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拍下一張照片時,你更想要“好看”還是“真實”?
也許四五年前,大家都會選擇好看,加濾鏡,加特效,琢磨構圖和技巧,讓照片更加有看頭。
但到了今天,在“原相機拍照”的流行下,我相信很多人都開始選擇真實,還原每張人臉上的輕微瑕疵,還原每個場景中的色調和模樣,不再手動加工,讓鏡頭定格最原始也最自然的剎那。
而今天要介紹的這位法國攝影師、電影導演雷蒙·德巴東(Raymond Depardon) ,不僅拿過普利策新聞獎,還有包括攝影藝術的至高榮譽“法國國家攝影大獎”在內的各大獎項,他出入戰地拍攝的一系列照片,也許你無意中留下過印象。
他還有一個獨特之處在于,他幾乎從一而終地選擇了真實,并把這種真實反映在他的作品里。
▲ 雷蒙·德巴東
?雷蒙·德巴東/瑪格南圖片社
雷蒙·德巴東是法國攝影大師,他出生在法國索恩河畔維勒弗朗什,父母是索恩河谷的農民。
雖然家里擁有占地四十多公頃的農場,但雷蒙·德巴東并未按照約定俗成的道路,繼承農場,接父母的班。
他早早意識到自己的個性是孤獨的、天馬行空的,更喜歡待在閣樓而不是田野。
▲ 布雷斯平原,1984年。
? 雷蒙·德巴東/瑪格南圖片社
12歲那年,通過哥哥的膠片相機,雷蒙·德巴東看見了不同的世界,他第一次將“攝影師”作為自己的夢想,而這片從小待著的加雷農場,就是他的出發地,也對他的攝影道路,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所以后來,DATAR (法國國土整治和區域發展部) 邀請雷蒙·德巴東以20世紀80年代法國及其變革為主題,拍攝一組照片時,他回到了加雷農場。
當時正逢巴黎-里昂高速公路在建設規劃,雷蒙·德巴東家里的農場土地被征收,父親因此感到痛苦,為了記錄環境的變革,也為了向父親致敬,雷蒙·德巴東用迪爾多夫8x10英寸大畫幅相機,拍下了加雷農場的許多細節。
▲《加雷農場》系列,1984年。
? 雷蒙·德巴東/ 瑪格南圖片社
農場的谷倉、灰色石頭地面、他和哥哥小時候的照片……這次,雷蒙·德巴東沒用一貫的黑白攝影,在看到哥哥停在院子里的紅色拖拉機后,他想,用黑白去拍,是無法還原這種紅色的生命力和現代化的。
于是就有了我們看到的,帶有淡淡復古氣息的暖色調畫面,讓人回想起童年時院子里搖搖晃晃的躺椅和午后恰到好處的陽光。
雷蒙·德巴東的《加雷農場》目的并不在懷舊,卻剛好撥動了許多觀眾懷舊的那根弦,他們與這片素不相識的農場有了共鳴。
其實,在重返兒時農場拍攝之前,雷蒙·德巴東還經歷了很多。
60年代,他加入達爾馬 (Dalmas) 圖片社,成為一位攝影記者,后來又和朋友一起創立了伽馬 (Gamma) 圖片社。
在當戰地記者的這段時間里,雷蒙·德巴東的足跡遍及全球。
他深入撒哈拉沙漠,捕捉到了當地人樸素真摯的笑容;在越南西貢拍下一對平凡的,走在街頭的情侶;又在乍得,拍下了一系列紀實相片,這些作品初看并不是很具有沖擊性,但黑白攝影為照片加上了粗獷嚴酷的美感,也是乍得的這組相片,讓雷蒙·德巴東獲得了普利策新聞獎。
也許從這個時候開始,雷蒙·德巴東已經在往那種簡潔、質樸的影像風格靠攏。
80年代,他在紐約接觸到了美國新紀實主義攝影流派,又了解了攝影家沃克·伊文思。
紀實主義,顧名思義,記錄現實,讓圖像先行。
而沃克·伊文思的主張是“影像已經在那里”,對他來說,攝影師就是個傳送帶,還原最真實的影像就足夠了。
雷蒙·德巴東受到這些主張的啟發,把自己從記者的殼里脫離出來,拍攝中心逐漸轉向那些不被正視的平凡生活。
1986年,雷蒙·德巴東與克勞迪娜·努加雷——這個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女人之一結婚。克勞迪娜·努加雷不僅是他的伴侶,也是他絕佳的工作搭檔,在《家庭》系列攝影作品里,更是雷蒙·德巴東的拍攝對象之一。
在《家庭》這組照片中,記錄下的是再普通不過的生活,孩子們在谷倉中玩耍躲藏,妻子帶著兒子行走在鄉野小路。
雷蒙·德巴東隱身在攝像機后,并不強調自己父親或丈夫的身份,而只是保持合適的距離,將生活的一幕幕定格,同時試圖在黑白照中體現恰當的光感。
▲ 克洛迪娜·努加雷、艾米利-康坦
和夏爾-安托萬·德巴東 在阿帕努斯鄉間的路上,
法國阿韋龍省,1989年。
? 雷蒙·德巴東/瑪格南圖片社
他沒有追求前輩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推崇的“決定性瞬間”,也就是那種充滿爆發力的時刻,而是選擇了記錄生活中的“微弱時刻”,在法語里也叫“死間” (Temps Mort) ,在什么事也沒發生的時候拍下一張照片。
包括在電影中,他也是這么做的,你沒看錯,雷蒙·德巴東還是個雙棲藝術家,既是攝影師,也是電影導演。
他拍攝的紀錄片曾獲得凱撒獎最佳短片紀錄片獎、戛納電影節競賽單元提名等一系列榮譽。
在這些成就里,克勞迪娜·努加雷功不可沒。
她是一位音效師,對聲音的把控十分精細,甚至能做到只聽聲音,就能給出對設備的建議這種程度。
也是她在過去數十年中,和雷蒙·德巴東共同前進,一個負責影像,一個負責聲音,到后來已經是不需要交流,一個眼神也能明白彼此意圖的默契存在。
他們始終聚焦于農村這一主題,不斷深耕,不斷探索。
▲ 維拉萊,蓬德蒙維爾,法國洛澤爾省,1993年。
? 雷蒙·德巴東/瑪格南圖片社
說到法國,你會想起什么呢?
