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是全球存在感最低的大洲,許多人只知道澳大利亞、新西蘭兩個大洋洲國家。畢竟兩國總面積占大洋洲的88%,經濟總量占全洲的95%以上。
▲兩國國旗
作為曾經英國的前殖民地,澳新兩國也是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為主體的地方,國旗高度相似,在語言文化和社會制度上具有極高的相似性,兩國的經貿人員往來也十分密切,“澳新”經常被用作統一的人文地理概念。
▲澳新脫胎于英國殖民地
現代澳新兩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末開始的英國殖民時期。澳大利亞陸地面積是新西蘭的28倍,白人移民數量也始終高于新西蘭。
新西蘭殖民地開辟之初,被劃入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直到1841年新西蘭才成為獨立的殖民地。
19世紀下半葉,澳大利亞各殖民地出現了建立統一國家的聯邦運動,新西蘭參加了澳大利亞聯邦(自治領)的籌建。
但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成立時,新西蘭并未加入。
▲澳大利亞聯邦
澳大利亞憲法依舊保留了允許新西蘭加入的條款,但新西蘭在1907年成為與澳大利亞聯邦平級的自治領。
新西蘭加入澳大利亞的計劃,為什么沒有實現?
▲一同飄揚的澳新國旗
一、白銀時代
澳大利亞是全球面積最小的大陸,面積769萬平方公里。由于孤懸南半球的大洋之中,當地至今保有大量獨有物種。
新西蘭位于澳大利亞以東1000余公里的大海中,面積不足澳洲大陸的4%。如此“偏僻”的地理位置切斷了澳新與其他文明的交流。在近代歐洲殖民勢力到來前,澳新本地的土著生產力十分落后。
▲大洋洲
地理大發現開啟后,1521年麥哲倫完成人類歷史上首次環球航行,為西方人探索南太平洋和發現澳新奠定了基礎。
南太平洋的環流和西風帶阻礙了歐洲人對澳新地區的探索,16世紀,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相繼在尋找南方大陸的行動中折戟。當美洲大陸的黃金源源不斷運往歐洲時,澳新地區始終沒揭開其神秘的面紗。
▲西方人對澳大利亞的探索
直到1642年,荷蘭人塔斯曼發現了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島和新西蘭的南北兩島。相較于發現美洲的“黃金時期”,對大洋洲地區的探索被稱為“白銀時期”。
歐洲人很快對面積較小的新西蘭有了初步了解,而探明澳大利亞大陸還要等到一個多世紀后。
1770年,英國的庫克船長首次探索了澳大利亞東海岸,宣布澳大利亞南緯38°以北的東海岸為英國領土。因當地環境與英國的威爾士相似,便命名為“新南威爾士”。
▲庫克船長
澳大利亞遠離英國,為盡快開發這片土地,英國計劃將這里作為罪犯流放地。1788年,首批575名囚犯在東海岸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城鎮(今悉尼),當時澳大利亞土著人口約50-100萬。
1788年,新南威爾士總督阿瑟·菲利普宣布新西蘭歸本殖民地管轄。新西蘭盛產麻和木材,近海有海豹、鯨等海洋動物,這吸引了歐美地區大量商人前來,捕鯨水手則在新西蘭建立了最早的移民點。
▲捕鯨
新南威爾士殖民區雖然宣稱了新西蘭的管轄權,卻并未派遣殖民官員。直到1820年,新南威爾士總督麥夸里才授權教士肯德爾為新西蘭治安官,前去新西蘭與毛利酋長調解當地的貿易爭端并防止在新西蘭出現動亂。
19世紀30年代,英國開辟西澳大利亞殖民地,新南威爾士的范圍也不斷擴大,移民人口接近10萬。英國從其中析分出塔斯馬尼亞、南澳大利亞等新殖民區。
