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作為古代最為重要的人才選拔機制,雖然早在南北朝時期已經出現萌芽,后又經過隋朝發展,但真正大規模的應用,卻是在唐朝。不過,雖然同為科舉,但相較于已經較為完善的宋朝和發展至頂峰的明清,唐朝的科舉制度雖然還不夠完善,卻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
唐朝科舉簡介:六大考試科目
科舉制度,一般認為萌芽于南北朝的九流常選,定型于隋朝的進士科,后經唐朝初期的發展完善,自唐朝中期以后逐漸發展至巔峰。唐朝立國之初,由于官員缺口太大,官員任命通常較為粗暴,但隨著統治的穩定,科舉制開始逐漸成為主流。
唐朝的科舉分為兩種,即常舉和制舉。所謂常舉,便是“常貢之科”,也就是我們通常所指的科舉考試,時間和科目較為固定;制舉又稱制科、大科、特科,是皇帝為選拔特殊人才而臨時設置的考試,科目不定、時間不定,屬于特殊選拔考試。
相較于后世,唐朝的科舉考試科目極多,其中最為主要的有六科,即秀才科、進士科、明經科、明法科、明字科和明算科,統稱為六科。例如《大唐新語·厘革》中便記載“隋煬帝改置明(經)、進(士)二科。國家因隋制,增置秀才、明法、明字、明算,并前為六科?!?/p>
1.秀才科?!缎绿茣みx舉志》等典籍皆將秀才科列為常選科目之首,主要考察國家大政方針,《唐六典》記載,“其秀才,試方略策五條”。由于考試極難,經常也難以錄取一人,以至于報考人數越來越少,最終在唐高宗時廢止。整個唐朝,一共也就29名秀才,其中李淵欽點6人,李世民欽點22人,李治欽點1人。
2.進士科。進士科是唐朝最為重要的科目,考試難度僅次于秀才科,尤其是唐高宗廢止秀才科后,進士科越顯尊貴,雖然錄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但報考人數卻不斷增多??荚噧热葜饕腥糠?,一是“帖經”,有點類似于現代的默寫、填空題,主要考察對經書的熟悉程度;二是“雜文”,類似于作文題,主要考察詩、賦等題材的寫作水平;三是“策問”,通常為時務策五道,考察對國家政策的了解和時政事務的對策。
3.明經科。主要考儒、道經義,唐朝將經書分為正經和雜經,其中正經共九部,根據重要程度和難易程度,又分為大、中、小三個等級,其中《禮記》、《左氏春秋》為大經,《毛詩》、《周禮》、《儀禮》為中經,《周易》、《尚書》、《公羊春秋》、《谷梁春秋》為小經。除了必考的九部正經之外,偶爾還會加試《孝經》、《論語》、《老子》等其他雜經。
與普通考試不同之處在于,明經科有點類似于闖關,只有你闖過第一關才能參加下一關考試。第一關是帖經;第二關是試義,由考官出題,考生口述作答,考察對經書的理解水平,通常為十道;第三關策論,通常有三道“時務策”,考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
唐朝的明經科又分為五經、三經、二經、學究一經等級別,例如通二經者,必須是大經、小經各一部或中經兩部;通三經者,大、中、小經各一部;通五經者,大經、小經皆須通。具體考哪種,則由考生自己決定,由于考試相對寬松,因此錄取人數最多。
4.明法科。主要考察法律知識,選拔司法人才,考試內容為唐律七條、令三條,考試分為兩部分,一是帖律、令,考察對律令的熟悉程度;二是筆試,考察對律令的使用,通常為具體案件十件。
5.明字科。主要考察文字理論和書法水平,考試還是分為兩部分,一是考察對《說文》、《字林》兩部著作的熟悉程度,二是口試相關內容。
6.明算科。主要考察數學和天文學知識,考試內容為《九章律》、《海島》、《孫子》、《五曹》、《張丘建》、《夏侯陽》、《周髀》、《五經》、《綴術》、《緝古》等十部著作。
除了以上六科??伎颇恐猓€有針對神童開設的童子科,弘文館和崇文館特設的考試,針對道德崇高者開設的道科等等,武則天時期又開設了武科,用以選拔武舉,主要考察兵法、武學等。
考生的來源:生徒、鄉貢
唐朝參加科舉的考生,主要分為兩部分,即生徒和鄉貢。所謂生徒,便是指官辦學校畢業的學生,他們不需要參加地方考試,而是直接參加“省試”;鄉貢則是指那些通過自學或私塾學成者,他們需要先通過地方考試,合格后再到京城參加“省試”。
1.生徒。雖然同為生徒,但具體仍可分為兩類:一種是中央官學的學生,即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六大高等學府,統稱“六學”。不過,想要進入這些學校并不簡單,必須是高官子弟,例如想要進國子學,父親至少也得是朝廷三品官員,想要進太學或四門學,至少也得是五品官員。
