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老年人多見,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左右,40歲以下起病的較為少見。其臨床表現主要有: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和姿勢步態障礙,同時患者可伴有抑郁、便秘和睡眠障礙等非運動癥狀。該病的發病率在逐漸上升,由于起病隱匿,多數患者就診時已為中、晚期階段。
早發型帕金森病定義為發病年齡小于40歲(也有研究以小于50歲為界),屬于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其中青年型帕金森病發病年齡在21歲~40歲,青少年型帕金森病發病年齡在20歲以下。患者多有家族史,主要表現為運動癥狀、姿勢平衡障礙、情緒障礙等。早發型帕金森病較少見,占5%~10%,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病情進展緩慢,易出現運動并發癥,晚期喪失工作能力及致殘。
特發性震顫是最常見的運動障礙性疾病,主要為手部、頭部及身體其他部位的姿位性和運動性震顫。該病的震顫,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緊張、疲勞、饑餓時加重,多數病例在飲酒后暫時消失,次日加重,這也是特發性震顫的臨床特征。
特發性震顫和帕金森病均是兩種常見的運動障礙性疾病。近來有研究發現部分特發性震顫可隨著疾病進展,逐漸出現運動遲緩、僵直、靜止性震顫等類似帕金森病樣癥狀。與健康人群相比,這類特發性震顫患者未來患帕金森病概率提高了4.27倍。30%特發性震顫患者可表現出靜止性震顫,并且這類患者具有廣泛的震顫分布、嚴重的震顫癥狀、較長的病程等特點。
案例一
患者張某,男性,49歲,電焊工人,于2021年2月6日以進行性頭手及肢體震顫15年,嗅覺減退6年為主訴就診。
發病經過:患者于15年前逐漸出現頭部及右手震顫,緊張及勞累后明顯,由于未影響工作和生活,未予治療。近年來,患者癥狀逐漸加重,除頭部及雙手震顫外,雙下肢也出現震顫,同時嗅覺功能也出現了障礙,伴心煩失眠,視力減退,腰背酸脹疼痛,夜晚小便次數增多,日常生活基本自理,多年來曾多次就診于多家大型醫院,按特發性震顫,帕金森綜合征,帕金森病進行治療,由于服用美多芭及森福羅等藥物出現胃腸道不適,便自行停藥。此后,患者又在其他中醫院進行治療,服用中藥,但療效一般,病情仍在加重,現已影響正常生活及工作。患者來診時可見其慢性病容,精神一般,面容呆板,反應遲鈍,行走時頭部前傾,雙上肢擺動幅度減小,雙上肢肌張力增高,舌質暗紫,苔白膩,脈弦細。
案例特點:筆者了解病情后發現,該患者年齡為49歲,但患病已有15年余,屬帕金森病中晚期,癥狀初始表現為特發性震顫,研究表明,部分特發性震顫患者會逐漸發展為帕金森病,該患者6年前出現嗅覺減退,已表明疾病進展為帕金森病,其雖服用美多芭等藥物,但由于出現胃腸道不適,未在醫生指導下停藥或換藥,其自行停藥導致癥狀加重,加之患者既往20余歲時有大量抽煙及飲酒史,從而導致疾病加速進展。
療愈經歷:筆者認為,顫證病在筋脈,與肝腎密切相關。該患者屬帕金森病中晚期,追問病史,自述年輕時有大量飲酒史,嗜食肥甘厚味,致使脾胃漸損,脾胃運化功能損害,導致肝腎氣血陰精虧虛,不能濡養筋脈,筋脈失養,導致疾病逐漸加重。加之此年齡階段肝血不足,腎精失養,五臟虧損,陰不制陽,陽亢風動,故見該病。辨病屬顫證,證屬肝腎陰虛,虛風內動,采用滋水涵木法,予知柏地黃湯加減。
方藥:知母、黃柏、熟地黃、澤瀉、牡丹皮、茯苓、酒萸肉、山藥、炙甘草、桑螵蛸、鹽益智仁、天麻、煅珍珠母、炒僵蠶、鉤藤。
