夠的內容。我不知不覺間寫了很多站在讀者角度的科普,只是因為這樣寫偶爾能獲得有趣的互動。
但請不要對免費內容期望過高(當然,我可以提供私貨,因為這是我的回答,藝術家就是帶私貨的嘛)。
如果需要更優質、中立、適合的內容用于出版、教育或商務合作,請隨時與我聯系。
↓門的另一邊#5:若你喜歡怪人,其實佢很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