▲澳大利亞各殖民區設立(動圖)
設立新殖民區的同時,英國在19世紀30年代一度將新南威爾士總督作為澳大利亞英屬殖民地的最高長官。
諸如南澳、維多利亞等地的長官則被任命為新南威爾士副總督。但因為各殖民區沒有隸屬關系,到40年代新南威爾士總督不再兼領各殖民地。不過讓澳大利亞各州聯合起來,自此成為一些澳洲白人精英的目標。
▲新南威爾士總督府
同時期新西蘭的歐洲移民不足3000人,毛利人仍舊是新西蘭的主要民族。面對英國殖民者的肆意欺壓,眾多毛利酋長在1835年簽署協議,表明奧特亞羅瓦(毛利人對新西蘭的稱呼)的獨立性。
隨著法國殖民勢力的滲透,英國加快了對新西蘭的吞并。1839年,英國正式任命新南威爾士副總督霍布斯成為新西蘭執政官。
1840年,霍布斯以提供保護為由,誘使超過400名毛利酋長簽署《懷唐伊條約》并讓渡主權。英國借機于1841年將新西蘭劃出新南威爾士,成立獨立殖民地。
▲《懷唐伊條約》
縱觀19世紀上半葉,在殖民力量有限的情況下,澳大利亞東海岸始終是英國的開發重點。通過流放罪犯,澳大利亞獲得了最初發展所需的勞動力。
在白人移民的驅趕和虐殺下,澳大利亞土著在短短半個世紀內就幾近滅亡,人口規模從50萬以上縮減至不足10萬。
1851年后,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維多利亞等地相繼發現大量黃金儲藏。在黃金的巨大誘惑下,澳大利亞白人人口從1851年的43.8萬,增長到1860年的116萬。
▲墨爾本(新金山)的淘金帳篷
新西蘭資源有限,當地白人移民在19世紀中葉時僅萬人規模,10萬毛利人仍是新西蘭的人口主體。
英國投入新西蘭的治理精力有限,英國人要借助毛利人的力量治理新西蘭,毛利酋長掌握了部分政治權利,因而毛利人勢力遠比澳大利亞土著強大,這造成了新西蘭與澳大利亞在文化上的極大不同。
▲新西蘭將毛利文化保存下來
隨著自由移民數量的增加,以及澳大利亞作為罪犯流放地制度的廢止,澳大利亞各殖民區在19世紀30-50年代掀起自治運動。
英國于1852年批準各殖民區成立自治政府,這標志著澳大利亞各殖民區政治架構的成熟。將澳大利亞各殖民區聯合起來,更能發揮出這些殖民地的潛力,成為澳大利亞聯邦運動的先聲。
所謂聯邦運動就是將澳大利亞各殖民區整合,組建統一的聯邦政府。廣義上的聯邦范疇除澳大利亞各地外,還包括新西蘭、斐濟等英國在大洋洲的直屬殖民地。
▲新西蘭(左二)和斐濟(左一)拒絕加入曾為犯人流放地的澳大利亞(右)
澳大利亞各殖民區政府成立后,新西蘭也在1856年成立責任內閣。隨著歐洲移民的增多,殖民者對土地的需求越來越大,殖民者與毛利人爆發了多輪戰爭。
裝備落后的毛利人損失慘重,殖民者則攫取了大量土地。1851-1861年,新西蘭牛羊存量從3.48萬頭、23.3萬只,增加到19.33萬頭、280萬只,新西蘭的畜牧業迅速發展起來。
▲新西蘭畜牧業
19世紀中葉后,英國的注意力逐漸移至歐洲和中亞。1863年,英國要求澳大利亞各殖民區政府自行招募軍隊。1870年, 雖然海上防務仍由英國承擔,但英國撤走了駐扎在澳洲的陸軍,把陸基防務留給了幾乎赤手空拳的澳大利亞人自行解決。
此時歐美強國對太平洋地區虎視眈眈,美法德的艦隊和商船頻繁出現于南太平洋。巨大的安全威脅推動了澳大利亞聯邦運動的發展,畢竟對于各殖民區來說,抱團取暖是最好的自保方式。
▲19世紀末的西南太平洋局勢
與此同時,澳大利亞土生白人人口占比從1861年的37%上升到1891年的67%,更有大批非英裔白人以及亞裔進入澳大利亞,這些人對英國的情感聯系較弱,不把英國當做殖民母國,更加認同自己的澳大利亞人身份。
另外,澳大利亞的鐵路長度從1851年的23公里擴張至1891年的16128公里,隨著各殖民區鐵路軌距的統一,鐵路網將澳大利亞各地更加緊密的連接起來。
▲澳大利亞鐵路