方用熟地黃,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為君藥;酒萸肉補養肝腎,并能澀精;山藥補益脾陰,亦能固精,共為臣藥。三藥相配,滋養肝脾腎,稱為“三補”。但熟地黃的用量是酒萸肉與山藥兩味之和,故以補腎陰為主,補其不足以治本。配伍澤瀉利濕泄濁,并防熟地黃之滋膩戀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溫澀;茯苓淡滲脾濕,并助山藥之健運。三藥為“三瀉”,滲濕濁,清虛熱,平其偏勝以治標,均為佐藥。六味合用,三補三瀉,其中補藥用量重于瀉藥,是以補為主;肝脾腎三陰并補,以補腎陰為主,這是本方的配伍特點。再加知母、黃柏清瀉相火;加桑螵蛸、鹽益智仁固精縮尿,補腎助陽;加天麻、鉤藤平肝風、止肢搖;加煅珍珠母重鎮安神,平肝潛陽;加炒僵蠶祛風解痙。全方共奏滋補肝腎,明目熄風之功。除中藥外,筆者還予以小劑量美多芭同時服用,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患者服用上藥10劑后,夜尿次數明顯較少,守上方再進14劑,癥狀明顯好轉。后又根據患者癥狀,辨證施治,用藥2月后癥狀基本得以控制。
案例二
患者劉某,女性,47歲,中學教師,以肢體震顫、動作遲緩,病情不斷加重,伴心煩失眠7年余為主訴就診。
發病經過:患者7年前出現右手震顫,因沒影響到日常的生活及工作,未予重視和治療。近年來,患者不僅右下肢及左側肢體出現震顫,還逐漸出現行動遲緩、動作緩慢,肢體僵硬,翻身困難,影響穿衣吃飯等,工作已無法勝任。此外,患者還伴有心煩失眠,曾先后就診于各地多家醫院,按帕金森綜合征合并焦慮抑郁癥治療,給予度洛西汀、丁螺環酮、阿普唑侖片、右佐匹克隆片等藥物,由于療效不明顯便自行停藥。近兩年來,上述癥狀出現了進行性加重,伴入睡困難,情緒不穩,急躁易怒,頭暈昏沉,二目干澀,耳鳴如蟬,時有面部潮熱汗出等,故到筆者所在處尋求治療。
既往治療:曾先后在多家醫院進行診療,予以抗焦慮等藥物,但由于癥狀改善不明顯,患者常自行停藥,使癥狀呈進行性加重。
案例特點:該患者發病時為40多歲,屬青年型帕金森病,由于合并焦慮抑郁,加之服藥不規律,疾病逐漸加重。來診時可見該患者慢性病容,精神萎靡,面容呆板,雙上肢擺動幅度小,雙上肢平舉可見震顫,肌張力增高,舌質暗紅,苔白膩,脈弦細。
療愈經歷:筆者認為,肝具有暢達氣機、推動精血津液的運行輸布、臟腑氣機運行等功能,對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等功能活動有序進行起至關重要的調節作用。腎乃先天之本,內藏先天之精,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人至中年,肝腎漸損,精氣漸虧,精氣暗耗,肝腎陰虛,陰不制陽,風氣內動,發為本病。該患者青年發病,稟賦不足,腎精虛損,加之情志失調,郁怒憂思太過,臟腑氣機失于條暢,故見顫證合并焦慮抑郁。治療當補益肝腎治其本,調達肝郁治其標。
方藥:熟地黃、山藥、酒萸肉、牡丹皮、澤瀉、茯苓、炙甘草、大黃、郁金、香附、制遠志、石菖蒲、煅珍珠母、牡蠣、天麻。
該方為六味地黃湯加減,在原方基礎上,加知母、黃柏清瀉相火;加大黃后下,通利大便,腑實得通,情緒亦會有所改善;再加香附、郁金等疏肝解郁之品,條達情志;加制遠志、石菖蒲安神益智、開竅豁痰;加珍珠母、牡蠣重鎮安神,改善睡眠;加天麻平息肝風,止顫治搖;加浮小麥除虛熱,止汗;加醋鱉甲滋陰潛陽息風。全方以補益肝腎為主,運用“滋水涵木法”滋補腎陰以養肝體,肝腎同治,標本兼治。并在中藥的基礎上,應用舒肝解郁膠囊、米氮平片疏肝解郁,調暢情志,加用美多芭、森福羅補充多巴胺、激動多巴胺受體,并叮囑患者要規律服藥,切勿自行停藥。該患者中西醫聯合治療半個月后癥狀明顯好轉,后又用藥治療2個月余,目前病情穩定,情緒亦得以改善。(作者為全國名老中醫)
內容來源:醫藥衛生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