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中華民族傳承了幾千年的孝老愛親的美德,也是我們共同的文化基因。為繼承發揚和圣精神,弘揚傳播和文化,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改變人們觀念,筑牢道德根基,提高人生格局,構建和諧社會目的,柳獻軍創辦了和圣書院,致力于傳播孝文化。
一、傳承和文化、引領社會核心價值觀
柳獻軍先生是一位充滿激情和愛心的河北好人。在他的帶領下,和圣書院成為廣平縣的一座藝術中心,也成為了傳承孝文化的重要平臺。作為一名黨員,柳獻軍一直以來都秉持著黨的宗旨,為了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他決定以行動來支持孝敬父母的優良傳統。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籌集了2億多元資金,建起了包括和圣書院、水陸畫院、綜合樓、影劇院、演播廳、創意大廈等在內的廣平縣藝術中心。
這項工作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贊揚,柳獻軍在2019年11月被評為“時代新人·河北好人”。和圣書院的目標是,傳播孝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敬老養老助老的文明風尚。他希望能夠讓中華民族的孝老愛親美德得以傳承,讓每個人都明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理,孝順自己的父母,孝敬天下的父母,讓農村的老人能夠老有所樂、老有所居、老有所安。
和文化是和圣書院所傳承的最重要的文化之一。春秋時期魯國先賢、柳氏創姓鼻祖、被孟子尊為“和圣”的柳下惠,是儒家文化的思想先驅,也是中華和文化的人格化象征,其“和”的思想來源于中華古老的哲學智慧,也是后世儒家“和”文化的淵源之一。和,是萬物存在的形式,是自然之道,其核心內容是多種不同因素、不同成分各在其位、各有其份、各得其所、和諧共生的一種狀態,是多元的統一。
和文化也即和諧文化,是以和諧內涵為理論基礎的文化體系,是中國乃至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思想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前提。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和,對于中國人來說,既是深入骨髓的文化認同,也是現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追求。
二、以實際行動構建和諧社會
和圣書院時常舉辦“孝善敬老餃子宴”活動,利用擺孝老餃子宴的形式,邀請老人們前來聚餐,讓更多人感受到“敬老、愛老、善待老人”的重要性。同時,他還通過書院等渠道開設孝道講座,宣傳孝文化,讓更多人明白“故能養其親,而安天下之民”的思想,讓更多人用行動踐行孝道,讓老人能夠老有所樂、老有所居、老有所安。
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和,對于中國人來說,既是深入骨髓的文化認同,也是現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追求。創辦和圣書院的目的,就在于繼承發揚和圣思想,弘揚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文化”。中國和文化的核心要義是“貴和持中、和而不同”。
和圣書院秉持“萬法啟心,立己達人。法無定法,隨緣而現。和諧共融,共奔大同。”的理念。大部人不到大災大難大病時是不聽勸告的,還有的人至死都不知悔改,心可以轉境,境也可以轉心,心隨境轉還是境隨心轉,是修行或不修行的分界線。不修行的人則心隨境轉,隨波逐流,追逐物質利益,生命層次趨于下旋。而修行者則是把心定在本性上,身雖入境,但心不受物質利益所誘惑,心卻不被境轉。心若能定則境隨心轉。生命層次和生存環境皆趨于上旋。人生重大的真理是行為作用與反作用,有怎樣行為作用的因,就產生怎樣的反作用的果,就會擁有怎樣的人生和世界!真正明白這個真理,誰還會讓自己產生不好的行為作用甚至有絲毫的壞念產生呢?一定會努力在明心和凈心上用功,主宰自己的生命,正確的思想觀念決定了正確的行為,才少浪費時間和生命,快速地達到理想目標,實現真正的成功!
弘揚傳播和文化,就是要把“貴和持中”的思想與“和而不同”的理念有機融合在一起,把繼承傳統、鏈接血脈和改革創新、開放包容的精神融匯在一起,在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為社會注入強大的精神正能量。實際工作中,為了讓大家便于接受,采取平民立場和普及的態度,讓傳統文化從學術研究的高閣中走出來,努力實現從“曲高和寡”向“和之者眾”的轉化,把公司真正辦成一個啟人心靈智慧的道場,教人向上向善的學校,讓人祥和安寧的精神家園,從而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改變人們觀念,筑牢道德根基,提高人生格局的目的,為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