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歷經波折,地產仍然是國內經濟最重要、最核心的板塊之一。只不過與過去幾十年里粗放式地增長就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不同,地產行業來到了一個需要精細化發展的階段。
截至今年6月初,房地產行業在資本市場持續低迷,整體下跌11.1%,滬深300下跌0.7%,基金重倉配置比例也回落至歷史低位。
實際上自2014年以來地產行業利潤的增速就已放緩,但隨后的去庫存政策配合寬松的貨幣政策,行業利潤又實現了大幅上升,直到“房住不炒”的政策把控,地產金融屬性下降,整個行業才正式迎來了充滿陣痛的轉型升級期。地產行業已無法再按照傳統的模式發展,而是需要建立新的增長點激活潛在內需。
顯然,新時代的地產經濟需要新時代的“引擎”。
華為全屋智能,地產經濟的新引擎
6月19日,第二十屆中國住博會在京開幕。與往年相比最大的不同,也是最被熱議的話題,是華為首次參與,并展示了他們為地產行業準備的新“引擎”。
“我們看到房地產產業正在經歷一場關鍵的轉型,這場轉型給全產業鏈帶來了不少的挑戰,同時也預示著一場全新的革命正在醞釀展開,而這場革命,我們認為就是空間智能化革命。”華為終端BG首席戰略官、全屋智能產品線總裁邵洋在住博會開幕式上如是向與會者“表明來意”。
在“房住不炒”政策下,房子逐漸回歸單純的居住屬性,居住體驗躍升至房地產業務的第一增長引擎,空間智能化成為改善人們居住體驗的一大抓手。
華為在此次住博會上濃縮了在空間智能領域所取得的領先技術和創新成果,搭建了全屋智能、AI節能互動等多個展示體驗區,提供沉浸式全屋智能空間體驗,訪客可以完全置身其中體驗日常家庭生活中的各類場景。
華為自研AI超感傳感器,能精準感知有人無人狀態實現“無感節電”,空間智能調控照明、冷暖、影音系統的啟停,在酒店、辦公、學校等場景下起到高效節能的效果。
華為自主可控的PLC+無線網絡雙網架構帶來了99.9%穩定度和超高的靈活性,即使斷網也不斷聯、斷控,通過子路由及藍牙網關可以實現全空間信號更廣闊覆蓋,系列化智能主機則能夠適配前后裝各種戶型,真正給用戶帶來高可靠的全屋智能使用體驗。
展會期間,住建部黨組書記、部長倪虹,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住建部紀檢監察組組長、部黨組成員宋寒松,住建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姜萬榮、董建國、秦海翔,總經濟師楊保軍等領導蒞臨華為全屋智能住博會展區巡館,仔細察看參展產品,聽取參展情況介紹。倪虹部長在現場重點察看了華為全屋智能具備行業創新引領優勢的PLC技術、全屋智能生態給地產住宅等多個產業智能化轉型過程中的帶動作用,以及在住宅-小區-社區的智能安全解決方案及低碳節能等領域的突破創新。
今年初,在華為方舟壹號空間智能開放實驗室的開幕儀式上,倪虹部長就曾經表達了對華為攻克了PLC電力線載波技術、構筑了極致可靠穩定的數字底座的高度認可。他強調這一巨大技術突破在建筑產業中“大有可為”。
華為全屋智能完美反映了其在建筑產業轉型升級中所體現出的相對競爭優勢,強大的底層技術積累讓它有能力做系統性、大范圍的智能化解決方案,推動一套宅乃至一個樓盤產生智能化的變革。從點到面,從用戶側到企業側到管理方,華為在地產領域的出場頗有“久旱逢甘露”之感。
從零構建完整生態,全面驅動體系化變革
家庭空間的智能化會慢慢走進千家萬戶,這是早已有之的行業共識。只是幾乎沒有人能夠準確預言其到來的時間。也許在華為的全屋智能解決方案到來之前,多數地產企業仍然只將空間智能化看作重要但不緊急的新型業務板塊。
究其原因,無非有二。一是智能化升級所提出的技術要求太高,但技術研發又往往不是建筑地產從業企業所擅長的;二是地產業務自身過于復雜,其龐大的產業鏈條、資金規模和漫長的交付周期,都給體系化的變革帶來了挑戰。
確實,華為全屋智能的實現也經歷了對行業痛點問題的逐一攻克。“這個產業極其復雜,華為今天用自己的連接能力、交互能力和生態能力來推開空間智能化這扇門,對我們也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們真正開創一個產業,這不是小產業,是普世性巨大的產業,將來和人的相關性、對人的價值不會弱于車。” 邵洋將空間智能化與個人智能化(手機等智能終端)、出行智能化(汽車產業)并稱三大智能化趨勢,而空間智能化顯然仍是其中最嶄新的一個,這項業務的戰略意義和產業價值不言而喻。
在一個如荒原般的新領域上構建完整生態,這正是華為全屋智能的可貴之處。與電信基建或終端設備制造不同,空間智能化領域沒有前人開路,沒有既定的準則和模式,一切都需要從頭開拓。
首次亮相住博會之前,華為已在這一領域潛心耕耘了三年,其全屋智能方案也已經來到4.0版本。版本的迭代越來越清晰地展現出華為的空間交互理念:標志性交互設備、豐富的交互方式、更生動的交互形式。在Harmony OS的驅動下,華為通過1+2+N構建全屋智能解決方案,以自主可控獨有的技術能力確保解決方案的穩定性和靈活性,讓用戶極簡地獲得擁有無限魔力的全屋智能體驗;聚焦節能、低碳,為整個產業的參與者賦能;整裝交付,讓房地產業低成本實現高增長。目前已有超過2300+品牌伙伴入駐鴻蒙系統家庭,5800+智能單品可以接入華為全屋智能,生態開放性全球領先。
很多親身體驗過華為全屋智能的人都感嘆,諸多黑科技突破了他們對于智能家的想象。我很認同華為的觀點,在未來,地產行業的數字化變革是一個宏大的空間智能化生態,而不是局限在智能終端或者物聯網的單一品類。
今年2月,華為與住建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達成戰略合作,通過密切合作充分理解好房子戰略對國家、對建筑產業轉型、對人民群眾居住品質提升的重要意義,將安全、綠色節能、健康、便捷、舒適的政策導向充分落實到解決方案規劃設計,以自主可控技術打造用戶滿意的智能安居好房。這某種程度上意味著華為主張的空間智能化已經升級為產業發展政策。
為什么是華為?
