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正在努力裝機并試探性開機的瓦改改好了。
以前我一直覺得“3000預算進卡吧,加錢加到九萬八”只是一個梗,一句玩笑話,直到我因為一張顯卡換整機的時候,才知道這都是真的!
起因我就不展開說了,大致就是:朋友給了我一張卡(他口中的亮機卡),然后家里之前的品牌機是完全不支持換這張卡的,主板接口老、電源功率不夠、機箱尺寸太小等等原因導致我幾乎需要重新換一臺,所以,心一橫,干脆就重新配一臺!
一、裝機成品
在主題方面,我并不是RGB愛好者,所以一開始是想做無光的,結果發現真的太難了,也許這才是現階段裝機“現狀”:好的無光比RGB更難。所以,裝著裝著我就裝成了大家看到的“輕RGB”主題,最終效果打個7分吧。
這次裝機先確定的是機箱,為了裝機方便、散熱好,我選擇了一款全塔機箱:安鈦克Performance1初星(以下簡稱安鈦克P1)。這是一款黑色系的機箱,兩側用黑茶玻璃做了側透處理,有燈光但是又比較低調(這也是我第一眼看到這個機箱想裝無光的原因)。
從側面可以看到,這款機箱的內部空間真的很大,顯卡距離底部的空間還有約100mm,而且前部風扇和顯卡之間放下一個手辦都綽綽有余。
目前的光主要來自頂部3把風扇、2條內存以及顯卡,這當然不應該是終點,之后我會考慮把風冷的風扇換成ARGB風扇或者直接把風冷換成360水冷,再把機箱前部和后部的4把風扇換成ARGB風扇,這樣整體效果會更加“豐滿”一些。
試過彩虹光和單色光,我目前更喜歡單色多一些,特別是黑色配金色,效果真的挺好看的。(我目前單色光的RGB值為R:255 G:125 B:0,有需要的自取)
二、配置介紹
這次裝機用到的所有配件均為自購(除了2060S),按照慣例大致介紹下。
CPU:intel i5-13600kF
顯卡:七彩虹火神RTX 2060S 8G
主板:微星Z790-A WiFi DDR5
內存:威剛XPG龍耀 DDR5 16G×2 C32
硬盤:朗科NV7000 2TB×2
電源:骨伽 GEX X2 850W
散熱器:喬思伯 HX6240塔式風冷散熱
機箱:安鈦克 Performance1 初星全塔機箱
i5-13600kF:真13代i5
問了很多朋友,大家一致認為目前13代CPU里最值得購買的就是13600KF,同為13代i5,不帶K的依然是12代的Adler-Lake架構,而非13代的Raptor Lake,缺少了架構優勢。
13600KF核心數為6P+8E,對比13400F和13490F,不僅核心數更多,而且頻率也更高,L2/L3緩存性能也更好,并且有實測表示,它的游戲性能甚至和13700K/13900K都在一個水平。因為我肯定是要上獨顯的,所以并沒有算則13600K,剩下來的錢買散熱就夠了。
散片相比盒裝要便宜100元,但是考慮到“非人”體質,還是不去碰雷了。
七彩虹火神RTX 2060S 8G
低價從朋友那兒收來的,經歷過30系和40系,叫它一聲“亮機卡”其實并不為過。七彩虹火神RTX 2060S 8G采用了三風扇設計,卡長約為336mm,不算短,但是畢竟安鈦克P1是全塔,放下它還是綽綽有余的。
上機照一張。
微星Z790-A WiFi DDR5
其實原來計劃買ROG的B760主板,但是因為CPU上13600KF,所以主板最終還是選擇了可超頻的Z790系主板。
微星Z790-A WiFi DDR5是微星定位比較平民的主板(指在Z790主板中),在它的下面還有一款Z790-P,但是由于這款主板著實有些乞,所以還是稍微添了一些上了Z790-A。內存版本選擇了DDR5,畢竟現在DDR5內存價格也下來了,我這次購買的威剛16G×2也才800多,買新不買舊吧。
參數方面,微星Z790-A WiFi DDR5支持12/13代LGA1700真腳處理器;支持最多4條DDR5內存,最高容量192GB,最高7200+(XMP 3.0 OC)MHz。
采用16+1+1項80A供電,雙8Pin規格,支持核心加速引擎和內存加速引擎。散熱也做的比較滿,MOS上方采用了擴展型VRM散熱片,每條M.2接口均有導熱墊片+散熱鎧甲。
擁有3條PCI-E×16插槽、1條PCI-E×1插槽,其中PCI-E1直連CPU,支持PCIe 5.0,PCI-E2、3、4則走南橋。
存儲接口方面,提供了6個SATA 6G接口和4個M.2插槽,這里重點說M.2插槽。其中1條直連CPU,如果只有一條M.2固態的朋友可以把它插在這里,當然如果要插滿的話,那就當我沒說,插滿即可。另外,這款主板的M.2插槽還提供了快速安裝的設計,只需要轉動卡扣即可實現固態的安裝和拆卸。