另一種是地方官學的學生,唐朝在各州、各縣皆設有官辦學校,相較于中央官學而言,地方官學對于入學者的出身要求較低,無論是官員子弟還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入學。不過,入學之前要參加學校的資格考試,合格者才能入學。
無論是在中央官學還是地方官學就學的學生,只要通過了畢業考試,拿到了“畢業證書”,便可以直接參加省試了。
2.鄉貢。如果不是朝廷官學的學生,只要覺得自己的能力已經足夠,那么也可以通過參加參加州、縣舉辦的選拔考試,來獲取參加省試的資格,這被稱為“發解試”。
“發解試”又細分為兩級,分別由縣、州兩級負責。其中縣級由縣尉主持,通過考試者由縣里出具證明,取得參加州級考試的資格。州級則由司功參軍主持,一般在八九月進行,因此也被稱為“秋闈”,考試通過后,州里會給合格者頒發“解狀”。取得“解狀”的考生,身份就變為了“鄉貢”,也稱為舉子,具備了參加省試的資格。
唐朝對于各州府推薦的“鄉貢”人數有著嚴格要求,通常大州每年3人,中州2人,小州1人。而為了防止州縣舞弊,凡是各州推薦的“鄉貢”,必須將考試題和考生的答卷送到朝廷審核、備案。
如上,相較于宋朝的發解試、省試、殿試三級考試和明清的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級考試,唐朝在考生選拔無疑要粗放的多。
省試流程:先資格審查,后組織考試
凡是取得省試考試資格的學子,通常要在十一月之前趕到京城,皇帝通常會于十一月一日在大明宮含元殿接見待考學子,然后考生們會在官員的帶領下,到國子監祭拜至圣先師孔子,接下來就是待考了。
在考試之前,朝廷還會進行考試資格審查,待考學子需要提供兩個憑證:一是州府開具的“解狀”,以證明自己具備考試資格;二是記載個人信息的“家狀”,其中包含考生姓名、年齡、籍貫、父祖姓名、父祖官職、舉數、場第、相貌特征等內容,以便朝廷查驗考生身份。
資料遞交上去后,吏部或禮部會統一審核,統一發榜,公示結果。在公示期間,如果有人舉報某某學子身份存在問題,例如曾犯罪或隱瞞考試信息等,都會被取消考試資格。公示結束后,只有仍在榜上的學子,才能參加接下來的考試。
接下來便是考試了,唐朝的省試通常在每年的二、三月舉行,因此也叫“春闈”。唐朝前期,省試考試由尚書省吏部考功司負責,主考官由考功員外郎擔任,唐玄宗以后,省試則交由禮部負責,主考官由禮部侍郎擔任。
當時,吏部或禮部下設貢院,考試、閱卷、放榜全部在貢院進行。考生通常在每天的卯時攜帶筆墨硯臺、清水、食物等入場,雖然也要搜身,但不是那么嚴格,然后經過一天的考試,當天酉時收卷,考生離開考場,等待第二天的考試,周而復始直到考試結束。
考試結束后,考功員外郎或禮部侍郎會將通過考試的考生名單,交給宰相、皇帝進行審核,決定最終的名次。最后,尚書省會舉行“唱第”儀式,聽到唱名的考生就算是及第,落榜的就算落第,這算是官府內部的最后公示,然后朝廷會選一個吉祥日子放榜,還會安排專人將榜單發送全國各地。
吏部“關試”:入仕做官的最后一道流程
明清以后,凡是經過科舉考試之后,考中的學子便具備了做官資格,但唐朝卻不同,唐朝的學子經過省試之后,只是證明了你的才能學識,但想要做官,還有一道程序要走,那就是吏部“關試”。
唐朝時期,通過省試之后,朝廷通常會給及第的學子發放榜帖,開元年間的被稱為“泥金帖子”,就是用泥金為墨,撰寫錄取信息;唐朝后期的被稱為“金花帖子”,也叫黃花箋,就是用金粉裝飾的頂級箋紙。
在朝廷需要選拔官員時,會由禮部舉行“關試”,只有通過省試的學子才可以憑借榜帖參加,只有通過了吏部的考察,才算是真正擁有了做官的資格,接下來便是等待朝廷安排具體官職了。如果學子急于替朝廷出力,還可以再參加吏部的“博學宏詞”、“書判拔萃”兩種考試,合格后便可立即授官。
除了以上入仕途徑之外,還有一種特殊的入仕方式,那便是前面提到的“制科”。需要選拔人才時,通常由朝廷下“制”書,公布考試的具體信息,考生身份通常不固定,由地方進行推選人員參加,考試內容主要是“時務策”,通過考試之后便可直接被授予官職。
由于“制科”直接由皇帝主持,因此在沒有殿試的唐朝,“制科”算是規格最高的考試,也只有通過“制科”的考生,才算是真正的天子門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