埃菲爾鐵塔、凱旋門、盧浮宮、巴黎圣母院……巴黎的著名景點構成了所有人對法國的印象。
海明威說,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但也許,我們也該看看盛宴的“背面”。
雷蒙·德巴東的《法國》系列作品中,就展示了那片相對平凡的“背面”。
6年時間里,雷蒙·德巴東開著他的野營車,穿梭在法國市中心和市郊的中心地帶,這片城鄉過渡的空間,往往被人們忽略。
▲ 科梅爾西,法國默茲省,2004年。
? 雷蒙·德巴東/瑪格南圖片社
他幾乎不拍人,只直觀地體現畫面——比如一家人不太多的老香煙店,人們經過,駐足,買包煙,也許順手再買一張彩票,埋下一個小小的期盼,然后出發前往下一個目的地。
沒有人,但又好像處處是人。
與照片并行的是本次片段展映的電影作品《法國日記》,用動態的方式講述雷蒙·德巴東這6年多的旅行日記。
如果說《法國》系列是拍攝農村場景,那《鄉村》和《農民的土地》就是聚焦在當代農民的生活上。
“在這些荒涼土地上堅持勞作生活的男男女女都是智者、哲人、英雄,他們早已預見了必將到來的衰退。這種政治和意識形態上的沖擊是我拍攝的動力。” ——雷蒙·德巴東
在這種衰退進行時,他們又抱持著怎樣的心理變化呢?
雷蒙·德巴東想把這個變化拍出來,于是有了《農民的土地》。
肖像和風景交替出現,神色肅穆或和藹的農民形象出現在畫面中,他們時而沉思,時而拄著拐杖行走在牛群中。
▲ 雷蒙·普利瓦,維拉萊,法國洛澤爾省,2007年。
? 雷蒙·德巴東/瑪格南圖片社
依然不是什么閃耀瞬間的記錄,但卻發人深省,將目光投向現實,思考起農村生活面臨的動蕩。
去過世界上無數地方,拍過各式各樣的人之后,雷蒙·德巴東回到法國這片土地,孜孜不倦地用鏡頭展示著這個他持續跟蹤了近30年的沒落山區。
這些影像最后匯聚成了今天這場藝術展——“現代生活”。
這是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攜手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推出的雷蒙·德巴東在中國的首次個展。
如果你了解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就會知道,這個私立文化機構近40年來,都在用展覽、對談的方式去挖掘偉大的當代藝術家,給他們展示才華的空間。
從創立到現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舉辦了150多場主題展和藝術家個展,2018年落腳上海后,也舉辦了“陌生風景”、“樹,樹”等展覽。
▲ 左右滑動查看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過往展覽
在這次的“現代生活”之前,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與雷蒙·德巴東已經有30多年的合作了,他們無疑更熟知如何放大雷蒙·德巴東的影像體驗,近百部攝影作品和三部電影,以開放式的觀展動線,鮮活地展示法國鄉村景觀。
▲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展覽現場
與展覽同名的電影《現代生活》將在展廳中完整放映,這是雷蒙·德巴東與克勞迪娜·努加雷《農場剪影》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前兩部分別是《靠近》和《日常》,片名就說盡了他們與農民相處的整個經過。
先是慢慢打破那層不信任,讓他們卸下心防,愿意開口吐露心聲,接著記錄一些瑣碎的日常,向這片瀕臨消失的土地致敬。
第三部《現代生活》是總結,也是精華。
雷蒙·德巴東與克勞迪娜·努加雷回到前兩部的農民家庭,也結識一些新的家庭。
令人難過的是,在《靠近》中出現過的人,到了《現代生活》中已經明顯蒼老,甚至有的已不在人世。時間流逝之下,人和土地同樣留不住。
此外,展覽現場還會播放另一部電影《聽他們說》的節選片段,匯集那些即將消失的聲音,用這些聲音去表達對故鄉的感受。
也許,作為外國觀眾的我們,聽了也能產生共鳴。畢竟,中國廣闊的土地上,散落著各種各樣的方言,但隨著時代變化,有些方言正在式微,有些方言已經消失。
聽完他們說,可能你也會有話想說。
雷蒙·德巴東來過中國很多地方,還曾經在北京拍下一系列照片。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這張1985年在老北京火車站候車樓拍下的黑白照。
人來人往,過客匆匆,他沒有太講究構圖,也沒抓著哪個人拍什么特寫,而只是隨手按下快門,定格了38年前的某個瞬間,現在的北京車站早不是那幅樣子。
但這也許正是雷蒙·德巴東的作品想傳達的心境: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唯有那一瞬間的真實,能永遠留存。
▲《北京,車站》,1985年。
?雷蒙·德巴東/瑪格南圖片社
*文中圖片素材均由卡地亞Cartier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