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每一種行為都在鏡映著父母的教育。教育,不僅拼格局,也在拼方向,人生是一場修行,優(yōu)秀的父母總是不斷學習和成長自己,不斷提升陪伴品質,育己也育人,引領孩子。
——薩姐
作者:暖心
前一段時間,朋友哭著說:“快中考的兒子,居然玩起了離家出走?!?/p>
就在半個月前,兒子的最近班主任和她反映孩子最近成績不穩(wěn)定,讓她多注意一下。
但是,兒子每天回家都特別“自覺”,一回家就呆在房間里復習。
那時她真的以為孩子在學習。
直到有一天,她突然闖進兒子的房間找東西,看到兒子慌忙地藏手機的動作。
那時她才知道,兒子的心思沒在學習上。
她氣得一把摔掉手機,說:
“你不是說你在學習嗎?這是在干什么?”
“馬上就要中考了,你就不能多努力一點?”
沒想到兒子一句話激怒了她:“反正也考不好,再努力也沒用?!?/p>
這句話讓她狠狠地打了兒子一巴掌。
于是,兒子和媽媽大吵一架,丟下一句話“不要你管”,然后拉開門跑了出去。
朋友說:“你說,他怎么就不知道努力呢?”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處在同一條平行線上的人,為什么后來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呢?
其實,80%的父母都是在“要求”孩子,卻沒有去“發(fā)現(xiàn)”孩子。
有些孩子的行為背后藏著巨大的“語言”,父母卻沒有發(fā)現(xiàn)。
優(yōu)秀的孩子是有跡可循的,“差”的孩子也是有原因的。
重要的是父母要有一雙能“發(fā)現(xiàn)”孩子的眼睛。
尤其是孩子身上的這5個字,如果父母發(fā)現(xiàn)不了,很容易將孩子養(yǎng)廢。
01
80%差勁的孩子,都很“懶”
在抖音上看到一條新聞。
一個媽媽每天陪孩子寫作業(yè),陪到12點,已經(jīng)快精神崩潰了。
媽媽說:
她不是不會,而是喜歡磨蹭,一說她還和我吵。
真的壓力好大,快崩潰了。
這條新聞下方的評論,道盡了許多媽媽辛酸:
似乎,一到學習上就變得特別困難。
這樣的孩子,用一個字概括:懶。
·態(tài)度上的“懶”:
寫作業(yè)拖拖拉拉、學習時候不情不愿。
在學習上有一種“敷衍的勁”,在父母和老師面前表現(xiàn)得很努力,大腦可能想的是“打游戲、看電視”。
·思維上的“懶”:
一有問題特別喜歡問父母,而不愿意去思考。
一旦考試沒考好時,總是找借口說“我很笨”。
就是孩子這種習慣“摸魚”的態(tài)度,慢慢拖垮他的學習能力。
其實,“懶”孩子的誘因是:沒有沖勁。
斯賓塞有句名言:“孩子在快樂的時候,他學習任何東西都比較容易?!?/strong>
尤其是父母總是催、安排、盯,讓孩子感到壓抑,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
教育,要學會用孩子接受的方式去引導他,這樣他才會對學習產生興趣。
建議父母:
把孩子學習和玩的時間規(guī)劃好,該玩時就不要學習,該學的時候就專注,不用把時間都投到學習里;
做得好欣賞、做不好鼓勵,讓孩子找到價值,他才會動力更足。
02
惡習上“癮”,內驅力會越來越低
有一個女孩剛上初三,因為玩手機無心學習,父親對她又吼又罵,甚至將手機都砸了,卻也不起任何的作用。
父親無力地說:
“她就是要手機不要爹”,“我想控制,但管不了”。“手機癮”已經(jīng)成了孩子戒不掉的惡習。
這些“癮”不僅讓孩子沉迷于其中,它的傷害也是我們想象不到的。
德國兒童心理學家皮特·溫特斯坦及羅伯特·J·瓊維斯曾經(jīng)做過一項實驗。
他讓幾組5歲兒童畫人物。
第一組是每天看電視時間不超過1小時的孩子畫的。
第二組是每天看電視超過3小時的孩子畫的。
第三組是看電視時間和內容都不受限制的孩子畫的。