安全問題、人口變化以及交通發展一同推動了澳大利亞聯邦運動的發展。反觀此時的新西蘭因為國土相對狹小、資源稟賦不佳,并沒有澳大利亞各殖民區那般危機感,對聯邦運動并不熱情。
澳大利亞的鐵路也無法跨越近2000公里的海洋阻隔,新西蘭經濟自成一體。孤懸海外的新西蘭還發展出在英帝國框架下的“次帝國”思想,意圖將新西蘭的影響力拓展到南太平洋群島。
▲澳新隔著塔斯曼海
這不僅與德美等國發生利益沖突,甚至與同為英國殖民地的澳大利亞產生了地緣競爭。新西蘭試圖扮演獨立角色,對其加入澳大利亞的聯邦運動產生反向沖擊。
二、年輕的聯邦
在英國殖民體系中,對于白人占多數且殖民基礎較好的地區,英國會賦予其較大的自治權,使其成為自治領。1867年,加拿大成為首個自治領。
自治領是邁向獨立國家的重要一步,澳大利亞的聯邦運動,就是要求整合各殖民區,成立自治領。
▲早期的加拿大自治領
澳大利亞聯邦運動經過發展,在19世紀80年代后逐步成為一些澳大利亞政治精英的精神信條。新西蘭關注到澳大利亞聯邦運動的發展,新西蘭決定派出代表適度參與其中,以考察其是否符合新西蘭利益。
1890年2月,新南威爾士、維多利亞、昆士蘭、塔斯馬尼亞、南澳、西澳及英屬新西蘭共13名代表在墨爾本舉行會議。首次討論在保留與英國政治聯系并承認英王權威的同時,澳新地區組建聯邦制國家的可能。
▲19世紀末的墨爾本
1891年3月,45位來自澳洲六個殖民地和新西蘭的代表在悉尼如期出席“聯邦會議”,著手制定《澳大利亞聯邦憲法》。但同年英國爆發經濟危機,與英國經濟深度綁定的澳新地區為此大受沖擊,各殖民地關于建立聯邦的矛盾瞬間擴大。
最早開發建設的新南威爾士和維多利亞兩地,人口數量遠高于其他殖民地。南澳、塔斯馬尼亞等地擔心如果成立聯邦,新維兩州一定會通過自身政治經濟實力控制聯邦政府,而將部分權利上交聯邦政府的小州們,勢必會成為強州的附庸。
▲澳大利亞各殖民區發展
昆士蘭的畜牧業經濟發達,其擔心一旦聯邦成立,在推崇白人至上的“白澳政策”影響下,亞裔移民一定會被限制入境,這會影響當地的勞動力市場。
西澳大利亞因為與其他殖民區聯系較弱,一度意圖獨自建國,新南威爾士和維多利亞兩地更是就聯邦政府應該設在悉尼還是墨爾本吵得不可開交。新西蘭加入聯邦的意愿本就低于澳大利亞各殖民區,在此背景下,澳大利亞制憲宣告失敗。
▲“白澳政策”胸章
1895年,猛烈的經濟危機告一段落,人們在危機中看到了各殖民地合作應對危機的作用,聯邦運動再度得寵。
1897年3月,聯邦代表大會在南澳大利亞首府阿德萊德舉行,制憲工作再度啟動。除昆士蘭因內部紛爭而未能選派出代表外, 其他5個殖民地向會議派出了代表。
1899年,經過打磨的澳大利亞憲法在各殖民地公投。除西澳大利亞外,其余6個殖民區均通過該憲法。
▲各州均參加1899年公投
但自1891年會議后,新西蘭未再派代表參加澳大利亞聯邦成立的各項會議。新西蘭的決定,是從自身利益出發的。
首先,新西蘭在經濟上并不依附澳大利亞。1930年前,新西蘭60%的進口商品來自英國,出口商品70%以上流向英國。
新西蘭畜牧業在經濟中占據重要位置,而澳大利亞發達的畜牧業對新西蘭構成巨大競爭,如果加入澳大利亞,勢必會損害新西蘭的經濟利益。
▲1899年會議的澳大利亞各地代表(不含新西蘭)
其次,19世紀末新西蘭人口約80萬,其中毛利人因反抗殖民統治,人口下降到不足5萬。但新西蘭的毛利人擁有一定的政治權利,在某些地區擁有和白人一樣的投票權。
反觀澳大利亞各地,1900年人口375萬,土著僅剩8萬,且如同牲畜一般被奴役虐殺。新西蘭一旦加入澳大利亞,其對待毛利人的合作政策必然受澳大利亞的“白澳政策”影響,這甚至會摧毀新西蘭的政治基礎。
▲澳大利亞土著
第三,澳新兩國相隔一千多公里的塔斯曼海,澳大利亞弱小的海軍根本無力為新西蘭提供庇護。
最后,新西蘭早已形成獨立國家認同,在“次帝國”主義影響下不斷向南太平洋群島滲透。加入澳大利亞,就意味著新西蘭喪失獨立性,在南太平洋的擴張也將前功盡棄。
