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述工作室”特約作者 成梁
俄烏沖突爆發后第三天即2022年2月27日,烏克蘭外交部長庫列巴宣布成立所謂“烏克蘭國際軍團”,面向全世界吸納“志愿者”加入。短短一個多月時間,根據烏克蘭軍方的消息,共有2萬多人加入 “國際軍團”,其中不乏加拿大“狙神”瓦力、韓國海軍特戰團退役軍官“李根大尉”、格魯吉亞國防部前副部長奧克魯阿什維利等“知名人物”和“著名網紅”。這支神秘的“烏克蘭國際軍團”,到底是如何出現,如何編制,整體實力如何,在俄烏沖突中到底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一、因何而來,如何編制?
“烏克蘭國際軍團”是2022年2月27日成立的,但在俄烏沖突爆發前,實際上已經有一批外國雇傭兵介入了烏克蘭內戰。比如2022年3月馬里烏波爾戰役中被頓涅茨克人民軍部隊俘虜的英國俘虜肖恩.平納和艾登.阿斯林等,他們在俄烏沖突爆發前已經進入烏克蘭軍隊并獲得正式的烏克蘭武裝力量軍籍。俄烏沖突爆發前,還有其他一些國際雇傭兵整建制進入烏克蘭并活動多年,如著名的“格魯吉亞軍團”,該部早在2014年就已在烏克蘭東部地區活動;2016年2月烏克蘭政府通過法案允許外籍人士加入烏克蘭軍隊后,“格魯吉亞軍團”被編入烏軍第54機械化旅,事實上作為烏軍的一個營戰斗隊參戰。此外,加入烏克蘭軍隊的還有由白俄羅斯國內反對派和顏色革命分子組成的“白俄羅斯軍團”等。
在巴赫穆特的“格魯吉亞軍團”和“俄羅斯自由軍”
“烏克蘭國際軍團”宣布成立后,世界各地想加入烏克蘭武裝部隊的外籍雇傭兵蜂擁而至。根據烏克蘭軍方自己的說法,很快已有超過2萬人試圖加入,一天之內,“烏克蘭國際軍團”報名頁面的全球點擊數量超過1300萬次。據半島電視臺報道,“烏克蘭國際軍團”的招募程序大概如下:應征者可先與烏克蘭駐本國使館聯系,由烏克蘭使館負責面試,通過面試者可以得到相關簽證,隨后一般先飛往波蘭,通過波蘭和烏克蘭西部邊境進入烏克蘭。雇傭兵在這里和烏克蘭政府簽約,成為正式雇傭兵,并完成相關軍事專業培訓,之后視情送往一線參戰。
烏克蘭一再宣稱這些外籍雇傭兵都是“自愿加入”,但事實上這些人來源較復雜,動機也參差不齊,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一是來自于格魯吉亞、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包括白俄羅斯的雇傭兵。他們有些人因蘇聯解體后的反共、反俄宣傳,有著極其強烈的仇俄情緒和反俄傳統;有些人則是因為格魯吉亞戰爭、白俄羅斯顏色革命等,與俄羅斯和白俄羅斯政府有血海深仇,此番借機來烏克蘭純屬尋仇。
二是來自美國、英國等北約國家的雇傭兵。他們有些人是出于對俄羅斯的仇恨情緒;有些人則是因為受到北約、烏克蘭政府單方面宣傳的影響(如所謂的馬里烏波爾大轟炸和布查事件等),一時“熱血上頭”想來“幫助”烏克蘭人;還有一些人則單純是對生活不滿、想到烏克蘭尋求刺激或賺取高額的雇傭兵報酬。
三是第三世界國家的雇傭兵。如去年被俄軍擊斃并公開的雇傭兵中,來自巴西等拉美國家的雇傭兵較多,他們有一個普遍特點——生活較為窮困,上有老下有小,需要養活多人,對俄烏沖突事實上沒有什么太大的概念,到烏克蘭主要是為了賺取工資補貼家用,只不過有命掙沒命花。