聲卡為Realtek ALC4080 Codec,支持7.1聲道,并支持S/PDIF 輸出。
主板后部接口方面,擁有1個DP1.4接口(最高支持8K 60Hz)、1個HDMI2.1接口、1個2.G有線接口、1個無線天線接口(支持WiFi 6E、藍牙5.3)、1組音頻輸出接口、1個BIOS更新按鍵、6個USB接口(其中1個C口為20Gbps速率、3個A口為10Gbps速率、2個A口為5Gbps)、1個S/PDIF-OUT接口。比較方便的是,這款主板支持關機狀態下更新BIOS。
除此之外,這款主板還自帶錯誤狀態提示功能,通過4個LED燈來提示錯誤位置。
威剛XPG龍耀 DDR5 16G×2 C32
DDR4內存其實也夠用,但是DDR5現在畢竟是主流,所以一開始也就沒有考慮過DDR4的內存。
期初其實是想買無光燈條的,后來考慮到之后萬一要裝RGB風格的機箱,這套條子也還能用,所以就買了這款,實際到手感覺又低調又奢華,不錯。
參數方面,我購買的是16G×2的套條,海力士A-die顆粒,時序CL32,內存條帶有合金散熱馬甲,單面厚度1.95mm,供電采用PMIC電源架構,獨立的供電芯片穩定性更好,同時,它還支持intel XMP 3.0超頻,可以手動微調超頻參數,另外,威剛是支持產品全壽命周期保固的,相對來說用起來也放心。
上機照一張。喜歡無光的話,可以替換成芝奇的Ripjaws S5焰刃 DDR5 6400套條,價格和這個是一樣的。
朗科NV7000
最近幾年國產存儲算是把固態市場卷起來了,這次裝機用的這款朗科NV7000支持PCIe4.0通道、NVMe1.4協議,最高速度可達7200MB/s讀取速度,性能相當強悍。
存儲顆粒方面,NV7000采用的是長江存儲的3D NAND Flash顆粒,支持LDPC智能糾錯。
并且硬盤本身自帶金屬散熱鎧甲,搭配智能控溫技術,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SSD運行溫度,提升穩定性。詳細參數和性能的話我會之后單獨出一篇測試,有想了解這款硬盤的朋友不妨關注下之后的更新。
上機照一張。
骨伽 GEX X2 850W
骨伽GEX X2 850W這里就不多做介紹了,之前也單獨出了開箱文章,想了解的可以移步:
ATX3.0、PCIe5.0我全都要,骨伽GEX X2 850W電源開箱,另附電源攻略
喬思伯 HX6240塔式風冷散熱
散熱的話,這次我選用的喬思伯的塔式風冷散熱 HX6240。沒有為什么,就是覺得這個設計有點喜歡,當然,用它壓壓13600kf也不是不可以。
硬件方面,喬思伯HX6240采用了六熱管設計,50層散熱鰭片(總散熱面積約8900平方厘米)安裝后高度162mm,單12cm風扇(FDB動態液壓軸承,700-1800RPM PWM溫控支持),并且附贈了暴力熊的高性能hydronaut硅脂。
在參數頁,喬思伯給出了一個D-TDP=240W的參數,我查了下好像是喬思伯自己的一個定義:
D-TDP為恒溫20攝氏度開放環境下,實機平臺立直擺放實測滿載溫度<100攝氏度,散熱器滿載穩定運行>30分鐘可承受的峰值功耗數值,用來衡量散熱器散熱效率。
目前不超頻狀態下,HX6240壓13600kf沒啥問題,后期超頻情況下咋樣,再測試吧。
安鈦克 Performance1 初星全塔機箱
在裝機易用性和散熱性方面,全塔還是王者。
安鈦克P1作為一款全塔機箱,其尺寸還是比較大的,長寬高分別為522mm、230mm和522mm,單機箱重量約為12.55kg。大嗎?大,甚至可以把我之前的主機整個放進去。
對于機箱尺寸,我還是覺得要看自己的喜好,有人喜歡ITX機箱,有人喜歡M-ATX機箱,也有人像我一樣為了方便選擇ATX甚至E-ATX機箱。
安鈦克P1的前面板造型非常獨特,斜側的格柵搭配硬朗的造型看上去非常硬核,也非常極客。P1的前置格柵為磁吸設計,輕輕向外拉即可將格柵拆下。
前置的金剛防塵網與格柵為一體式設計,方便拆卸。P1的金剛防塵網孔徑約為1.2mm,通風行還算不錯。
此外,安鈦克P1的頂部和底部同樣設計了可拆卸的防塵網,長時間使用之后清理起來也比較方便。
打開正面的鋼化玻璃,可以看到安鈦克P1的機內尺寸真的很大,比如主板位置最大支持E-ATX主板(≤285mm),頂部支持360水冷,前部支持420水冷,底部同樣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增加3把120mm風扇,我還是第一次打這么富裕的仗。