▲漫畫“新西蘭老婦人拒絕加入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組成聯邦,有利于減輕英國在南太平洋的軍事和行政支出,統一且親英的澳大利亞有利于英國在南太平洋擴大影響。
英國極力促成意圖獨立的西澳加入澳大利亞聯邦,并深度影響了澳大利亞憲法的制定。當1901年的新年鐘聲敲響,澳大利亞聯邦作為同一政權出現在世界版圖上。
▲澳大利亞聯邦成立
英國首次任命澳大利亞總督作為英國君主在整片南方大陸的代表,而澳大利亞總理則是這個國家的實際權力掌握者。澳大利亞自此成為英國的自治領,僅軍事、法律終審、部分外交權限被英國掌握。
澳大利亞憲法第6條中,預留了新西蘭加入聯邦的條款,而第121條則寫明了新州加入的具體流程。
▲澳大利亞憲法第6條
為了說服新西蘭加入聯邦,澳大利亞在1902年立法給予毛利人投票權,而澳大利亞本土土著直到1962年才獲得這一權利。但在白澳政策影響下,澳方的舉動并未讓新西蘭放心。
既然新西蘭無意加入澳大利亞,英國于1907年準許新西蘭成為與澳大利亞平級的自治領。
▲新西蘭自治領成立
雖然沒加入澳大利亞,但作為南太平洋最重要的兩個英屬地區,澳新的政治經濟聯系仍舊緊密。
兩國的國旗樣式也十分相似,均是左上角加墜英國米字旗,藍色旗面上有象征南十字星座的星星。
▲澳(上)新(下)國旗
相較于母國英國,澳新之間的人員往來更為便利且密切。澳新(ANZ)也逐步發展成專有地緣政治名詞,用于形容這兩個聯系密切的盎格魯撒克遜國家。
在南太平洋地緣概念中,習慣上的“澳大拉西亞”(Australasia)一詞專指澳新兩國。澳新在1905-1913年間以“澳大拉西亞隊”的名字聯合參加了奧運會、網球戴維斯杯等重要國際賽事。
▲澳大拉西亞旗
1914年一戰爆發,澳新聯合出兵。澳新軍團于1915年4月25日參加了慘烈的加利波利登陸戰,期間遭到土耳其軍隊的頑強抵抗,澳新軍團傷亡超過3.5萬人。
登陸日被澳新兩國共同確立為澳新軍團日,時至今日仍是澳新兩國共同慶祝的也是,也是澳新合作的歷史見證。
澳新兩國軍隊還分別協助英軍,攻占了南太平洋的德國殖民地。借此擴張了自身在南太平洋的影響。
▲澳新軍團
三、澳大拉西亞
一戰結束后,英國吞并了大片原屬德國的殖民地,大英帝國的勢力范圍達到歷史頂峰,但英國的國力卻慢慢衰落。進入20年代后,英國面臨美國愈發強烈的追趕與挑戰。
1929年,爆發自華爾街的經濟大蕭條迅速席卷全球。澳新經濟遭受重創,體量較小的新西蘭“回血”能力較弱,英國自身泥菩薩難保,新西蘭在經濟上也只得更加貼近澳大利亞。
▲大蕭條
1931年,英國頒布《威斯敏斯特法令》,承認原英屬自治領國家為獨立主權國家。澳新兩國的獨立身份被固化,但兩國的政治經濟聯系卻日益密切。
20世紀30年代后,澳新兩國的英國駐軍大幅度減少,當日本實力不斷壯大,面臨安全威脅的澳新兩國只得投向美國的懷抱。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為了快速擊敗美國并獲取工業原材料,日軍迅速占領東南亞,并對澳大利亞北部展開轟炸,意圖占領澳大利亞。
▲日軍轟炸達爾文
澳新一面強化本國武裝力量,同時加強與美國的軍事合作,允許美軍進駐。但澳大利亞認為,自身作為南太平洋最大國家,要擔負起地區的政治和防務領導責任,承擔“英聯邦國家在南太平洋的榮耀”。
澳大利亞力量有限,1943年澳大利亞同新西蘭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系,澳新借此頻繁接觸,意圖建立一個由澳新共同主導的太平洋地區集體安全防衛機制。
▲太平洋戰爭
新西蘭對澳大利亞的提議做出了熱切回應,認為這將減少新西蘭的經濟損失和軍事壓力。
1944年1月,澳新簽署《堪培拉協定》 (又稱《澳新協定》)。協定明確澳新共同組建“南太平洋安全委員會”,以軍事保護的名義,接管英國在南太平洋的屬地防衛權。