值得注意的是,北約集團和烏克蘭還通過一些“特殊渠道”建立了一些奇特的雇傭兵集團。比如2022年9月,有人發現來自敘利亞北部伊德利卜的HTS系恐怖分子阿卜杜勒.希沙尼出現在烏克蘭城市第聶伯羅。此人是原車臣叛軍頭目,流竄到敘利亞后與基地組織分支建立聯系,并與俄羅斯駐敘利亞混成部隊、敘利亞阿拉伯軍隊多次交手。阿卜杜勒.希沙尼此番抵達烏克蘭后,立刻被烏方委以要職,統合烏克蘭國際軍團體系下的多支車臣系叛軍。至于此人是通過什么渠道瞬移烏克蘭還加入了“烏克蘭國際軍團”,估計只有北約才知道。又比如2022年3月,烏克蘭方面稱招降了俄羅斯軍隊一個連長,并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所謂的“俄羅斯自由軍團”。該軍團以二戰時期偽軍“俄羅斯解放軍”的藍白色旗幟作為標志,網羅了一批從俄羅斯境內逃亡到烏克蘭的現政權反對派和新納粹分子等。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原本居住在烏蘇里斯克(雙城子)的俄羅斯新納粹分子奧列格.布圖辛,此人在當地張貼告示,號稱要殺光猶太人和中國商人,遭到俄羅斯警方通緝后被迫逃亡烏克蘭,加入了“俄羅斯自由軍團”。
車臣系雇傭兵頭目,如假包換的HTS系恐怖分子 阿卜杜勒.希沙尼
總之,加入“烏克蘭國際軍團”的雇傭兵來源紛繁復雜,動機千奇百怪。在具體編制和使用上,烏軍似乎采用了“一個組織編為一個營”的做法,把來自不同國家或I陣營的雇傭兵編入同一個雇傭兵營,基本不問這個“營”的人數到底有多少。據今年3月的數據,所謂“烏克蘭國際軍團”編內大概有如下單位:
來自白俄羅斯的3個營
來自俄羅斯的1個營(“俄羅斯自由軍”)
來自北約和西方體系國家的3個營——加拿大營、諾曼營、以色列營
1個烏克蘭-加拿大聯合旅和1個隸屬于烏克蘭SOF的“黑色行動小組”
來自高加索和近東地區的6個營——格魯吉亞軍團,車臣系的“杜達耶夫營”、“謝赫曼蘇爾營”,俄羅斯境內達吉斯坦分裂組織和巴什基爾分裂組織各1個營,非常奇特的還有土耳其灰狼黨1個“圖蘭”營
至于這些雇傭兵到底有多少人,烏克蘭政府諱莫如深,但被媒體曝光了。2023年3月,《紐約時報》刊文表示,“烏克蘭國際軍團”(主要指北約體系下的雇傭兵)的實際兵力只有1500多人,且招聘工作停滯不前;其它雇傭兵部隊,如車臣系、格魯吉亞系、白俄羅斯/俄羅斯系叛軍有多少兵力,則沒有準數。
二、如何使用,戰力如何?
既然雇傭兵的來源魚龍混雜,動機也千奇百怪,“烏克蘭國際軍團”的實際水準如何也就不言自明了。事實上,從“烏克蘭國際軍團”成立之初開始就伴隨著諸多爭議和丑聞。
比如2022年3月14日,俄羅斯空天軍遠程航空兵向位于利沃夫的雅羅維耶夫國際和平與安全中心發動大規模導彈進攻。這里居住著大批剛剛入境烏克蘭的雇傭兵,傷亡慘重。一些雇傭兵屁滾尿流、倉皇逃竄的視頻在網上流傳,引發外界廣泛質疑。
雇傭兵兩大網紅之一、加拿大狙神瓦力
再以兩名堪稱“網紅”、被視為“國際軍團”象征的雇傭兵,即來自加拿大的狙神瓦力和來自韓國的“李根大尉”為例。前者較早就對外界高調宣布要前往烏克蘭參加“國際軍團”,因其“加拿大皇家軍團狙擊手”的服役經歷被外界高度關注。瓦力前往烏克蘭之前表示,到了烏克蘭之后“有一整個武器庫可供自己挑選”,結果卻發現并沒有所謂的武器庫,烏克蘭軍隊的非專業性和“國際軍團”招募與使用中的諸多亂象有目共睹。無奈之下,瓦力在烏克蘭呆了幾個月就被迫返回加拿大,據他自己說,“沒有拿下什么戰果”。至于韓國著名網紅、臉上抹了有二斤膩子粉的“李根大尉”,盡管發帖表示自己一直在一線,卻被發現他其實一直呆在利沃夫的一家旅館,找了些殘垣斷壁拍攝“外景”。事情曝光后,“李根大尉”十分憤怒,表示自己真的在一線,還PO出了幾張所謂的“參戰”照片。沒過多久,他因負傷從烏克蘭跑回韓國,去的時候拿著玩具槍在民航客機上擺造型,回去的時候捂著臉躺在擔架上。
雇傭兵兩大網紅之一、韓國“李根大尉”