對比中可以看出:沉迷電視的孩子,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然而網(wǎng)癮給孩子的影響遠不止于此。
韓國神經(jīng)放射學教授,曾經(jīng)對兩組人群的大腦進行了對比:
一組是對手機及網(wǎng)絡上癮的人;
另一組則是沒有對手機及網(wǎng)絡上癮。
結果顯示:
“當邊緣系統(tǒng)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擾時,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焦慮、抑郁或成癮。”
然而,孩子并不是天生就對手機成癮的。
有心理學家說:
孩子愛玩游戲并不是天生愛玩,而是因為現(xiàn)實中的成就感太少了,才會選擇沉浸在游戲中逃避。
孩子沉迷的不是網(wǎng)絡,虛擬世界里的滿足。
這樣的孩子,一定是經(jīng)歷過父母的忽視與否定的,讓他們在現(xiàn)實世界中找不到價值。
有教育家說過:
10歲之前,相對于玩手機,孩子們更喜歡的是父母的陪伴;10歲后,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勵與信任。
陪伴:讓孩子找到安全感;
肯定:讓孩子找到價值。
用情感填滿孩子的內心和無聊的時光后,他就不再需要精神食糧了。
當然,要杜絕孩子成“癮”,要嚴格控制他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該管的時候,絕對不要“慣”。
03
耐心太“短”,很難做成一件事
如今的孩子,有一個共同點:沒有耐心。
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學習熱情都變化無常的。
明明想學鋼琴,剛開始積極性挺高的,可時間長了,他總會因為各種困難就想著要放棄。
為什么現(xiàn)在的孩子耐心這么“短”?
這就要提到一個詞叫“內驅力不足”。
有心理學家曾指出,每個孩子的內驅力都有四個條件:
自主感:我要選擇我喜歡的事。
多巴胺:這件事能讓我興奮。
勝任感:我能做好這件事。
聯(lián)結感:我能得到信任和支持。
這樣的條件,少了一種也不行。
當孩子無法長期堅持一件事時,父母應該思考“這四種心理營養(yǎng)我給他了嗎?”
想必并非如此。
很多父母在教育中總是打擊與否定,鼓勵與信任給的不夠,讓他找不到成就感。
尹建莉說:
“在培養(yǎng)習慣的過程中,如果總是制造孩子的主動性和成就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一個好的習慣。
如果經(jīng)常讓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內疚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壞習慣?!?/strong>
控制會讓人懈怠,給孩子內在的持續(xù)的動力才能激發(fā)他的主動性,從而更好地堅持下去。
在一期《少年說》里,初一女孩兒趙航希在學習排球期間,曾經(jīng)因困難而選擇放棄。
媽媽鼓勵她試著堅持,一直不斷地給她信心。
她帶著這樣的信念,積極地投身訓練,在不斷地進步中,也擁有了滿滿的成就感。
她說:
“媽媽,我要感謝您,是您讓我愛上了排球,教會了我堅持和努力這兩種精神?!?/strong>
父母要讓孩子感覺到做一件事的快樂,才能讓他有長久堅持的信念。
04
喜歡用自我滿足,“麻”痹內心
后臺有位媽媽問:我家孩子今年初二,從上學期開始,好像做什么都提不起興趣,再也沒有之前那種主動的勁頭。
想支持他發(fā)展一兩個愛好吧,他卻說“沒意思不想學”。
用盡了辦法,無論是打罵還是獎勵,他仍舊一副不痛不癢的樣子。
這讓我想起了心理學上的“橡皮人效應”:
指的是人逐漸麻木,他們對待生活懶散,沒有求知欲,也沒有好奇心,任何來自外界的批評和表揚都無法觸動他們分毫。