除了機身內部空間夠大之外,安鈦克P1的背面理線空間也非常大,金屬板距離鋼化玻璃約有30mm的理線空間,完全夠用。另外安鈦克還為懶人用戶提供了滑軌式遮線蓋,不想理線的話,只需要把多余的線統統塞進遮線蓋內部即可,輕輕松松做到大師級理線。
另外,安鈦克P1提供了豐富的硬盤拓展位,包括背板上的3個SSD位以及底部2個HDD位(也可掛載SSD)。
安鈦克P1出廠標配了4把Storm高性能PWM風扇,其中機箱前面3把140mm風扇,機箱后面1把120mm風扇。值得表揚的是,相比標準風扇的25mm厚度,P1標配的這4把風扇均為30mm厚度,對比之下,其能夠提供更大的進氣和排氣量,散熱速度也更快。
安鈦克P1標配8組獨立PCIe擋片,全部采用手擰螺絲固定,方便用戶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拆卸。在顯卡支持方面,P1支持最大400mm長顯卡,幾乎可以100%容納市售顯卡,并且支持顯卡豎裝。
為了方便接線,安鈦克P1在機箱內頂面、側面和底面都設計了眾多走線孔洞,標配的4組橡膠圈能夠比較好地隱藏線材背面的凌亂,并且可以避免線材對機箱造成刮傷。
在電源支持方面,安鈦克P1的電源位置在機箱底部,支持最大245mm長度電源,推入式的設計在方便電源拿取的同時還避免了與其他線材形成干擾。
安鈦克P1還有一個我非常喜歡的設計,其機箱頂部采用了模塊化可拆卸的托盤設計,擰下兩顆固定螺絲后即可將機箱的整個上蓋取下,不僅可以方便安裝主板、接線,而且還為風扇安裝和水冷冷排安裝提供了開闊的空間。另外,頂部預留空間高度為60mm,大家可以根據這個尺寸選擇合適的散熱組件。
安鈦克P1采用了雙面側透的設計,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機箱整體的美觀度。P1的側透玻璃采用了4mm無鉆孔玻璃,玻璃整體強度有所保證,而且在左右兩側均有防脫落設計,在擰開手擰螺絲后,在向外打開的過程中不會意外脫落,安全性有所保障。
接口方面,安鈦克P1也非常豐富,包括2個USB3.0 5Gbps接口,1個Type-C 10Gbps接口,1個單孔耳麥聲音二合一插孔。按鍵方面,除了常規的電源按鍵和重啟按鍵之外,P1還設計了1個溫度顯示切換鍵。
電腦安裝iunity的軟件后,通過點按這顆按鍵即可在這塊顯示屏上切換顯示當前CPU和GPU的溫度信息。
關于機箱放在哪兒:
之前在翻看一些文章的時候,很多用戶會討論全塔機箱的位置問題,就安鈦克P1的設計來看,可能設計者更想讓用戶把機箱放在桌下,但是做了側透,還不能經常看到?所以考慮再三,我還是把它放在了桌子上。
性能測試
簡單對新系統進行系統測試:
魯大師跑分,188W分,超過全國99%用戶,之后如果4070能夠降到3000左右的話,應該會把顯卡進行升級。
Cinebench R23,多核21508pts(CPU全程99℃,這么看來單烤FPU就是弟弟),單核1913pts。
單烤FPU20分鐘,CPU功耗最高約250W,核心最高溫度穩定在86、87℃。
單烤GPU15分鐘,GPU功耗最高約200W,GPU核心溫度約63℃。
3Dmark Time Spy壓力測試,穩定性98.9%通過,GPU溫度穩定在67℃左右。
內存默頻4800MHz,讀取70970MB/s,寫入68137MB/s,延遲90.9ns;而在設置頻率到6400MHz,讀取速度和寫入速度均有約30%的提升,延遲也降到了70.3ns,這也是我目前一直在使用的頻率,還是很穩定的。
總結
最后,我還是想和大家聊聊關于DIY的一些事。其實,從去年開始電腦整機的價格就在持續走低,特別是涌現出了很多很多的組裝店,借著渠道優勢,他們把組裝整機的價格拉到了一個新的低位,也讓越來越多的裝機愛好者轉而開始支持這樣的“整機”。但是,就我個人來講,我還是喜歡DIY,喜歡自己根據自己的需要購買配件,再自己組裝,這是DIY的樂趣所在:看著自己前期的設想一步步實現,我想這也是很多朋友還堅持DIY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為是DIY,所以這篇文章一定不是結束,而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有一些效果還不盡人意,比如RGB燈效離完全體還有一定距離;有很多配置還不太匹配,比如2060s顯然已經不是這個時代的產物。
只能說:無限進步!我們下次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