去年年底,“烏克蘭國際軍團”又發丑聞,擔任該組織新聞發言人的澳大利亞女子阿比蓋爾.法雅克被曝光在多國有詐騙前科。她不僅從澳大利亞騙到葡萄牙,到烏克蘭之后依然死性不改,侵吞了“國際軍團”數百萬美元的醫保、物資和外國援助的款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還用手上掌握的黑料威脅烏克蘭總參謀部的高級軍官,上演了一出騙子威脅貪官的戲碼。
巾幗不讓須眉,騙到烏克蘭總參謀部頭上的 “國際軍團”發言人法雅
今年,美國前陸軍上校米爾本成立了一支代號“莫扎特”的雇傭兵隊伍,信心滿滿地準備前往巴赫穆特,號稱要和瓦格納集團分庭抗禮,結果在巴赫穆特呆了不到半個月就逃之夭夭。雖然與瓦格納分庭抗禮沒戲,但“莫扎特”實實在在搞到100多萬美元的雇傭兵款項,米爾本和幾個合伙人發了大財,其本人更是“身先士卒”,在基輔狂飲亂吃,嫖到失聯。
“莫扎特”雇傭兵領導人米爾本 “莫扎特”雇傭兵領導人米爾本
盡管“烏克蘭國際軍團”爆出諸多丑聞,但不可否認的是,一些雇傭兵還是起到了比較重要的作用。
最典型的部隊當屬“格魯吉亞軍團”,他們多由俄格戰爭中被俄軍擊斃的格軍士兵戰友、或者在南奧賽梯沖突中死亡的當地人的親屬組成,對俄軍的仇恨可謂刻骨銘心,在對俄軍的作戰中異常勇猛。比如在基輔附近的戰斗中,格魯吉亞軍團抓獲了4名俄軍戰俘,全部槍殺,同時拍視頻上傳。面對外界質疑,該軍團直接表示:“我們不留俄軍戰俘。”在北頓涅茨克戰役和巴赫穆特戰役中,格魯吉亞軍團一直沖鋒在前——盡管傷亡慘重。據目前的最新消息,格魯吉亞軍團在3月的巴赫穆特之戰中被烏軍作為炮灰部隊留守,遭到俄軍瓦格納集團的毀滅性打擊。從那之后,這支死硬的雇傭兵集團露面少了許多,部分重要人物甚至開始打退堂鼓返回母國格魯吉亞。總體而言,能被烏軍作為后衛部隊留守,側面證明格魯吉亞軍團的戰斗力不賴。
又比如烏克蘭部隊中的波蘭人和美國人等,盡管“烏克蘭國際軍團”戰斗序列中并未出現諸如“波蘭營”、“美國營”一類的編制,但波蘭軍人已廣泛介入俄烏沖突。在去年的巴拉克列亞-庫普揚斯克戰役以及在今年的扎波羅熱,一線俄軍士兵普遍反映敵軍無線通訊中出現了波蘭語喊話,這似乎意味著波蘭人分散部署到烏克蘭軍隊基層戰斗單位并擔任戰斗小組指揮員,或補充到一些技術兵種(如炮兵的計算兵、通訊兵等),以解決烏克蘭軍隊因傷亡巨大導致基層士官、技術兵空缺的問題。美國雇傭兵似乎也擔負了上述職責,如近期被瓦格納集團在巴赫穆特擊斃的美國雇傭兵尼古拉斯.邁默,此人原是美陸軍特種部隊“綠色貝雷帽”的一名士官,加入過“莫扎特”雇傭兵團,該雇傭兵組織解散后,他似乎留在了巴赫穆特單干。以其在美軍的服役經歷和軍事專業素質,他加入烏克蘭軍隊后唯一能夠解釋的去向就是擔任烏軍戰斗小組的基層指揮員。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雇傭兵人數不多,但軍事經驗豐富,對烏克蘭軍隊來說含金量很高。
被瓦格納集團打死在巴赫穆特的美國特種部隊 老兵尼古拉斯.邁默
最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堪稱搞笑角色的“俄羅斯自由軍”,盡管這支由俄羅斯新納粹分子組成的部隊沒打過啥硬仗,但烏克蘭軍隊卻善于利用這些人對俄羅斯本土邊境地區進行襲擾。近期,“俄羅斯自由軍”對別爾格羅德州邊境地區進行了2次營連級襲擾,每次都被俄軍暴打,但烏克蘭和北約并不介意其成敗,他們看重的是政治意義和宣傳效果。部分“俄羅斯自由軍”竄入俄羅斯境內拍視頻,用大喇叭喊話,北約的宣傳機器則迅速開動起來,頗有“行為藝術”的效果。最妙的是,每次“俄羅斯自由軍”行動完畢,烏克蘭政府都表示這是俄羅斯“起義軍”的行動,和烏克蘭政府沒有關系。明眼人都能看出烏克蘭政府是胡說八道,但從政治上說,“俄羅斯自由軍”的存在有利于烏克蘭政府擺脫“攻擊俄羅斯本土”的指控。
俄羅斯新納粹分子,“自由俄羅斯軍團”士兵奧列格.布圖辛,諢名“
三、總體評價,究竟怎樣?
