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壽命,是衡量武器品質的一大重要指標。軍事裝備造價高昂,頻繁更換勢必會增大后勤壓力,加大經濟負擔。
航空發動機就是典型的例子。
美國擁有全世界最優秀的航空發動機,比如搭載于F-22戰斗機上的F-119發動機,全周期壽命高達8000小時。搭載于F-35戰斗機上的F-135發動機,全周期壽命更是高達1萬小時以上。
中國航空工業的“功勛發動機”,大名鼎鼎的俄航發動機AL-31F,全周期壽命只有2000多小時。
中國“太行”系列發動機量產后,WS-10B據稱有了4000多小時的壽命,可謂進步巨大。
可以見得,越優秀的軍事產品,它的壽命周期就越長。
那么,在武器裝備家族中,最“短命”的武器是什么呢?恐怕非坦克炮管莫屬。
目前世界上最先進,最“耐造”的坦克炮管,壽命細算下來,也只有短短的5秒!
有朋友會說,5秒壽命那還怎么用?
其實坦克炮管的壽命有一套特殊的計算方式。
坦克炮管的壽命周期,通常是按使用次數統計的,根據發射彈藥類型,技術水平的不同,一般是500~1000發。
以德國豹Ⅱ主戰坦克,搭載的120毫米滑膛炮為例。該炮管為55倍口徑,長6.6米,炮彈彈射出炮口的初速度為5倍音速,動能高達1000萬焦耳。高氣壓、高勢能對管身膛線的磨損是燒蝕相當巨大。
即便是以頂尖工藝鍛造的鎳鉻鋼炮管,也只能經受住暴力摧殘700~1000次,且發射頻率越高,壽命越短。
一般炮彈滑過炮管的時間是5毫秒,千次發射的總時長就是5秒左右。
所以說,坦克炮管看似構造簡單,但想要實現高強度、長時間的戰斗,且保證射擊威力和精度,就需要頂尖的技術作為支撐。
目前包括美國、日本在內的軍事大國,都無法實現相關技術的高水準自主化,大部分都從德國萊茵公司進口炮管。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陸軍大國,我國在坦克炮管技術領域早已擺脫對外依賴,主要型號的新型坦克炮管使用壽命都能維持在800次以上。
實際上,所有火炮類武器,包括加農炮、榴彈炮、自行火炮的炮管,都面臨同樣的“短壽”難題。而更換不同類型的彈藥,比如初速度更大的增程型彈藥時,壽命更是會急劇縮短。
當然了,炮管雖然短命,但按照使用次數看,就無需擔憂其作戰續航問題。主戰坦克一次攜彈量只有幾十枚,一枚炮管足以支撐幾十次的滿負荷作戰任務。加榴炮的炮管使用壽命更是高達數千次,很長時間才需要更換一次炮管。
而且在后勤保障工作中,坦克炮管的使用次數都會被記錄在案,以便在其使用超限前及時更換。
當然了,有些打馬虎眼的軍隊,使用了劣質炮管,或對使用次數模糊不清,超負荷工作后果,輕則喪失精度,重則發生危險的炸膛事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