華為一直以來是通信基建和智能終端的市場形象,但出現在地產領域卻一點也不讓人意外,相反,這是一個可以預見的必然趨勢。基于底層系統+云端能力+智能終端的獨到優勢,華為能夠做的,不僅僅是為智慧家庭貢獻新設備,更是一手打造強大、完整的全屋智能生態。對比傳統地產企業,華為能夠實現智能生活的全面升級;對比其他科技企業,華為又能拿出to B、to G的完整解決方案——華為勝在兼得。
邵洋將華為在空間智能化上突破總結為,“一大前提,兩重收益”。
技術優勢當然是一個重要的前提因素。因為技術實力雄厚,華為有底層系統Harmony OS,有云計算平臺華為云,有專門為全屋智能設計的穩定且靈活的小海思PLC芯片,有1+2+N的極致穩定、極致靈活的全屋智能智能終端矩陣……全面的底層技術能力是華為的護城河,這條護城河能夠確保華為在進入任何產業進行智能化賦能的進程當中最大化發揮出自身優勢。打造底座級別的智能生態,可靠性、靈活性的重要程度遠超大眾一般意義上的認知,實際上這正是華為入局之前空間智能化所面臨的核心難題。
而常被人忽略、但與技術優勢同樣重要的是,華為具備推動變革的決心,以及從用戶出發的思考方式,對空間使用者、空間管理者產生收益。
以全屋中控為例,華為全屋智能空間4.0考慮到了一個家庭多位成員的差異化多種交互方式,不但提供了包括手機、智能中控屏、智能MINI在內的多個類型的交互終端,而且也基于AI技術支持語音等其他方式的人與空間交互;以賦能的對象為例,華為全屋智能解決方案既考慮了用戶側進入空間的訴求和感受,也容納了管理方角色。通常來說,酒店、辦公空間等使用方都與管理方并不統一,華為分門別類地根據不同場景提供了兼顧二者的解決方案。其獨創的“1+2+N”架構采用解耦架構,高度的靈活性能夠適用于住宅、酒店、學校、醫院、辦公、會議等各類空間,實現了場景體驗的大幅度提升。華為從體驗出發,從用戶訴求中總結出“高可靠”“高掌控”“高感官”“高智能”“高心意”的五高模型,并在此理念下構建了全屋智能。
華為不是一家生產智能家居設備的企業,也不是第一個擁抱地產的科技公司,但卻憑借獨有的優勢和洞察成為了空間智能化的領航者。我認為還有一重因素是,華為預先為地產行業做了精準的把脈,從行業自身切實存在的痛點和訴求出發,結合自身優勢,給出了空間智能化的解法。華為并未因自身的技術優勢就顛倒因果,而是立足于行業本身,做好賦能者的角色。
建筑產業恰逢世代交替的陣痛期,內部優勝劣汰,從粗放走向精細。每個人都需要認識到的是,地產行業與其他行業不同,它以前是、未來也仍將是國家經濟的一大重要支柱?!白屓嗣褡∩细梅孔印焙汀疤嵘》科焚|”是新一代高質量住房建設與發展模式的總方針。在低碳環保的前提下以技術推動建筑空間智能化,華為的解決方案不但精準,而且恰逢其時。
產業數智化的大背景(這種趨勢幾乎出現在所有行業之中),以及地產行業正在經歷的去金融屬性的震蕩,都使空間智能化成為建筑地產喚醒活力的必然選擇。從德勤此前發布的報告來看,全球房地產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從業者的運營態度也普遍審慎而小心。行業中一個普遍的共識是智能建筑開發將是技術投資趨勢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空間智能化勢必會成為建筑地產行業未來長時間內持續穩定增長的核心驅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