平心而論, “烏克蘭國際軍團”的編制不見得有多科學,其使用也稱不上有多高明。
編制上,“烏克蘭國際軍團”采用的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族群編為一個營的做法,且每個營人數不等。本鄉本土的士兵編為一支部隊且每個營戰斗隊人數不等、沒有固定編制表的情況,似乎只存在于部分前現代部隊中。同樣是營,由于每個營人數不等,某營實力相當于團、某營實力只相當于連,會給作戰使用造成困難。之所以如此編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雇傭兵部隊來自不同國家,甚至可能語言不通無法交流,如果混編會是雞同鴨講,故只能采用“鄉土聯隊”一類的編制。
使用上,“烏克蘭國際軍團”編制不固定,各營人數隨機,在使用時往往不分青紅皂白、囫圇吞棗地作為填線部隊堆到一線去。無論是什么兵種,在部隊時掌握了何種專業技能,到了烏克蘭政府手里,基本上只有堆到烏克蘭東部地區肥田這一種用途。當然,烏克蘭軍隊確實從雇傭兵中抽調了一部分比較有經驗的士官和技術兵,也接收了一部分“換皮下場”的北約現役軍人補充到烏克蘭軍隊基層戰斗單位作為士官或技術兵使用,算是稍微挽尊了一丟丟。
拋開“烏克蘭國際兵團”的實戰效果不說,克蘭危機爆發以來,烏克蘭方面或者說北約方面在雇傭兵的招募、組織和宣傳方面還是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是北約的宣傳機器效率較高,宣傳功率巨大,宣傳方式多樣,非常善于采用現代傳媒手段和現代宣傳手法展開宣傳。比如眾所周知的加拿大狙神瓦力,其核心的宣傳爆點“狙神”在網上迅速引發熱議,給“烏克蘭國際軍團”帶來更高的曝光度,而更高的曝光度就意味著更多的流量,更多的流量又意味著更多的資金支持和追隨者加入。同時,烏克蘭方面還建起了相當現代乃至酷炫的雇傭兵招募網站。去年,烏克蘭國民衛隊決定新建8個“進攻衛隊”,宣布“面向全球招募敢戰之士”,其搭建的網站將各“進攻衛隊”的名號一一列出,猶如“使命召喚”進入界面,抓住了一些西方民眾的獵奇心理。不得不說,澤連斯基的班子不愧是烏克蘭傳媒大亨出身,各種花里胡哨的宣傳手段被他們玩明白了,效果極好。
二是北約組織雇傭兵的路子確實比較野。從目前情況看,北約國家組織進入烏克蘭的雇傭兵有多種渠道:首先是個人渠道(如狙神瓦力),這些人多少是聽信烏克蘭政府的宣傳、一時熱血上頭跑過來的;其次是“勞務派遣”渠道,如去年被俄軍大量擊斃的、來自巴西的雇傭兵,以及米爾本上校的“莫扎特”雇傭兵集團。這些雇傭兵等于是國際勞務派遣公司先組織起來、再輸送到烏克蘭,具體輸送渠道不詳;最后是北約的官方渠道,如從伊德利卜HTS系恐怖分子中招募的車臣叛軍。伊德利卜集團本身沒有跨境前往烏克蘭的通道,這些車臣叛軍必然是北約集團協助運輸“走線”到烏克蘭的。目前,又有消息稱英美等國甚至正在北非和中東招募雇傭兵。可以想見,北約后續大可以把美國的流浪漢,南美的amigo,中東的牧民等都招募起來塞到烏克蘭去打仗。
“烏克蘭國際軍團”的雇傭兵
總而言之,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烏克蘭國際軍團”非常吸睛,也非常刷存在感,但從實戰效果看,除少量基層士官和技術兵外,這些雇傭兵們并沒未起到決定性作用,反而爆出諸多腐敗和丑聞。當然了,也許對烏克蘭來說,搞行為藝術的需求已經超過獲得實際戰術收益的需求,收羅一大堆不知所謂的雇傭兵、對外界展示烏克蘭“得道多助”的需求超過了實際使用這些雇傭兵的需求。因此,烏克蘭在雇傭兵招募和使用中的諸多亂象就不難解釋了。
“許述工作室”創始人簡介
許述,軍事學博士,曾在戰區級機關工作,出版專著《這才是美軍》和《兵道》(解放軍中將王洪光等推薦), 2019年成立工作室,專注于研究美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