考試沒考好,他會說“還有比我更差的”;
學校舉行比賽,恨不得把自己縮在無人的角落;
問他有沒有的禮物,他也說“無所謂”……
當孩子心理上出現(xiàn)了“橡皮人效應”,就會對周遭的一切都失去感覺,無論表揚還是批評都無動于衷,失去了榮辱感。
很多父母不理解:明明生活在蜜罐之中,為什么孩子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
其實,讓孩子變得麻木的,往往是父母。
作為父母,有可能你是這樣的:
對孩子的要求很高;
對孩子過于強勢;
父母過度的功利心,想通過孩子來獲得自我成就感。當孩子生活在這樣的成長環(huán)境里,很容易因為自我價值感的缺乏而陷入“無欲無求”的惡性循環(huán)里。
《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蘇佩里說的:
“如果你想讓人們造一艘船,不是雇人去收集木頭,不要發(fā)號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務,而是去激發(fā)他們去海洋的渴望。”
孩子更希望得到的是:父母的關注、支持和接納,而不是無止境地提要求。
如果父母能做到:
不那么期待孩子,讓他找到自己的目標;
多鼓勵孩子,幫他找到價值;
多信任孩子,激發(fā)他的動力;
我相信孩子會慢慢發(fā)展出蓬勃的內驅力。
05
輸不起的孩子,永遠都在“怕”父母
知乎上有一網(wǎng)友說:
女兒5歲,最大的特點就是輸不起。
芭蕾舞跳的不如領舞好,回家就鬧脾氣;單詞背的沒同學多,回家鬧脾氣;
甚至自己買個新玩具不會拆,都自己跟自己較勁,在那急的團團轉……
她問:為什么現(xiàn)在的孩子這么好強,又這么脆弱?
其實,面對怕輸?shù)暮⒆?,我們要考慮的不是他為什么怕輸,而是輸?shù)谋澈蟆芭隆钡氖鞘裁础?/p>
教育家王仁平說了這樣一句話:
孩子懼怕的,其實不是失敗本身,而是失敗所引發(fā)的社會隔離!
這種社會隔離就是“父母的愛”。
當父母強調:
你要考100分;
你的成績不能比他差:
這次比賽一定要拿第一……
于是,它刻在孩子腦海里的就是:我一定要贏,否則我就是不好的。
在網(wǎng)上看到了這么一句話:
我們給孩子的愛設定了太多條件,孩子總是生活在擔心被遺棄的恐懼中,他們只能通過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來證明自己是被愛的。
孩子真正害怕的,不是“我會輸”,而是“不被愛”。
越是被要求贏的孩子,心理優(yōu)越感太強,抗挫力差,
一時失利就可能是毀滅性的打擊。
因此,我們千萬別把孩子養(yǎng)得“怕輸”。
著名球星林書豪說過一句讓人感觸很深:
“我最感謝父母的是,他們與我談論籃球時談的不是輸贏,不是我得了多少分,而是討論我的打球習慣、態(tài)度、舉止禮儀等等,他們教得非常好。”
他分享過一個細節(jié):
他在賽場上得了很高分,但是情緒控制得不好,脾氣很差,賽后他的爸爸媽媽不是恭喜他得了多少分,而是與他談論情緒問題。
理性對待輸贏,是孩子走好人生之路的最大底氣。
我們要去接納孩子的每一面,不要太去在意輸贏,讓孩子以他最真實的模樣自由生長。
06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孩子是父母精神生活的一面鏡子,就像水滴可以照耀太陽一樣,孩子的各種行為都打上了父母的烙印。
孩子的每一種行為都在鏡映著父母的教育。
如果你的教育沒有激勵、喚醒、鼓舞,那么就容易是失敗的。
人生是一場修行,家長要先修補自己:
孩子動力不足,可能你的干預太多;
孩子手機成癮,就給他多一點關愛;
欲望不足時,父母給得太多……
教育,不僅拼格局,也在拼方向,只要方向對了,孩子就不會跑偏,而是能夠一直走在光明大道,讓你孩子的人生熠熠生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