深陷歐洲戰場的英國樂見親英政權保護其在南太平洋的屬地,美國則大為惱火,認為澳新的行為損害了美國的地緣利益。
▲太平洋戰場的美軍
在美國壓力下,1951年美澳新三國簽訂《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美國獲得在澳新常駐軍事力量的許可。
二戰結束后,老牌帝國們構建的殖民體系崩潰,澳新兩國經貿聯系進一步密切。1966年新澳兩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相互開放市場。
▲悉尼
20世紀70年代起,澳新更是逐漸降低關稅,1983年,澳新簽訂《進一步密切澳新經濟關系貿易協定》,兩國貿易額不斷提高。
1989年,新西蘭總理杰弗里·帕爾默在會見澳大利亞總理鮑勃·霍克時表示“新西蘭雖未加入澳大利亞聯邦,但已獲得類似于聯邦成員的大部分發展優勢。”
▲霍克(左)與帕爾默(右)
澳新兩國作為主權國家被國際社會所承認,兩國民眾也形成了對各自國家的認同,如今澳大利亞憲法中仍保有允許新西蘭加入聯邦的條款,但這似乎已不可能。
2000年,澳大利亞反對黨領袖約翰·休森提出新西蘭應加入澳大利亞聯邦。新西蘭總理海倫·克拉克回應道“這不過是休森個人的想法”。
▲休森(左)與克拉克(右)
2001年,澳大利亞學者、原南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市議員鮑勃·卡特利前往新西蘭奧塔哥大學訪學,期間他出版了一本名為《與瑪蒂爾達一起跳華爾茲:新西蘭應該加入澳大利亞嗎?》的書。
書中總結新西蘭與澳大利亞聯系緊密,應當加入聯邦。對此,新西蘭政治評論員科林·詹姆斯將其描述為“不過是一本寫給澳大利亞人的書”。
2006年,澳大利亞議會下屬的一個委員會提出,“建議澳新組建完整的聯盟或統一市場,或是使用共同貨幣。”該建議未被澳新政府采納。
▲澳大利亞議會
2010年,新西蘭獨立調查機構UMR隨機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兩國各1000人發放問卷,調查內容為“你支持還是反對新西蘭加入澳大利亞?
結果,無論是澳大利亞還是新西蘭,反對的聲音都超過支持的聲音。
▲調查結果
截至2023年,澳大利亞人口約2600萬,GDP1.55萬億美元,人均6萬多美元。新西蘭這三項數據僅為澳大利亞的20%、17%和83%。
在經濟上,澳大利亞是新西蘭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其出口商品的24%流向澳大利亞。而新西蘭對于澳大利亞來說,只是第七大貿易伙伴(2022年)。旅游業是新西蘭的重要經濟支柱,澳大利亞是入境新西蘭的最大游客來源國。
▲新西蘭第一大城市奧克蘭
澳新兩國勞動力可自由流動,雙方公民在對方國家享受免簽證待遇。截至2022年,約67萬新西蘭人生活在澳大利亞,另有6.5-8萬澳大利亞人生活在新西蘭。
從18世紀末到20世紀,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英國殖民統治的基礎上,完成了獨立國家的建構。但因為雙方在經濟、土著政策、地理阻隔等方面的問題,新西蘭最終選擇放棄加入澳大利亞。
▲新西蘭國旗備選旗(左)與現國旗
進入21世紀后,隨著亞裔等移民涌入,澳新兩國的白人人口均下降到總人口的80%以下,社會更趨多元。澳大利亞出現脫離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制總統制國家的呼聲。
新西蘭也出現了更換國旗、凸顯自身特色的政治論調。政治差異性的擴大,這讓新西蘭加入澳大利亞變得更難以實現。
▲澳新各自走上獨立發展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